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特征

昂刺鱼形态特征

昂刺鱼(又叫昂鱼、昂公鱼、嘎鱼),黄颡鱼体长,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不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

昂刺鱼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昂刺鱼食性

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觅食活动一般在夜间进行,食物包括小鱼、虾、各种陆生和水生昆虫(特别是摇蚊幼虫)、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时也捕食小型鱼类。其食性随环境和季节变化而有所差异,在春夏季节常吞食其它鱼的鱼卵,到了寒冷季节,食物中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渐渐减少。规格不同的黄颡鱼食性也有所不同,体长2~4cm,主要摄食桡足类和枝角类;体长5~8cm的个体,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以及水生昆虫;超过8cm以上个体,摄食软体动物和小型鱼类等。

昂刺鱼年龄与生长

黄颡鱼生长速度较慢,常见个体重200~300g。在自然大水域1龄鱼可长到体长56mm,体重5.7g。2龄鱼可长到体长98.3mm,体重20.6g。3龄鱼可长到135.5mm,体重36.1g。4龄鱼可长到160.1mm,体重58.2g。5龄鱼可长到177.7mm,体重81.3g。黄颡鱼雄鱼一般较雌鱼大。1~2龄鱼生长较快,以后生长缓慢,5龄鱼仅为250mm。

昂刺鱼繁殖

黄颡鱼2~4冬龄达性成熟(约3龄以上),最小成熟个体,雌鱼为11.7cm,雄鱼为14.8cm。达性成熟的雄鱼在肛门后面有一个生殖突,而雌鱼则无。在南方4~5月产卵,在北方6月才开始产卵,是产卵较晚的鱼类之一。要求水温在20~30℃。产卵活动于夜间进行,当天气由晴转为阴雨,即可产卵。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水深8~10cm,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鱼巢有几个在一起的,也有几十个成群的,相隔不远形成穴群。每个穴径约为15cm,深为10cm,产卵受精于穴内。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当其它鱼接近穴口时,雄鱼猛扑向入侵者,驱逐入侵之鱼。并经常用巨大的胸鳍拨动,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辅助卵孵化。守护到仔鱼能自行游动为止(7~8天)。此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黄颡鱼怀卵量为1086~4469粒,成熟卵径1.7mm,受精卵为黄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须根等物体上发育。其产出的卵径约为2.5mm,两天内即可孵化。黄颡鱼可能为分批产卵的鱼类。

分类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瓦氏黄颡鱼、岔尾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等。
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未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江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未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未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光泽黄颡鱼
(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未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未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瓦氏黄颡鱼
(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养殖技术

昂刺鱼技术简介

黄颡鱼在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亦有巨大的市场,是出口创汇的优良品种。黄颡鱼人工养殖是近年开发的养殖新技术。

