菜谱网 燕麦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燕麦
  • 拉丁学名
    AvenasativaL.
  • 别称
    皮燕麦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亚科
    早熟禾亚科
  • 燕麦族
  • 燕麦属
  • 燕麦
  • 分布区域
    世界性栽培作物
  • 植物通高
    高60~120厘米
  • 生态习性
    陆生植物
  • 生活型
    一年生草本
  • 日照
    长日照
  • 水分
    湿润,忌干燥
  • 温度
    喜凉爽,忌高温
  • 土壤
    酸性土壤
  • 食用价值
    做粥,糕点
  • 药用价值
    降低血压、降低胆固醇
  • 工业价值
    调制美白化妆品
  • 特殊用途
    饲料
  • 毒性
    无毒
  • 环境分布
    山区、高原
燕麦(拉丁学名:Avena sativa L.)为禾本科植物,《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雀麦、野麦子。燕麦不易脱皮,所以被称为皮燕麦,是一种低糖、高营养、高能食品。燕麦性味甘平。能益脾养心、敛汗。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可用于体虚自汗、盗汗或肺结核病人。煎汤服,或“舂去皮作面蒸食及作饼食。”(《救荒本草》).燕麦耐寒,抗旱,对土壤的适应性很强,能自播繁衍。

植物学史

燕麦属于小杂粮,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皮燕麦,一种是裸燕麦。裸燕麦成熟后不带壳,俗称油麦,即莜麦,国产的燕麦大部分是这种。皮燕麦成熟后带壳,如进口的澳洲燕麦。在我国,燕麦(莜麦)是主要的高寒作物之一,为上等杂粮。集中产于坝上等高寒地区,属禾本科(Cramineae),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生长期与小麦大致相同,但适应性甚强,耐寒、耐旱、喜日照。我国是燕麦的原产地之一,内蒙古武川县是世界燕麦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的“燕麦故乡”。古书中早有记载。在《尔雅·释草》中名为“蘥”,《史记·司马相如传》中称“簛”,《唐本草》中谓之“雀麦”。《本草纲目》说:“燕麦多为野生,因燕雀所食,故名”。此外,《救荒本草》和《农政全书》等古籍中,都有记述。
唐代刘梦得有“菟葵燕麦,动摇春风”之句,说明燕麦在我国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且各地皆有分布,特别是华北北部长城内外和青藏高原、内蒙古、东北一带牧区或半牧区栽培较多。华北的长城内外山西朔州和陕南秦巴山区高寒地带,由于气候凉爽,自古就广泛种植燕麦。
在《唐书·吐蕃传》中记载了青藏高原一带早巳种植着一种稞燕麦(也称莜麦)。这些都说明了我国也是燕麦的起源中心之一。

分类

以种子是否带壳分为带稃(fu)型和裸粒型。带稃型燕麦的外壳长而硬,成熟时籽粒包于壳中,常被称为皮燕麦,主要用作饲料和饲草,世界各国栽培以带稃型的燕麦为主。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根系发达,秆直立光滑,叶鞘光滑或背有微毛,叶舌大,没有叶耳,叶片扁平;圆锥花序(panicle),穗轴直立或下垂,向四周开展,小穗柄弯曲下垂;颖宽大草质,外稃坚硬无毛,有或无芒;颖果腹面具有纵沟,被有稀疏茸毛;成熟时内外稃紧抱子粒,不容易分离,这与莜麦(裸燕麦)不同。
具顶生圆锥花序。小穗含2至数花,大都长过2厘米,柄弯曲,脱节于颖之上及诸小花之间,亦有不断者,颖具7~11脉,长于下部小花,外稃质地多坚硬,具5~9脉,有芒或无,芒多自稃体中部伸出,芒柱扭转而曲;雄蕊3枚,子房有毛。
该种似野燕麦Avena fatuaLinn.,其主要性状为小穗含1~2小花;小穗轴近于无毛或疏生短毛,不易断落;第一外稃背部无毛,基盘仅具少数短毛或近于无毛,无芒,或仅背部有1较直的芒,第二外稃无毛,通常无芒。

