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鲟龙鱼
  • 拉丁学名
    AcipensersturioLinnaeus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索动物亚门
  • 硬骨鱼纲
  • 亚纲
    辐鳍亚纲
  • 鲟形目
  • 鲟科
  • 分布区域
    沿海各地及南北各大水域
  • 价值
    昂贵
  • 产地
    中国
鲟龙鱼亦单称“鲟”。鱼纲、鲟科。产于沿海各地及南北各大水域,为大型经济鱼类。是世界上少数生活在水中的活化石之一,是所有鱼类中营养价值最高的一种鱼类,鲟龙鱼卵可做为鱼子酱。

形态特征

鲟鱼的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体裸露或被覆五行硬鳞,骨骼大多为软骨,歪尾,吻部特别延长,口在吻的腹面。
以史氏鲟为例说明鲟鱼体型。史氏鲟体长,前粗后细,腹部较平,头大平扁,吻长而尖,体表裸露无鳞,外披5行骨板,吻突出呈三角形、歪尾形,上叶发达而上翘,体表裸露无鳞,但披有5行带有尖棘的菱形骨板,躯干部横断面呈五角形,吻突出,呈钝三角形,口小,位于头部腹面,即口下位,口前有4条触须,呈一字形排列,并与口平行。口能伸缩呈管状,口内无齿。史氏鲟眼睛较小,头表面光滑,背鳍位于体后部,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方。背部灰褐色,腹部银白。
史氏鲟骨骼大部分是软骨,中轴骨骼为一条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脊索一直延伸到尾鳍上叶。

生活习性

鲟鱼虽是一种大型鱼类,但性情温和,不善跳跃,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属于底栖的亚冷水性鱼类。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半数为溯河洄游产卵鱼类。除中华鲟、达氏鳇、长江白鲟外,大部分鲟鱼品种为亚冷水性环境生存,鲟鱼能承受水温为0-30℃,不同种类略有不同。在溶氧大于6毫克/升时生长较快。鲟鱼靠口膜的伸缩吸吮来捕食动物性为主的食物。鲟幼鱼以底栖无脊椎动物为主要食物,如甲壳动物、摇蚊类和毛翅目幼虫及水丝蚓等一些种类食高等植物的碎屑,藻类和泥沙中的有机质物。

养殖技术

鲟龙又称鲟鱼是大中型经济鱼类,也是珍贵的鱼种。截止2014年1月全世界共有20多种,其中我国有8种,俄罗斯鲟鱼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里海、亚速海、黑海及与这些流域相通的河流。除部分是洄游性种类外,还有部分为定栖种类。春季开始洄游,结束于秋季,春季洄游型当年产卵,秋季洄游型第二年产卵。初次性成熟年龄:雄性11—9龄,雌性11—13龄,产卵周期4—6年。俄罗斯鲟鱼的成鱼养殖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池塘条件:池塘要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鱼池的面积以3—5亩为宜,其形状长方形为好。池底的淤泥小于10厘米。如是水泥流水池其面积50—300米不限。池深2米。2、对水质的要求:溶氧要求大于5毫克/升,PH值6·5到8·0之间。需要注意的是鲟鱼对氯特别敏感,即使水中有微量的氯离子也会导致鲟鱼死亡。3、鱼种放养:池塘在放养前进行生石灰消毒,每亩用10公斤左右,然后干塘日晒。于放养前二周注水,水深为2米。鲟鱼的放养密度和其个体大小有关,一般规格在300—500克,每亩放500尾。鲟鱼的承受水温为1—30℃,夏季池塘水温超过26℃时,应及时注新水。4、饲养管理:实行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原则,日投饵率3%,以后随着鱼体长大,逐渐减少投饵率,当鱼达到1公斤以上时,日投饵率不超过1%。由于鲟鱼怕光,所以投喂时间为每天黎明和黄昏各一次。每半月加喂鱼健康2号、淡水鱼多维和酶制剂等,以提高鲟鱼的抗应激能力和免疫能力、加快鲟鱼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