昂刺鱼操作要点

1.池塘条件。
养殖黄颡鱼的池塘面积要求不严,可大可小,但水深应保持在1.5米以上,池底淤泥不宜过厚,以泥沙质底为佳。池塘要求排灌方便,水量充足。鱼种下池前用生石灰进行消塘消毒,每亩池塘用生石灰75--90公斤,以彻底清除野杂鱼类和杀灭病原生物。
2.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鱼种规格以10--15厘米、体重15--35克左右为佳,每亩放2500--5000尾左右,并配养鲢、鳙鱼各100尾,用以调控水质。饵料日投喂量,全价配合饲料按鱼体重的1%--4%左右、小杂鱼虾按体重10%左右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可参照下述配方进行配制:鱼粉30%--40%,菜饼10%--35%,豆饼20--30%,次粉15%--18%,米皮糠10%--15%,诱食促长添加剂2%--5%。由于黄颡鱼是以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因此,对饲料的蛋白质含量和质量要求较高,否则影响黄颡鱼的正常生长。对已经驯食的人繁种苗可直接投喂人工饲料,对天然种苗还须经驯食1周左右才能正常摄食工作饲料。驯食方法:先用鱼糜沿池边泼撒,1--2天后,待鱼种开始前来摄食,再逐步添加人工饵料搅入鱼糜中定点投于水边,最后转为全部人工饲料进行定点、定时、定量投喂。
3.混养。
黄颡鱼套养在其它养鱼池中,可以利用池内的一些野杂鱼虾,不必为黄颡鱼另行投喂饲料,每亩放50--100尾规格在35克左右的鱼种,可获得10--15公斤商品黄颡鱼。套养黄颡鱼种的放养规格不宜过小,池中不宜再配养其它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如大口鲶、乌鳢等。
4.水质管理。
黄颡鱼耐低氧较常规鱼差,喜清洁水,因此,养殖黄颡鱼的池塘水透明度应保持在35--40厘米,放养密度高的池塘应设增氧机防止缺氧浮头。定期加注新水。黄颡鱼池水不宜碱性过强,用于防病的生石灰用量不宜超过20克/立方米。
5.鱼病防治。
黄颡鱼的抗病能力强,养殖中一般无大病。但在饲养中受季节、气温、水质、投料及鱼体表无鳞的特点和养池中的细菌、寄生虫等影响,也会引起局部感染和寄生虫生于鱼体鳃丝及内脏各部位引发疾患,需在平时养殖中注意观察,针对异常情况提前预防。
池塘养殖
池养黄颡鱼,大致有主养和套养两种形式。
一、主养黄颡鱼
(一)、池塘准备。黄颡鱼对池塘要求不严,一般选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的池塘,面积3-10亩,最好不选淤泥厚的老化池塘。每个池塘都须有可控制的进、排水口。一般主养池塘面积为3-5亩或10亩以下,水深以1.5-2.0米较为理想,池塘较浅光照度较强,不利于黄颡鱼喜弱光下摄食的要求。
池塘在放鱼前10-15天用生石灰(70-90公斤/亩)或漂白粉(4-6公斤/亩)进行清塘消毒。一般在池塘消毒后第2天加注水0.8-1.0米,第3-4天按350公斤/亩施入发酵腐熟的有机肥以繁殖天然饵料,等到毒性完全消失后,放入鱼种,加满池水。
每个池塘配备1台1.5千瓦-3.0千瓦的增氧机。
(二)、鱼种放养投放的苗种无论从天然水域捕捞或人工繁育的鱼种,都要求无病无伤,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一般尾重15克左右,放养期3-4月之间,每亩放养1000-1500尾;同时每亩套放尾重100克左右团头鲂鱼种100-150尾;尾重50克的鲢、鳙鱼种50-80尾。搭配品种不宜用鲤、鲫、罗非鱼等杂食性的底层鱼类,这些鱼类的生活习性与黄颡鱼大致相当,混养这些鱼类会跟黄颡鱼争夺饵料和栖息环境,影响黄颡鱼的生长。
在黄颡鱼鱼种下池1周后,搭配投放一些与黄颡鱼在生态和食性上没有冲突的其它鱼类,以充分利用池塘的水体空间,如搭配体长15-20厘米的花鲢50尾/亩,体长15-20厘米的白鲢200尾/亩。鱼种放养时用3%-5%食盐水浸洗消毒,以杀灭鱼体表的细菌和寄生虫。鱼种下塘前,鱼篓内水温与放养池水的温差不超过3℃。
