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口蘑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口蘑
  • 别称
    白蘑
  • 二名法
    Tricholomagambosum
  • 真菌界
  •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 担子菌门纲Basidiomycetes
  • 伞菌目Agaricales
  • 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
  • 口蘑属Tricholoma
  • 口蘑T.gambosum
口蘑是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种白色伞菌属野生蘑菇,一般生长在有羊骨或羊粪的地方,味道异常鲜美。由于蒙古口蘑土特产以前都通过河北省张家口市输往内地,张家口是蒙古货物的集散地,所以被称为“口蘑”。由于产量不大,需求量大,所以价值昂贵,目前仍然是中国市场上最为昂贵的一种蘑菇。口蘑的主要产地在锡盟的东乌旗、西乌旗和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通辽等草原地区。这种蘑菇通常运到张家口市加工,再销往内地。

形态特征

口蘑子实体群生,并形成蘑菇圈,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具香气。菌褶白色,弯生,稠密,不等长。菌柄中生,粗壮,长3.5-7厘米,粗1.5-4.6厘米,基部稍膨大,白色,内实。孢子椭圆形。常见几种口蘑的形态特征如下。
杨树口蘑 菌盖较大而厚,初期半球形,边缘内卷,平爬,直径5-12厘米,表面稍黏,浅红褐色或黄褐色,盖缘色浅,有细小鳞片;菌肉污白色,伤处色变暗;菌褶较密而窄,弯生,不等长,白色,成熟后微呈红褐色。菌柄长3-8厘米,粗1-3厘米,直立,中生,白色,后期微呈红褐色,基部稍膨大,泡子无色,卵圆或近球形,表面光滑,5.6-8微米x3-5.6微米,孢子印白色。
除上述品种之外,还有香港大白口蘑、四川豹斑口蘑等品种。

口蘑信息

口蘑又名白蘑、蒙古口蘑、云盘蘑、银盘。银盘也叫营盘,是口蘑中的最上品。其名为口蘑,实际上并非一种,乃是集散地汇集起来的许多蘑菇的统称。按传统的叫法,至少还有以下多种:青腿子蘑、香杏、黑蘑、鸡腿子、水晶蕈、水银盘、马莲杆、蒙西白蘑等等。
口蘑(Tricholomagambosum)真菌门、担子菌纲、口蘑科、口蘑属。又名白蘑、白蘑菇等。子实体伞状。
主要产地:内蒙古:锡盟的东乌旗、西乌旗和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通辽等草原地区。河北:张家口地区

主要品种

口蘑是生长在蒙古草原上的一种白色伞菌属野生蘑菇,一般生长在有羊骨或羊粪的地方,味道异常鲜美。

口蘑口蘑

口蘑(tricholomagambosum)真菌门、担子菌纲、口蘑科、口蘑属。又名白蘑、白蘑菇等。子实体伞状,白色。菌盖宽5~17厘米,半球形至平展,白色,光滑,初期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白色,稠密,弯生不等长。菌柄粗壮,白色,长3.5~7厘米,粗1.5~4.6厘米,内实,基部稍膨大。担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夏秋季在草原上群生,常形成蘑菇圈。产于河北、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因为这种蘑菇通常运到张家口市加工,再销往内地,故称口蘑。
口蘑是直接食用的名贵真菌,主要品种有白蘑、青腿子、马莲杆、杏香等,其中以白蘑色、香、味最佳。口蘑用来清炖、红烧、做汤均可,其味清香、鲜美,历来为席上珍馐。口蘑菌肉肥厚,质细具香气,味鲜美,营养价值高,是中国北方草原盛产的“口蘑”之最上品,畅销于国内外市场。口蘑属中有10多种都是味美的食用真菌。
口蘑:天然食用菌,分白蘑、香蘑、青腿蘑、鸡抓磨、黑蘑等品种。肉质细嫩醇厚,味道鲜美,有素中之荤的美称。
【主要产地】:锡盟的东乌旗、西乌旗和阿巴嘎旗、呼伦贝尔市、通辽等草原地区。
相关新闻
2017年10月22日,云南腾冲小罗倚平村发现一堆巨型野生菌,植株足有小孩子高,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专家表示,这是口蘑,可以食用。