地理分布

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及广东、广西和华中等省区多为栽培。谷粒供磨面食用,或作饲料,营养价值很高。模式标本采自欧洲。
燕麦 (Avena sativa L).是世界性栽培作物,分布在五大洲42个国家,但集中产区是北半球的温带地区。
北纬41°~43°是世界公认的燕麦黄金生长纬度带,那里是海拔1000米以上高原地区,年均气温2.5℃,日照平均可达16小时,是燕麦生长的最佳自然环境。
燕麦在中国种植历史悠久,遍及各山区、高原和北部高寒冷凉地带。历年种植面积1800万亩,其中裸燕麦1600多万亩,占燕麦播种面积92%。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甘肃、陕西、云南、四川、宁夏、贵州、青海等省、自治区,其中前4个省、自治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90%。
种植燕麦有210个县,但集中产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阴山南北,河北省阴山和燕山地区,山西省朔州西山山区、太行山和吕梁山区,陕、甘、宁、青的六盘山、贺兰山和祁连山,云、贵、川的大、小凉山高海拔地区。近这些年来,全国播种面积下降到1500万亩,但由于新品种的不断推广和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平均亩产从50公斤提高到75公斤。

生长环境

燕麦温度

燕麦喜凉爽但不耐寒。温带的北部最适宜于燕麦的种植,种子在2-4℃就能发芽,幼苗能忍受-2~-4℃的低温下环境,在麦类作物中是最耐寒的一种。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只能在春季播种,较南地区可以秋播,但须在夏季高温来临之前成熟。

燕麦水分

燕麦生长在高寒荒漠区,但种子发芽时约需相当于自身重65%的水分。燕麦的蒸腾系数比大麦和小麦高,消耗水分也比较多,生长期间如水分不足,常使子粒不充实而产量降低。因此燕麦的根茎往往长达一米左右,以便能汲取更多的水分。

燕麦土壤

在优良的栽培条件下,各种质地的土壤上均能获得好收成,但以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最佳。燕麦对酸性土壤的适应能力比其他麦类作物强,但不适宜于盐碱土栽培。

栽培技术

株高60~120厘米,须根系,入土较深。幼苗有直立、半直立、匍匐3种类型;抗旱抗寒者多属匍匐型,抗倒伏耐水肥者多为直立型。叶有突出膜状齿形的叶舌,但无叶耳。
圆锥花序,有紧穗型、侧散型与周散型 3种。普通栽培燕麦多为周散型,东方燕麦多为侧散型。分枝上着生10~75个小穗;每一小穗有两片稃片,内生小花1~3朵,也偶有4朵者,裸燕麦则有2~7朵。自花传粉,异交率低。除裸燕麦外,子粒都紧包在内、外稃之间。千粒重20~40克,皮燕麦稃壳率25~40%。
燕麦是长日照作物。喜凉爽湿润,忌高温干燥,生育期间需要积温较低,但不适于寒冷气候。种子在1~2 ℃开始发芽,幼苗能耐短时间的低温,绝对最高温度25℃以上时光合作用受阻。蒸腾系数597,在禾谷类作物中仅次于水稻,故干旱高温对燕麦的影响极为显著,这是限制其地理分布的重要原因。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pH5.5~6.5的酸性土壤。在灰化土中锌的含量少于 0.2ppm时会严重减产,缺铜则淀粉含量降低。
播种期因地区而异。中国华北、西北、东北为春播区,生育期80~115天;西南为冬播区,生育期230~245天。燕麦需水较多,而中国主产区又属于旱作农区,因此,通过早秋耕、耙、耱、镇压等办法蓄水保墒极为重要。
宜选用苜蓿、草木犀、豌豆、蚕豆等豆科作物为前作。土壤瘠薄的地块,可连续采取轮歇压青休闲的轮作制。灌溉地要选用抗倒伏、耐水肥、抗病的良种。
种子处理与播种:燕麦喜湿喜肥但耐贫瘠,春播秋收,生长期较长,适生范围广。要精细整地,并施足基肥,保持墒情。要做好种子拌种处理。下种前要选择优质品种,用800倍的新高脂膜溶液浸泡种子,搭捞后再药剂处理即可精量播种。
春播燕麦区为避免干热风危害,土温稳定在5℃时即可播种。旱地燕麦要注意调节播种期,使需水盛期与当地雨季相吻合。秋翻前宜施用半腐熟的有机肥料作基肥,播种时可用种肥。旱地播种密度每亩基本苗20~22万,灌溉地每亩25~35万。
分蘖初期或中期追肥、浇水,后期要控制徒长。积水易致倒伏。燕麦出苗后要保持足够墒情和肥力,并喷施新高脂膜保温保墒增肥效,增加有效分蘖率。要适时施足起身肥灌浆肥,要消灭杂草,强壮植体,防止倒伏。在抽穗期要喷施一次壮穗灵,提高授粉能力和灌浆质量,增多穗粒数,增加千粒重。
燕麦的主要病害是坚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红叶病;局部地区有秆锈病、冠锈病和叶斑病等。多使用抗病良种及采取播前种子消毒、早播、轮作、排除积水等措施防治。主要害虫有粘虫、地老虎、麦二叉蚜和金针虫等,可通过深翻地、灭草和喷施药剂等防治。野燕麦是世界性的恶性杂草,可通过与中耕作物轮作,剔除种子中的野燕麦种子,或在燕麦地播种前先浅耕使野燕麦发芽,然后整地灭草,再行播种等方法防治,也可采用化学除莠剂。