(三)、日常管理坚持早、中、晚三次巡塘,认真观察鱼类活动、摄食与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注入新水,防止水质恶化,还可防止鱼体发病和产生浮头现象。最好每隔10天注入新水20-30厘米,在阴雨天要开增氧机。
由于长期投饲,池塘水质会逐渐变化至呈弱酸性,这对黄颡鱼生长不利,可以通过合理的使用药物,调节池水的pH值在7.0-8.4之间。调节池水水质的药物多为生石灰,一般为每半个月左右用1次,每次用量为15-25公斤/亩。(四)、注意事项。鱼种在放养、捕捞、计数、运输时的操作要轻,使用的工具要光滑,避免碰伤鱼体。黄颡鱼对常用水产药物忍受能力不及四大家鱼,这可能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的缘故,所以,对黄颡鱼用药一定要严格控制用量,防止黄颡鱼因中毒而死亡。黄颡鱼对硫酸铜、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出塘一定要根据规格大小、市场行情来定,一般在100克以上便可上市。
二、套养黄颡鱼
(一)、品种搭配。鱼种放养时间一般选择在冬季或春初进行,放养规格一般为20克/尾以上,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3000尾/亩。鱼种放养前,应用3-5%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后,方可放养。同时,搭配花白鲢的夏花鱼种,花鲢1000尾/亩,白鲢3000尾/亩。
黄颡鱼在饲养其它品种的池塘中进行混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将5厘米左右的大规格夏花或10-15克的冬片苗直接套养在池塘中,在不增加投喂饲料,不增加人工、水电等成本的情况下,可以增加塘中优质鱼类产量及经济效益。
(二)、套养密度套养密度应根据其它底层鱼类放养和饵料情况而定,常规饲养方法的商品鱼池塘,每亩套养5厘米左右长的大规格夏花250尾或10-15克的冬片苗种2.5公斤。经过一个生长季节的套养,大规格夏花年底可长成平均规格100-150克左右的成鱼15公斤。在不是以鲤、鲫等底层鱼类为主养鱼的池塘,黄颡鱼的套养量可成倍增加。
(三)、日常管理黄辣丁的养殖过程当中,日常管理比较重要,主要应抓好饵料投喂。黄颡鱼是以肉食性饵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所喂饵料可用占总量30%-40%的鲜小杂鱼虾绞碎成鱼浆后,拌和60%-70%的植物性粉状饵料(豆饼4份、小麦3份、玉米2份),添加1%维生素和无机盐,制成团块投喂。根据黄颡鱼集群摄食的习性,在池塘中设置固定的食台,一般每亩鱼塘设食台1-2个。每日定点投喂2次,投喂量占池鱼重量的5%-9%,一般每天上午7-8时、下午5-6时各投喂1次,考虑黄颡鱼晚间摄食的生活习性,上午投喂一天投饵量的1/3。有条件时可适当投喂水蚤、丝蚯蚓、蝇蛆等鲜活饵料。鱼类生长旺盛时期,可适当投喂一些水、陆草,以供团头鲂摄食。
由于投喂绞碎的动物性饵料较多,水质易恶化,要勤注新水。一般每半个月换水1次,每次换水1/4-1/3,以保持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4-9月)每隔15-20天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每亩10-15公斤,调节池水的pH值(6.8-8.5)。要适当投入一些活螺蚬等,用以净化水质,并作饵料。
(四)、鱼病防治黄颡鱼抗病力强,病害少,只要预防得当,一般不易发病。在养殖过程中,要定期对水体、食台消毒。定期在鱼浆中加入1%食盐,连续投喂5-7天,投喂的饵料要新鲜、干净,要坚持不投喂腐烂变质的饵料。每月用1-1.5毫克/立方米的漂白粉或0.3毫克/立方米强氯精杀菌1次。巡塘观察发现黄颡鱼摄食不旺和行动迟缓等情况应立即检查,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镜检,进行综合分析和确诊后,对症下药;并加强池水更新和消毒措施。
