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贴饽饽熬小鱼是天津一道传统特色风味的地方美食,也驰名中国各地。其实它的做法也很简单,随着时代变迁和环境的变化也有些改进。熬小鱼已经不是麦穗小鱼,而是鲜活的鲫鱼,掏净内脏洗净后,贴面用油煎透;然后用葱、姜、蒜、腐乳、醋、酱油略放些糖配制的作料放锅一烹,再用温水火靠一下即可食用。饽饽用玉米面再掺上点用黄豆磨细的面和好,放到铛上贴好,金黄色的嘎儿均匀吃起来香脆。也有的用锅蒸,形状像个小金字塔,叫窝头。

制作方法

原料:玉米面2000克、玉米面酵面750克、小杂鱼2500克、面粉150克、花生油1500克、葱末100克、酱油250克、
精盐12.5克、湿淀粉100克、醋75克、姜片25克、蒜瓣25克、碱面5克、八角5瓣。
做法:1.玉米面加入玉米面酵面,碱面及清水1600克和成软硬适度的面团,放置饧面10分钟;
2.饧好的面团揪成25个剂子逐个用双手来回搓,摔打至表面光滑,制成长6.5厘米、宽3.2厘米、厚1.2厘米的饽饽生坯;
3.小杂鱼洗净后滚匀面粉;
4.锅置旺火上,加入花生油烧至八九成热,下入滚好面粉的小杂鱼,炸至硬挺,呈金黄色时捞出沥油;
5.尖底大铁锅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75克,烧热后放入八角炸出香味,再下入葱末、姜片炸几下,之后放入炸小杂鱼,加入酱油、醋、精盐、清水3500克,盖锅盖,烧沸后将制好的饽饽生坯逐个贴在锅沿四周,盖上用高粱杆皮编织的盖帘,上面蒙严湿布,先用中火烧煮10分钟,再用微火烧5分钟,再用中火,用湿淀粉勾芡,将小鱼连汤盛出,再用铁铲将饽饽铲下来,装盘与鱼一起上桌即可。
许多人谈到“贴饽饽熬小鱼”都是两次起锅分制而成,而天津芦台农村一带,都是一次用锅而成,所以都这样称呼。“今天你家作什么吃?”答:“贴饽饽熬小鱼”。现在餐馆街头很少制作,一般都是农家自做,恐怕住在都市的人们难以吃到正宗的贴饽饽熬小鱼。
制法:(1)灶具:6印双边锅,锅台与地面高70厘米,灶膛离锅底约35厘米,砌砖而成,专适用烧柴草等。锅盖用细高梁杆串制而成,也可用木、铝锅盖,但风味不佳。
(2)玉米面的合面方法:一般加适量的黄豆面(也可不加),放入盆内加开水烫,用筷搅均,稍凉把面团合滋润,软硬适量,不粘手,不流为好。待用。
(3)把活小鱼提前养生,吐掉脏物,然后用手挤出内脏,洗净,控出水分。
(4)把几种调料调成合汁。锅内放大油烧热,把小鱼两面煎成上色,再烹入混合汁,尝好口,汁水漫过小鱼为度,锅加热烧开,把玉米面分成10等从,每份100克,用两掌上下对贴成形后贴入锅内,锅一定要热,不然就滑下去了。一般常用锅不需擦油,再用小火烧3刻钟左右即成。
特点:独具一格,一锅成熟,用柴木慢烧,揭开蒙有湿布高粱杆的农家自做锅盖,热气腾腾,香味扑鼻,饽饽上面暄软,底面成黄嘎,嚼之脆香,小鱼滋味鲜美,连鱼头都是“到口酥”。因鱼粮同一锅,香味混合,故饽饽渗有鱼鲜味,小鱼透出玉米清香,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制做贴饽饽熬小鱼,鱼要选择个头小的。最好是活的白鳞小鲫鱼,肉嫩刺软。棒子面是当年的新鲜粮食。农家用的大锅烧热后,锅底熬鱼,锅帮四周转着贴满饽饽。柴禾不能烧得太猛太久,要注意掌握火候,温火把作料靠净。到时一揭锅盖,香味四溢。饽饽出锅,黄灿灿的结着一层焦嘎,咬一口,又脆又香,再就着熬小鱼,连鱼刺都不用吐出。
原料:(制25份)新玉米面2000克、八角5瓣、精盐12。5克、姜25克、碱面5克、酱油250克、小杂鱼2500克、醋75克、净葱100克、面粉150克、玉米面酵面750克、蒜25克、花生油1500克(实耗350克)、湿淀粉100克
制作:将尖底大锅置于旺火上,倒入花生油(75克),烧热后,先下八角,将其炸出香味,再将葱、姜、蒜下入。见葱花炸呈金黄色时,下入小鱼,用酱油、醋烹。下入精盐,倒入清水(3500克),盖上锅盖。当汤烧开时,将制好的饽饽生坯逐一贴在锅沿四周,盖上用高粱杆皮编成的盖帘,上面蒙严湿布,并将锅移置中火上。10分钟后,将锅移至微火上,烧5分钟左右,再将锅放回中火,在鱼汤中淋入湿淀粉,勾上薄芡,将小鱼连汤盛入25只碟内,即可与饽饽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