燕麦的种植

播种
燕麦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粘土、壤土,坡地、滩地都可以种植。不过燕麦虽然适宜在多种土壤条件下种植,但若想燕麦取得高产,还是种植在有机质含量高,养分丰富,土壤结构疏松的壤土比较好。我们应当选择,富含有机腐殖质、酸碱度PH值在5.5-6.5的地块种植燕麦。选地时还要注意,燕麦最忌连作。连作会使燕麦田病虫害的发病率增高,杂草蔓延。
轮作的好处是平衡营养,防杂灭病,所以,人们常用轮作的方法,提高燕麦的产量。最好的前茬作物是马铃薯、蚕豆、绿豆、菜豆、蔬菜。其次是亚麻和牧草。
燕麦生育期较短,一般为90天左右,我们提倡施足底肥和种肥,可以不追肥或少追肥。
施足基肥是燕麦取得高产的重要技术环节,基肥的施入量,应够燕麦整个生长期的需要量,因此,一般用量较大。基肥应选用腐熟的农家肥。农家肥和化肥相比较,具有养分全面、改善土壤结构等优点,因此说保证一定的农家肥的用量是燕麦丰产丰收的基础,施基肥可以在土壤深耕前进行。一般每亩施用农家肥2000kg,将肥料撒施到大田里,撒施要均匀,以利于燕麦的生长。
燕麦是耐旱作物,多为旱作。应该结合施用基肥进行深耕。耕翻深度一般在500px。坡地375px-450px。滩地500px-625px。深耕可加深土壤耕作层,便于接纳雨水,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通气性。耕地后,要及时耙压。将翻耕后的土壤耙平,消灭坷拉。一来可以防止风蚀,起到保墒护土的作用。二来有利于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是燕麦高产栽培技术中重要的环节。必须选择高产和抗病的优良品种。同时必须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品种。下面我们就为种植户们介绍几个优良裸燕麦品种坝莜1号,坝莜1号生长势强,生育期86-95天,属中熟型品种。结实率高,千粒重24~25g。含皮燕麦率低。抗倒、抗旱、耐瘠性强,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群体结构好。轻感黄矮病,较抗坚黑穗病,落黄好,适应性广。坝莜3号,坝莜3号中晚熟,生育期100天左右。株型紧凑、直立,株高3000px。穗粒重1.5g,千粒重22-24g。抗倒伏,抗旱耐瘠薄,较抗黄矮病和坚黑穗病在生产上燕麦不必浸种催芽,干子播种即可。但是燕麦籽粒大小不均匀是其自身的生理特点。播种前,应进行种子筛选,将小粒和秕粒除去。种子批量小,也可手工筛选。除了挑出小粒和秕粒以外。还需要挑出其他种子,比如大麦、青稞、草籽、荞麦等。
种植燕麦的高产与否和燕麦的发芽率有很大的联系。不同品种和不同批次的种子发芽率大相径庭。除了应到正规农业部门购买种子外,农户自己在播种前测试发芽率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培养皿中放入纸和适当的水将100粒燕麦种子放入培养皿中,盖上盖子放入保温箱内进行催芽,保温箱里的温度应该控制在30℃-35℃比较合适。放置3-4天,查看种子的发芽情况,发芽率应高于95%,否则不适于大田种植。
燕麦对氮素反映敏感,增施氮肥可以显著增产。施用磷肥可形成壮苗。施用钾肥可增强植株抗倒伏能力。播种时,可根据地块的肥力和底肥施用情况确定种肥用量。在生产上,磷酸二铵或复合肥适宜做种肥。根据经验使用复合肥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播种前将化肥和燕麦种子按照1:2的比例进行混合。也就是说1kg燕麦种子用0.5kg化肥。搅拌应均匀。
播种前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药剂拌种,是防治黑穗病行之有效的措施。有效率通常达95%~100%。可在搅拌种肥时进行药物拌种时,按种子总量的0.2%~0.3%投药,然后均匀搅拌。