精养高产技术要点
黄颡鱼,俗称黄牙头,广泛分布于各大江河水系,以鄱阳湖所产的种类品质最优。黄颡鱼以其肉嫩味美而备受消费者青睐。
1.池塘条件精养高产鱼塘要求水源良好,排灌方便,面积1334—3335平方米(2—5亩),水深以1.5—2米为宜,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池底淤泥少。静水塘必须配增氧机。
放苗前7天排干池水,每667平方米(1亩)用10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第3天注入新水,并用“901鱼虫净”杀灭水蜈蚣、蝌蚪等敌害,提高黄颡鱼苗种成活率。
2.鱼苗放养鄱阳湖地区人工繁殖的黄颡鱼苗,6月上旬可达1.5厘米,最好在水泥池或小土池中暂养10天,达3厘米左右的夏花规格再下塘。暂养期间主要投喂红虫和鱼肉糜,后期拌喂粉状配合饲料。放养量视池塘条件和饲料保障程度而定,一般放养量每667平方米可达5000—8000尾。正常情况下,经120—150天饲养,尾重可达100—150克的商品规格,667平方米水面单产500—800公斤。黄颡鱼性情温驯,抢食能力弱,不宜配养其他吃食性鱼类。从调节水质、合理利用天然饵料出发,必须混养大规格的(100克/尾以上)鲢、鳙鱼种,密度为667平方米200尾左右,混养鱼单产可达150公斤。
鱼苗放养前要用3.5%的食盐溶液或60毫克/升的甲醛药浴消毒5分钟,以杀灭体表病菌和寄生虫。因气温高,最好在外包彩布的网箱中进行。
3.饲料投喂黄颡鱼为偏动物食性的杂食性鱼类,精养高产的前提是大量投喂优质饲料,并做到科学喂养。要设置2—4个食台,并进行驯食,使鱼群在固定时间到固定地点集中抢食。尾重20克以前,用鱼肉拌粉状配合饲料,加水捏成团状投喂;尾重20—50克,投喂粒径1.5毫米,粗蛋白含量35%—40%的配合饲料(或破碎的鱼苗料);尾重50克以上,改投粒径2.5毫米、粗蛋白含量30%左右的配合饲料。
养殖期间严格做到“四定”投饲:一是定点。饲料要投喂在食台上或附近,不要满塘随意投喂,也不要随鱼群变动位置。二是定时。每天上午9—10点喂日饵量的1/3,下午4—5点喂2/3,每次喂30分钟,并按“慢、快、慢”的节奏投饲,避免养分溶失。三是定量。日饵量随水温变化和鱼的生长适时调整,日投饲率为3%—8%,一般以投饲后1小时大部分鱼吃饱离开食台为度。四是定质。确保饲料新鲜不变质,在价格合理的前提下,选择蛋白含量高、营养均衡、适口性和稳定性好的优质饲料,正常情况下饲料系数为2.5左右。滨湖地区野杂鱼资源丰富,可拌喂冰鲜鱼肉,以降低饲养成本。
4.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清水,要求池水溶氧达5毫克/升,每天大部分时间不低于3毫克/升。精养塘因密度大,且大量投喂高蛋白饲料,排泄物及残渣易恶化水质,导致缺氧浮头,甚至泛塘。养殖期间一方面要定期冲注新水、更换老水,确保水质鲜、活、嫩、爽;另一方面要合理使用增氧机,充分利用其搅水、曝气、增氧功能,避免池水富营养而导致低溶氧综合征。
5.鱼病防治天然水域中的黄颡鱼很少发病,但集约化高密度人工饲养易暴发细菌性病和寄生虫病。勤洗勤掏食台,清除残饵并消毒食台,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饲养期间,定期进行水体消毒,如全池泼洒0.3毫克/升强氯精或20毫克/升甲醛,0.7毫克/升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结合内服痢特灵(每公斤饲料加0.5克,连喂7天),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若病情严重,还可拉网集中起来用50—60毫克/升甲醛药浴5分钟。此外,每隔半个月每667平方米施放15公斤生石灰,既可调节水质,又可预防鱼病蔓延。
鱼苗放养与饲养管理