口蘑白蘑

【别名】:口蘑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白蘑TricholomamongolicumImai,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分布】:夏秋两季雨后,尤其在立秋前后大量地产生在草原上,形成“蘑菇圈”。分布于河北、内蒙古。
满洲里市辖境的草原土壤松散,富含有机质,没有受到污染,夏秋季节气候温凉湿润,光照时间长,为白蘑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白蘑是伞菌中最珍贵的品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钾、钙、铁、磷等矿物质,其形状如伞,洁如玉盘、嫩如鲜笋。每年雨量充足的8~9月为盛产期。白蘑食法很多,可以溜炒、做馅,涮火锅。也可以晾干,以备冬季食用。
【宜食】:适宜高血压、肝炎、肺结核患者;适宜软骨病患者食用。
【忌食】:性平无忌。
【提示】:青腿子是口蘑的一种,含蛋白质非常高35.6%、碳水化合物含量为23.1%、还含有人体所需要的8种氨基酸及磷等矿物质。青腿子主要产于东北、河北、内蒙古等地,以张家口地区的青腿子最为出名。青腿子除产地外,多以干品上市,需要涨发后使用。涨发时要用温水,水量不可过多,涨发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可以作为鲜汤使用。

适宜人群

一般人都适合食用,尤其适合癌症、心血管系统疾病、肥胖、便秘、糖尿病、肝炎、肺结核、软骨病患者食用。

栽培

松口蘑是营养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在这种外生菌根共生关系中,菌根植物为活的正在生长着的树木。松口蘑菌丝包裹在根系的表面,形成菌套(哈氏网),不侵入根系细胞内,仅在细胞的间隙中蔓延,并通过菌丝直接吸取活立木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糖类及各种营养物质,离开了菌根植物,松口蘑的菌丝将逐渐死亡。这种特殊的营养吸收方式给人工栽培松口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目前尚未见用纯培养技术实现人工栽培的报道。国内外学者广泛地研究了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松口蘑的半人工栽培是以天然松口蘑的菌丝体、子实体和孢子为播种材料的栽培方法,曾采用直播法、假植、孢子液接种法、菌丝移植法及菌床菌根移植法等方法,以求增加林地内菌根及菌丝体数量,扩大蘑菇圈的范围但收效均不理想。近年来,日本信州大学的研究人员[2]对多种外生菌根菌进行了人工菌根合成及人工子实体诱导的研究。松口蘑的人工菌根苗已可实现野外栽培,而且菌根能存活4个月左右,但移栽后的菌根苗还是出现菌丝体退化现象,子实体的诱导并未成功。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于快速诱导松口蘑人工菌根及人工菌塘的形成作了很深入的研究[3],据他们报道,在无菌土壤或人工基质条件下,将松口蘑菌液接种于发芽1个月的赤松苗上,接种3~ 4周后赤松的侧根上就能形成很典型的哈蒂氏网,诱导出人工菌根,但子实体诱导这一难关始终无法攻克。今后,进一步研究松口蘑与菌根植物的共生机理,寻找有益微生物的帮助,为松口蘑营造增殖的营养条件与生态环境;探索松口蘑发育的遗传机理,人为控制或调节松口蘑结实基因的即时表达,是松口蘑人工驯化栽培研究的焦点。