适期播种适时晚播是提高燕麦品质和产量的重要技术环节。燕麦一般日平均温度在2~4度时可发芽。幼苗可忍耐-3~-4度的低温,若气温低于-5度就会受到损伤。适时晚播可减少冻伤的可能性拔节至抽穗这段需水的关键期,应安排在多雨时期,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推迟播种期。燕麦对高温特别敏感,如果在灌浆期温度达到38-40度,将会导致结实不良和瘪粒。适时晚播可以避免在灌浆期出现高温天气。晚播也可获得漂亮的籽粒外观。
例如,冀北坝上地区,“坝莜1号”一般在6月上旬播种。水肥条件好的地块,可在5月下旬播种。“冀张莜4号”一般在5月中、下旬播种。8月底气温不高时进入灌浆期。
播种前应根据土壤的具体墒情决定是否浇水,如墒情不好应及时浇水。燕麦主要种植在河北、内蒙古等高寒缺水地区。有效的利用好有限的水资源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种植燕麦应高效利用水资源。除了深耕土壤以外。使用喷灌设备也是一条有效途径。播种前的浇水量不宜过多。见干见湿即可。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和农业机械的普遍推广,燕麦的主要播种方法已经从落后的人力、畜犋播种转变为机械播种。普通农户地块比较小,可用8-9行的小型播种机进行播种省工、省力、省钱。地块比较大可采用20行的中型播种机,他们的使用方法相同。燕麦的播种行距一般为750px。根据具体地块情况,行距可缩小到375px。进行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产量。播种深度根据墒情而定。一般墒情,以4~150px为宜。早播的要适当深一些,晚播的适当浅一些。干旱少雨和墒情不好的年份要适当深一些。
由于干旱和风沙,燕麦的有效分蘖少,基本靠主穗增加产量。所以,播种量与播种密度应以合理密植为原则。一般每亩播种量为10kg左右,每亩保苗25-30万株,每亩产量150-200kg。机械播种或肥沃的地块可适当增加播种量1-2kg。瘠薄地播种量不宜超过每亩9kg。机械播种时,应调节播种机上的种轴手轮,来调节播种量。播种后必须镇压,压实表土,填充空隙,防止风蚀,起到保墒护土的作用,有利于出苗。
这里农民朋友要注意一点,种植燕麦不建议大家使用除草剂,使用除草剂有两个缺点。一是、容易造成燕麦减产。二是、会增加燕麦籽粒的带壳率,造成燕麦品质下降,影响经济效益。燕麦播种后大约10天左右即可出苗。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获得高产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因为不能使用除草剂田间管理的重要一项就是中耕除草。应掌握“锄早、锄小、锄了”的原则。
燕麦幼苗阶段应及时进行人工除草,第一次锄草应在燕麦长到250px左右时进行,此时中耕,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气性,防止脱氮现象,促进新根大量发生,提高吸收能力,增加分蘖。中耕要浅锄细锄不埋苗。千万不要伤及燕麦小苗叶片。不要损伤燕麦小苗的根部,因为这时燕麦小苗的根部还很脆弱,如遇损坏很难恢复。第二次中耕在拔节前期进行。这时中耕,不仅可以消灭田间杂草,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蓄水能力,而且能够促进燕麦根系生长,提高燕麦抗逆性。若条件允许可以进行第三次中耕,应在在拔节后期,封垄前进行。
燕麦一般被种植在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但是高产田是需要浇水的,我们应当在燕麦需要肥水的关键期,及时追肥、灌水。水肥管理要三看,即看苗、看地、看长势。燕麦的苗期需水量相对较多,应时土壤墒情浇水,墒情不好应及时浇水。每次的浇水量应浇足浇透。在没有水浇条件的地块,应在下雨前进行中耕,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有效的利用水资源。
燕麦的拔节期到抽穗期是需水需肥的关键期,种植户应该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燕麦拔节期生长较快需肥量大,有条件的农户可按照每亩用尿素5kg-15kg的标准追施化肥。有水浇条件的在撒施后浇水,无水浇条件的应在下雨前直接扬撒在地里,借助降雨,促进作物吸收。