昂刺鱼鱼苗放养

放养密度:每亩放养5—10万尾,以单养为好,放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鱼苗必须在0.9厘米以上放养,活力要好,游动正常,已开食的鱼苗。
(2)同一池鱼苗要求是同一批的鱼苗。避免培育规格参差不齐,放养时操作要轻快,注意放苗温差,温差不要超过2℃。
(3)鱼苗放养前一定要试水,其方法为:用桶装一桶池水,放入几尾鱼苗,经12个小时观察无异常现象,可放心放养鱼苗。
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鱼苗浅水下塘(40—60厘米),以后每隔3—5天注换水1次,每次注换水8—10厘米,保持一定的水色,透明度控制在30—40厘米。
(2)饵料投喂:鱼苗下塘后,开始不投饵或少量投喂配合团状饲料。一周后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饵料,日投量为每万尾苗0.25—0.5公斤配合饲料。配合饲料参考配方:鲜鱼浆35%,豆饼粉25%,麦麸23%,玉米粉15%,粘合剂2%。
投喂方法:依据黄颡鱼的集群摄食习性,采取多点集中投喂方法,投喂面积占池塘面积的6—10%。

钓法

黄颡鱼又称黄颊鱼、黄刺、盎公鱼、黄腊丁和黄骨鱼。常见近缘种有岔尾黄颡鱼和江黄颡鱼等。黄颡鱼为底层小型鱼类,多生活在静水或江河湖泊缓流中,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强,觅食活动多在夜间进行。食性广,主要摄食小鱼、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的幼虫和螺蛳等,偶尔也食水生植物。
黄颡鱼冬季多居于深水中,钓季自春末至秋,以夏为上。钓黄颡鱼以自然水体为主。池塘中的黄颡鱼多系注水时随外水进入。
因水质原因,池塘中的黄颡鱼多呈青绿色。钓黄颡鱼一般多以蚯蚓为饵,可选皮厚体壮的紫色蚓和红蚓装钩。人工饲养的大平2号蚯蚓体壁薄,不耐黄颡口里的细龄磨嚼。黄颡鱼的咬钩较鲶针平稳得多,尽管它的摄食方式也是吞,但动作的幅度小。在星漂上的反应常呈现一紧一松的节奏状,或较缓慢的斜向入水。黄颡鱼的流动速度不快,左右摇头晃尾,即使咬钩也改变了不摇头摆尾的习惯。它对饵的锲而不舍使色鱼人表现得异常沉着,可以耐着性子等待漂出现预期的反应。完全用不着注视漂和考虑扬竿的适当时机。
由于口裂宽大和吞食不顾后果,黄颡鱼会将钩吞至咽部而造成摘钩困难,这种情况在钓黄颡鱼时是难免的。
传统钩黄颡鱼方法一般多使用卧钩。“朝天钩”因钩柄较短不适宜用来挂蚯蚓,而更适用于挂螺蛳肉。用高灵敏悬坠钓法来对付黄颡鱼的笨拙,既显得多余,又不能正确瓜咬钩状况,更因双子线太细和柔软,极易被黄颡鱼呈锯齿状的胸鳍棘损坏和缠绕。现在常采用孑孓钓和延绳张公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技法。所谓孑孓钓是用蚊子的孑孓拌和谷糠灰,以两指指尖捏住钩柄尾部在谷糠中快速搅和,使不断卷曲的孑孓附缠于钩尖和钩弯成团,这是钓黄颡鱼的绝招。所谓延绳张公钓是将专门用于插竿钓甲鱼的钩尖内折,制成延绳钓组,钩上挂蚯蚓为饵,顺河岸走向置于水深1米处的水底布成钩阵,常一次能钓获几十尾黄颡鱼。
在溪塘钓黄颡鱼,钓鱼前可投入麝香味小米诱饵,可聚集周围黄颡鱼喜食,10分钟后,可挂蚯蚓开钓。在江浙一带,8月份黄颡鱼仍会产卵,一般雌雄同游,而且吃食贪婪。如钓起雄鱼,雌鱼必在周围,且仍可上钩。如果在钓点处已上钩10条左右,后续吃钩不明显,须另换钓点。黄颡鱼吃漂以侧拖漂为主,建议使用粒状浮漂,单钩沉底垂钓。垂钓过程,建议不时抖动浮漂,以吸引黄颡鱼。在城市河区,生活污水的河道富营养化,黄颡鱼也较多,但水深不易过1.5米。