接种发菌培养

口蘑铺料接种

堆肥进房之前,菇棚内要预先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堆肥上床铺料时,要求疏松平整,四边与床沿垂直整齐,料厚20厘米左右,接种后再铺盖3-4厘米厚。由于菌丝生长阶段培养料会逐渐下塌,最后的料厚应不低于18-20厘米。
菇床接种可采用撒播法或穴接法。在实际生产中以撒播法最为普遍。播种时,将菌种册成小块(麦粒种可分成3~5粒的小块),但不宜过分散碎,均匀撒播在料面。无论采用何种接种方法,都必须注意菌种质量。要求菌丝洁白浓密,均匀一致,结块性好,无杂菌,不“吐”黄水。每平方米床面用麦粒瓶装(750毫升的菌种)1瓶或罐头瓶500毫升的菌种1.5瓶,或用粪草菌种2-3瓶(罐头瓶)。接种后随即在上面铺盖一薄层3-v4厘米厚的培养料,将料面整平,轻轻拍实。

口蘑发菌培养

发菌初期菌丝生长量低,一般不需要通风,当菌丝吃料达到5厘米以上时,每天通风2-3次;菌丝长到料层的一半后,在无风或微风天气时,要求夜间整夜通风;覆土之前必须昼夜不间断地通风换气。为防止通风引起培养:料大量失水,要采取地面喷水提高棚内空气湿度,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经常保持在75%-80%,以减少床面水分蒸发。口蘑栽培时间的安排,主要是为了利用自然温度,在发菌期间要防止因气候突变,尤其是持续高温对菌丝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要及时采取通风、喷水等降温措施,将菇棚内温度控制在菌丝生长的适温范围内,促使菌丝正常发育。

病害管理

在口蘑生长发育的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中,培养基质营养丰富,栽培空间相对密闭、阴暗、潮湿,温度不高也不低,在这种条件下极易引起病虫螨类发生,对口蘑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不注意就会丧失经济效益。因此,采取科学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是口蘑生产获得高产、优质、高效的重要保证。现将口蘑生产中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1、鬼伞。在口蘑栽培中经常发生和常见的有晶粒鬼伞、毛头鬼伞、黑汗鬼伞和粪鬼伞等病类。口蘑播种后7—15天就会出现鬼伞危害,由于鬼伞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口蘑的生长,侵夺了培养料中的水分和养分,导致口蘑减产。在鬼伞子实体显露前,其菌丝和口蘑菌丝很难区分。为了避免鬼伞的发生,在发酵过程中要防止培养材料不新鲜和发酵不彻底、培养基质中氮含量过高,所以,培养料取村要新鲜不霉变,以免杂菌带入,培养料碳氮比要合理,料中含水量要适量,菇床一旦发生鬼伞,在开伞前要及时拔除,以免担孢子飞散传播。
2、绿霉。绿霉是口蘑生产中的主要危害者之一,发生在接种后2—7天,主要表现在麦粒菌种播种后,菌丝不萌发,麦粒变绿色,甚至蔓延整个播种层,其原因是生产场所空气湿度大并且温度高所致。其防治方法是:加强通风、降温、减小湿度,严重者需把接种层发绿部分翻开去掉,重新播种,也称补种。
3、死菇。菇房中发生菇蕾枯萎、变黄、最后死亡的现象,有时会出现成批的死亡。其发生原因是:当子实体只有芝麻或者黄豆大小时,如菇房遇到23℃以上的高温,且时间较长,则会使子实体成批死亡;寒冷空气来临,菇床大量用水,加大培养料与覆土层的温差,降低子实体的代谢能力,致使子实体死亡;采摘时不慎损伤周围小菇造成局部死菇。防治方法:①根据气候特点,合理安排播种季节,避免高温出菇出菇时突然高温,应停止床面用水,夜间大通气。②在冷空气来临后,绝不大量用水。③采菇时,手捏住菇盖转动一下再拔起,以免掀动周围的覆土。
4、薄皮早开伞。薄皮早开伞就是子实体柄细、盖薄早开伞的现象,这种菇质量差。发生原因:料生、料层薄、过干、覆土过薄,含水量不足;出菇密度大、温度高、子实体生长快、成熟早、床面干。防治方法:①培养料适度腐熟,铺料不能过薄,而且保持一定湿度,覆土不能过薄过干。②防治出菇过密,不喷头潮水。③出菇旺期,菇房宜在早晚或夜间通风,降低房内温度,适当增加覆土表面水分,提高菇房内的空气湿度。
5、水锈斑。菇盖上出现铁锈色斑点。发生原因:口蘑子实体出土后,床面喷水不及时通风,菇房空气湿度过大,菇体表面常有积水;出菇期间空气潮湿而闷热,菇房温度高于18℃,则更宜发生。防治方法:出菇期喷水后要注意菇房通气,待菇体表面水滴蒸发后才可关闭门窗。

