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雪蛤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东北林蛙
  • 拉丁学名
    Ranadybowskii
  • 别称
    哈士蟆
  • 动物界
  • 脊索动物门
  • 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
  • 两栖纲
  • 亚纲
    滑体亚纲
  • 无尾目
  • 亚目
    新蛙亚目
  • 蛙科
  • 蛙属
  • 东北林蛙
  • 分布区域
    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
雪蛤,学名“东北林蛙”,隶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中国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国外分布在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对马岛)。该蛙是我国著名的经济蛙种,雌蛙的输卵管里的营养物质,即林蛙油是名贵的食品、补品、药品具有“滋补益精、养阴润肺、补脑益智”等功效。因其在寒冬中可冬眠长达五个月之久,因此得名“雪蛤”。

形态特征

形态依据黑龙江黑河、尚志一面坡(50雄、16雌、5幼及卵),吉林长春、蛟河、珲春、白河、通化和集安(97雄、55雌及蝌蚪)标本。
成体:雄蛙体长63mm,雌蛙体长67mm左右,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22。体较粗壮;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而宽扁,突出于下唇;吻棱钝而明显,颊部向外倾斜,颊面略凹陷;鼻孔位于吻至眼前角的中央,鼻间距大于眼间距而略小于上眼睑宽;瞳孔横椭圆形;鼓膜圆形,直径略大于眼径之半;犁骨齿两小团,略呈椭圆形,自内鼻孔内侧前缘或中央斜向后方;舌后端缺刻深。前肢短,前臂及手长不及体长之半;指端钝圆;指较细长而略扁,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发达,指基下瘤较明显;内掌突大而略呈圆形,外掌突小而窄长。后肢较长,约为体长的175%,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眼或鼻孔,左、右跟部重叠较多;胫长大于体长之半;足比胫长;趾端钝圆而略窄;第三、第五趾等长,达第四趾第二、第三关节下瘤之间;趾间蹼发达,外侧3趾间几乎为全蹼,蹼缘几乎无缺刻或微具凹陷;雄蛙第四趾两侧的蹼略超过远端关节下瘤或几乎达到趾端,内侧3趾外侧和第五趾内侧的蹼均达趾端,雌蛙的蹼较雄蛙的略逊;外侧踱间蹼较发达;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踱突为长椭圆形,其长约为第一趾长的3/4,外踱突小而圆或个别不明显。
背面皮肤较光滑,背部及体侧有少而分散的圆疣,有的个体在肩上方有“八”形长疣,雌蛙的体侧及肛部多密布小圆疣或痣粒;背侧褶在鼓膜上方斜向外侧与颞褶相连,随即折向中线,然后再向后延伸达胯部,在颞部上方成曲折状;口角后的颌腺粗大;内、外跗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仅股基部腹面有密集扁平小疣。
生活时体色随环境而异。背面灰褐色、棕褐色、深褐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上面多散以黑褐色或黑色斑点,有的个体却无斑点,背侧褶色略浅,为棕红色、浅褐色或棕色;两眼间一般有一深色横纹,少数个体的则不明显;鼓膜部位有黑褐色或黑色三角形斑;雌蛙体侧及肛部小疣或痣粒为朱红色或红黄色;胯部及股部前内侧为黄绿色;四肢背面有明显的深色横纹,股、胫部背面一般4—5条横纹。雄蛙腹面咽、胸部多为灰白色,有的个体还散有黑褐色或灰褐色斑点,腹部为土棕色或白色微带绿色;雌蛙腹面咽喉部浅红棕色,有的并散以黑褐色、灰褐色或灰色斑点,腹部及四肢腹面红棕色或红黄色。液浸标本背面多为灰棕色,深色斑纹仍清晰;腹面白色,斑点多变为灰棕色或灰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粗壮,第一指上灰色或灰棕色状婚垫(刺)很明显,腹面观一般可分为4团,基部2团大,近腕部的1团显然大于指部的1团,其间界限清晰而无明显间距,近指端的2团很小,其问界限不分明;有1对咽侧下内声囊;有红色雄性线。
卵:卵群呈团状;卵径1.5~2.0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灰褐色或白色;卵粒外包两层胶质膜,外层较内层厚。
蝌蚪:生活时头体背面和尾肌多为黑褐色或黑色,少数为灰褐色、灰棕色或棕色;腹部色略浅,尾鳍半透明,其上满布灰褐色或灰棕色斑点。第32~36期蝌蚪全长38mm,头体长16mm,尾长23mm左右。尾高超过头体长之半。头体粗短,呈卵圆形;吻部略窄而吻端钝圆,尾肌弱,尾鳍较低,尾末端钝尖。鼻孔及眼位于头背侧,鼻孔在吻至眼的中央;出水孔在体左侧略斜向后上方,无游离管;肛管附着于下尾鳍基部,开口略斜向右侧。口在吻端腹面,上唇缘无乳突,下唇缘及两口角有一排整齐的乳突,口角处有副突;唇齿式为I:3+3/1+1:Ⅲ,少数Ⅰ:4+4/1+1:Ⅲ;角质颌适中。液浸蝌蚪头体及尾肌为灰褐或灰棕色,尾鳍色浅,其上的深色斑点仍清晰。
幼蛙: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l蛐左右,最大者达17mm;背侧褶及小疣显现,四肢背面横纹清晰。