7月下旬燕麦进入拔节后期抽穗前期。燕麦抽穗前需肥量较大,在燕麦抽穗前追肥是保证燕麦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为了及时满足燕麦抽穗期对养分的需要,应在燕麦抽穗前尽早追施一次叶面肥,追肥量不宜过多,否则会对燕麦产生严重生理障碍。可以按照每亩用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1000倍后进行喷施。喷施应在晴天的下午或阴天进行。能起到补磷补钾的双层作用。如果燕麦植株矮小、底叶发黄、茎秆细弱,有倒伏等现象应按照每亩用磷酸二氢钾300g,兑水1000倍后喷施。每隔10天喷施一次,总共喷施2-3次为宜。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生长后期,特别是抽齐穗后不可施用氮肥,以免推迟成熟期。
这里应注意,燕麦抽齐穗后要少水,以防止控制燕麦徒长。造成减产。如果雨水过大,则要注意排水,防止倒伏。
适时打药,防病治虫是燕麦高产栽培的重中之重。燕麦生长中后期,气温在18-25度时,是病虫害的多发期。种植户们应该注意防治。燕麦常见的病害有:黑穗病,红叶病,秆锈病。
燕麦的病虫害防治要把当前的防治效果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长远影响结合起来考虑,防治措施要做到安全无害,经济可行和切实有效。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防治这几种常见病的方法基本相同,一是选择抗病品种,如坝莜3号、坝莜1号等。二是选择无菌种子进行种植三是合理轮作倒茬,如同马铃薯、亚麻等进行轮作。如病情严重,可用化学方法防治。提倡使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可按照每亩用甲基托布津60g-70g的标准稀释成500倍液后进行防治,喷洒要均匀。每隔7天喷一次,连喷2-3次即可。比较常见的虫害有草地螟、蚜虫、红叶螨。当出现虫害时,如虫害严重,可以用5%氯氢菊酯进行防治,按照每亩用药35ml-45ml,稀释成1000-1500倍液后进行喷施来杀灭蚜虫和红叶螨。10天后再喷药一次效果更好。每亩用吡虫啉50g稀释成1000倍液,喷雾防治草地螟。
收获与贮藏
燕麦的收获是一项时间性很强的工作,一旦成熟,就应及时收获,通常应在9月上旬收获。不可延误,否则籽粒脱落,会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结果。燕麦穗上下部位的籽粒成熟是不一致的,当麦穗中上部籽粒进入蜡熟末期时,应及时收获。蜡熟末期的表现是,燕麦茎秆有韧性,而且不易折断,用手指甲掐麦粒,麦粒应有韧性,不易碎。此时应及时收获。收获可人工收获,人工收获时,应将燕麦的地上部分用镰刀全部采收,进行连株收获。
有条件的农户也可用小型机械收获。机械采收时应注意,行驶速度应保持在每小时6-8km。否则不仅会造成收割机的损伤,而且会造成燕麦漏采、倒伏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采用这两种收获方式,都需要将收割后的燕麦在地里继续晾晒3-4天。再运回场院脱粒。使用联合收割机可以直接脱粒,但是收获时间应稍晚于手工收割5-8天。农户可以根据以下的直观标准判定,摘下一个麦穗,用手掌捻搓,麦皮与麦粒容易分离即可。过晚,会增加掉粒和碎粒,降低产量。使用联合收割机,行驶速度应在每小时8km。
新收获的燕麦含水量大,在收获季节的温度下有呼吸的特性。水分越大,温度越高,呼吸越强烈,产生热量越多,发霉变质的危险越高。脱粒后的子粒运回场院后,应做成小埂晾晒。2~3小时翻倒一次。使含水量下降到13.5%以下。一般的检验法是用指甲掐麦粒,当麦粒容易恰断时即可。也可将子粒放入口中,咀嚼检验,感到子粒变脆时,表明干燥程度合适,可以入库贮存。然后扬场,用扫帚扫除麦皮。达到储藏要求的麦粒应立即装袋运入通风干燥的储藏室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