美食烹饪

油焗金丝鱼
菜系:苏菜菜谱
原料:金丝鱼(即黄颡鱼)10条(约l000g),洋葱、蒜头、姜、葱、干辣椒、葱油、精盐、味精、鸡精、绍酒各适量。
制法:
1.将金丝鱼宰杀,清洗干净,加入葱、姜、绍酒、精盐等调料搅拌均匀,腌渍入味。
2.将洋葱切片,与蒜头、段、姜片、干辣椒放入沙锅底部,铺上金丝鱼,再放入葱油250g,盖上沙锅盖用中火焖烧10分钟即可。
操作要领:
金丝鱼口感要鲜嫩微辣,葱香味要浓。
沙锅盖盖后烧制时间不宜过长。
川江红锅黄辣丁
原料:黄辣丁500克(学名黄颡鱼,即嘎鱼,又称黄丫头),四川泡酸菜100克,川椒节30克,大蒜50克,鲜番茄50克,芹菜30克,香葱20克。
底料配置:豆瓣20克,花椒、胡椒各10粒,老姜10克,花生米15粒,冰糖10克,八角5个,香叶4片,葱油20克,高汤1000克,鸡精10克,色拉油10克。
制法:
l、将黄辣丁宰杀,撕去腮及内脏用清水洗净待用。芹菜先斩3厘米长的段,再切成细长条。番茄切0.2厘米厚的片,大蒜瓣去蒂待用,香葱切成5厘米长的段。
2.锅置于火上,加葱油烧至七成热下冰糖小火炒至呈红棕色,下入豆瓣、花椒、胡椒、老姜、花生米大火煸炒出香味加高汤、鸡精中火熬制成汤艳红、浓厚鲜香即可滤渣待用。
3.锅置火上放少量色拉油烧至五成热,将泡酸菜、黄辣丁、芹菜大火煸炒出香味,加入熬制好的红汤小火焖烧8分钟入味,放入川椒节、整大蒜、鲜番茄、香葱段即可随火上桌。
特点:
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麻辣醇香。
制作关键:
所选用的黄辣丁不要太大,中等大小即可。
麻辣黄腊丁
配料:干辣椒、花椒、姜片、葱段、蒜粒。
调料:料酒、生抽、盐、糖、鸡精。
做法:锅内放入食油(量比平时炒菜要多一些),油热后放入花椒炒出麻味后加入干辣椒、姜片、葱段、蒜粒爆香(切忌火不要太大,花椒和干辣椒不要糊),倒入鱼一起翻炒,稍后加入料酒、生抽、糖炒出香味后给锅内加热水,以没过鱼身为标准。此鱼肉质较嫩,不需久煮,所以这时可以加入盐、鸡精进行调味。快出锅前加入莴笋块同煮,切忌不要煮得太久,太软了不好吃。装盆后用少许的香菜加以点缀,一道不错的家常美味就诞生了。
水煮黄腊丁
特点:汁红肉嫩,咸鲜微辣,香味浓郁,风味四川水煮类型。主料:黄腊丁750克
调料:郫县豆瓣35克,泡辣椒20克,花椒2克,姜米(姜切米粒大)5克,蒜米10克,葱花15克,霍香叶15克,料酒20克,盐5克,酱油6克,白糖5克,醋4克,味精2克,蛋青淀粉80克,色拉油1000克(耗100克)
操作工艺:
1黄腊丁宰杀后,去内脏及污物,洗净沥干水分后,加入盐,料酒,淀粉拌匀,码好上浆,豆瓣、泡椒跺细,霍香叶洗净,切碎代用。
2锅放中火上,下油烧至四成热,放入上浆的黄腊丁在锅中滑,等到色白时捞出。锅里留油75克,下豆瓣,泡辣椒,姜蒜米炒香上色,加入肉汤、放入料酒、黄腊丁、酱油、盐、醋、白糖、花椒烧开,改用小火慢煮,待黄腊丁入味,汤汁浓稠时下味精、葱花、霍香叶推匀,起锅装盘。
黄颡鱼作为药用常取其全鱼。其肉性味甘、平,有祛风、利尿之功效,可用以主治水肿、喉痹肿痛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