生态习性

东北林蛙一般生活在从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900m左右山区植被较好的湿润环境中,在森林、灌丛、草地以及湖泊、水塘、沼泽和农田等多种静水域及其附近都有它的踪迹;其行动敏捷,能迅速避开敌害,不易捕捉。该蛙在一年中的活动颇有规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繁殖期:每年于4月初开始至5月初结束,此期间要经历出河、配对、产卵和生殖后休眠四个阶段。清明前后,即在3月末或4月初,随着冰层解冻而苏醒出蛰,从河流、山溪陆续进入附近的平静河湾、水塘、水坑、沼泽或稻田等静水域内。雄蛙一般先进人产卵场,多在黄昏后呜叫,雌蛙闻声而至;雌、雄蛙相会后,雄蛙追逐雌蛙,一经抱对雄蛙便停止呜叫,雄蛙以其前肢拥抱雌蛙的腋胸部。配对后多选择静水域的浅水处为产卵场,其水深多在10~20cm,最深不超过30cm,水的pH为5.5~7.0。抱对时间长短不一,多数为5~8小时,少数3~4小时即可产卵,个别的长达24小时或两天以上才产卵。每天0:00~8:00为产卵时间,但产卵高峰多在黎明前。此时平均水温为5~8℃。排卵时间较短,一般在3~5分钟内可排出全部卵子。初产的团状卵群沉没于水下,经3小时左右,因卵外胶质膜吸水膨胀而浮于水面。雌蛙的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而有差异,因而每个卵团含卵500~2300粒。产卵完毕,雌、雄蛙即分离,雌蛙很快离开产卵场上岸潜伏于松软的土层中或树根、石块和枯枝落叶层下而转入生殖后的休眠状态;雄蛙一般仍留在产卵场内,潜入水下的泥砂或水草里,等待别的雌蛙,以期再配,直到繁殖期结束陆续转入生殖休眠,其休眠姿态与冬眠相似。生殖休眠为期10~15天。据马常夫(1982)记载,受精卵在水温为1.4~14.3℃的条件下可正常发育,至外鳃消失止历时共20天左右;从外鳃消失至变态成幼蛙需40天左右。所以,从卵产出起至变态成幼蛙止,需要60~70天。外鳃消失后的小蝌蚪开始自由摄取食物,主要以水底泥砂中的植物碎屑和水中的低等藻类为食;白天尤其是晴天多集群于浅水区摄食或游动;刮风或阴雨天则多分散活动于较深的水层或很少活动;夜间多沉入水下,分散卧伏于水底或隐伏水草间。外鳃消失后的蝌蚪生长至25~30天,开始出现后肢,第39~42天,即在完成变态前3天出现前肢。
上山入林期:于5月上旬开始至5月末或6月初结束,即成蛙生殖休眠之后(包括幼蛙登陆后),一般从山下沿沟谷林缘或植物带向山上森林地带迁移。5月上旬,首批进入森林的多为雌蛙,5月中旬为人林高峰期,于5月末迁移基本结束,但少数延至6月初。最后上山人林的主要是雄蛙,原因在于部分雄蛙未获配对或寻找再次配对的机会而较长时间地滞留于产卵场。一般每天于15:00~20:00为其迁移活动时间,其余时间多伏于落叶层或疏松土壤中休息,但雨天,随时都能向森林移动。
森林生活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8月末,林蛙主要栖息在郁闭潮湿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林下灌木草丛繁茂及丰厚的枯枝落叶层,在纯针叶林中的栖息者却很少。多以河流、山溪等水体为中心约1km的幅射范围内活动。据马常夫(1990)报道,晴天,一天内有两个活动高峰,即4:00~8:00和17:00~20:00。17:00~20:00为其主要的捕食活动时间,其余时间多隐伏于落叶层、草丛或石块下休息;阴雨天则均能外出活动。所以,此时期是该蛙的摄食盛期。
出林下山期:于9月上旬至10月初,该蛙陆续从较高的山林出来,沿着沟谷流溪等相对固定的路线,逐渐向低地迁移至河流附近,等待越冬。
冬眠期: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该蛙陆续进入以河流为主的越冬场所内,在一般水深2~5m、严冬时水底也不至于结冰的河湾、较大的溪涧深潭、泉水坑等水体中越冬,其越冬期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散居冬眠,即于10月初入水至11月下旬,林蛙分散在浅水域水底的石块下、砂砾或淤泥中以及水边杂草或树根间;②集群越冬,从11月末开始至翌年3月中下旬结束,即气温下降至一5℃以下之后,林蛙有几十只至上千只地集中到深水处,头部向下,四肢卷缩地相互拥挤在一起。此外,亦有少数个体在林下掂匣的枯特落叶屡疏松+壤或洞穴中_象眠。

种群现状

由于该蛙经济价值大,近年来无计划地滥捕乱捞,特别是在每年该蛙入河至河流封冻前的数日,被人们大肆捕捞,加上有些地区森林的过度砍伐,工业废水的排放、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该蛙的天然繁衍和冬眠场所急剧缩小,资源量日趋减少,有的地区已濒临枯竭,如黑龙江尚志1971年哈士蟆年产8000kg以上,近几年下降到仅产几百千克。因此,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一资源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某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已开始采取一些保护措施,并倡导半野生或人工饲养,以增加本地的蛙群数量。
近些年来,虽然一些地方开展的人工养殖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需要对其生态学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掌握它们与其他动物种群以及与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和非生物的相互关系,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调节机理和生态遗传规律,才可能解决养殖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和完善养殖技术,有计划地建立繁育饲养基地。同时,建立切合实际的保护措施和规章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以保护该蛙为主要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以维持蛙群的自然结构,确保产卵群体的数量、卵的正常孵化、蝌蚪和幼蛙的生长发育,防止过度捕捉,才能达到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目的。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国外分布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东部)、朝鲜、日本(对马岛)。

人工养殖

1 、蛙种选择
种蛙应体健、动作灵敏、无畸形、无外伤,具有纯正东北林蛙性状,蛙龄为2~4年。雄性体重15~25 g,雌性体重为25~45 g。可选择野外自然生产的蛙卵用于养殖。应选择卵粒呈深黑色,卵粒分布均匀,卵胶膜清晰透明的健康受精卵。运输的容器宜为塑料桶、铁桶或不透水的口袋。蛙卵运输和贮存温度宜为0~10℃,贮存时间不宜超40h,水和蛙卵的比例为1:1.
2、蛙卵孵化
产卵时环境温度宜为7~15℃,20~25对/m种蛙,雌雄比例为1:1。3日内所产的卵可投放于同一孵化池中进行孵化,使孵化出的蝌蚪大小整齐,便于饲养管理。孵化水温宜为5~20℃,水体pH值5.5~7.5。蛙卵孵化期问应采取防冻、防晒、防天敌等相应的措施。
3、蝌蚪饲养管理
活水饲养池每立方米可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500~600尾,死水饲养池饲养变态前期的蝌蚪200~300尾。蝌蚪饲养期应保持蝌蚪池内的水质透明度为30~50 cm,水体溶氧5 mL/L以上,水温15~25℃,最佳温度为15~20 ℃。饲料应营养全面,无霉变。可根据不同时期蝌蚪生长发育需要调整动、植物性饲料的比例。也可使用蝌蚪专用颗粒饲料。蝌蚪变态前,平均体长应达到5~8 cm,平均体重达1.4~2.0 g,大小均匀,活力旺盛。
4、变态蛙饲养管理
当蝌蚪腹部收缩,肘突出现时,即进入变态期。应及时将变态期蝌蚪移至变态池,变态池周围应铺放厚5 cm以上枯枝落叶,以利于幼蛙隐蔽、捕食和保持皮肤湿润。变态期蝌蚪向变态池转移时,应在气温凉爽时进行。为防止蝌蚪受伤,捕捞出的蝌蚪应立即放人铁桶或塑料桶,蝌蚪与水的比例宜为l:2。运送蝌蚪的时间越短越好,场内运输最长时间不应超过60 min,外运时则必须用塑料袋密封充氧后运输。

生态意义

东北林蛙还是森林环境变化的指示性物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试剂和守护神,对森林环境的淡水、空气质量变化反应非常敏感,人们可以根据林蛙的生存状态和分布状况,对自然环境指标进行监测。东北林蛙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如果林蛙灭绝,人类将失去很多可利用的基因。东北林蛙是野生动物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兴安岭林蛙消失的区域,以林蛙为食的一些物种也随之消失。据统计,一只林蛙一年能捕食森林害虫3万多只,对森林虫害防治有着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东北林蛙还具有很高的药用、食用和保健价值,尤其蛤士蟆油作为一种高级滋补品一直畅销国内外。许兆君在文章中说,东北林蛙是小兴安岭森林之瑰宝,是伊春在全国具有核心分布优势和地位的重要物种之一。但是,小兴安岭中国林蛙的生存环境及资源分布状况却令人担忧。据2004年调查显示,林蛙可栖息的320万公顷林地中,种群密度为每公顷29只,林蛙的种群数量为9300万只;而2007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林蛙的种群密度已经下降到每公顷10只,种群数量不到3000万只,比2004年下降了67%,栖息面积也大幅缩减。这其中既有气候变化、污染物增加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也有利益驱动下的乱捕滥杀及人工养殖技术发展滞后等人为因素的制约。早在2006年,伊春林区就曾发生过大面积舞毒蛾森林病虫害,其原因之一就是林蛙种群数量锐减。保护东北林蛙要像保护红松一样。这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一种动植物资源或一个物种,而是在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森林生态环境,必须上升到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培育小兴安岭大森林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森林之于林蛙,正如人类之于森林。人类不可一日无森林,森林一日不可无林蛙。东北林蛙,关乎生态大局!”
如今,通过林区政策的改革,大量林蛙从事者重新发展了雪蛤的种群数量,伊春地区目前仍然是雪蛤(东北林蛙)的主要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