生活条件

(2)温度 蒙古口蘑、香杏口蘑都是典型的低温型真菌,其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如果遇到20℃以上连续高温,均会造成生产失败。菌丝生长温度范围较狭窄,为5℃- 23℃之内。菌种培养适宜温度为18℃-20℃,以18℃最为适宜,长期处于20℃温度条件下,菌丝生长虽快,但细弱,稀疏,长势弱。低于5℃停止生长,进人休眠状态;高于23℃易脱水死亡。人工栽培时发菌期温度掌握在15℃-18℃。温度达20℃时料内菌丝稀疏;连续出现3天23℃高温,易使菌丝自溶死亡。菌丝具较强耐低温能力,能在-40℃的气温下越冬。人工栽培时,生理成熟后的菌丝可在-25℃条件下越冬,翌年存季气温回升后仍能形成原基并发育成熟。因此,在寒冷的,比方最好采取秋季发菌、春季出菇的跨年度栽培方法。
口蘑出菇阶段适应性较差,对温度有严格要求。在原基分化与子实体生长期,不仅要求温度低,而且需要较大温差。r实体生长发育温度为10℃-18 0C,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3℃-15℃。温度在16℃-18℃,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在10℃-12℃条件下生长缓慢。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昼夜温差要求达到10℃-14℃,否则将很少结菇或不结菇。单纯的低温或较大温差,都不能满足子实体分化与生长发育的需要。

经济效益

口蘑栽培具有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少、回报高的优势,这县抓住这一优势,在资金上给予倾斜和扶持。对栽培户按每平方米补贴10元,扶持棚室建设;为缓解农户投入压力,这县采用食用菌中心先期垫付菌种,待交售蘑菇时扣还的方式支持栽培。同时,县组建了100多人的专业技术服务队,包村包户对菌种的选购、建棚、堆料、栽培、采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培植典型户和典型村。丹清河乡平原村党支部书记高有富,利用闲散房屋一次性栽培香口蘑1200平方米,年底盘点,竟收获3.6万元。第二年,周围群众纷纷建棚搭架。很快,食用菌栽培从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使丹清河乡成为全省口蘑栽培第一乡,栽培面积迅速发展为20多万平方米。二号卜乡大章盖村,采取新建棚室和利用闲散房屋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以香口蘑为主的食用菌栽培,建起了“食用菌栽培一条街”。栽培总面积达到3000多平方米,创产值9万元,栽培户户均增收3500多元,成为名副其实的食用菌栽培专业村。周边村庄纷纷效仿,掀起口蘑栽培热潮,兴建起20多个口蘑栽培专业小区,全县口蘑栽培面积发展到60万平方米。
为把口蘑产业做大做强,这县累计投资1200多万元,建起了集制种、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塞北口蘑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按鲜口蘑每公斤6元、干口蘑每公斤60元的保护价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对栽培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的村,公司专门设立了产品回收点。在塞北口蘑开发有限公司的带动下,口蘑产业初步形成了“政府带动、服务推动、风险公司担、菇农得实惠”的长效机制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口蘑栽培产业化格局。2012年,公司具备清洗、烘干、分级、包装一条龙生产功能,年加工鲜菇500万公斤,已成为带动全县口蘑产业发展的重要龙头。公司生产的“塞星”牌口蘑畅销京、津、晋、闽等地。
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这县特聘请有关专家成立科研攻关小组,组织培训近百人的技术推广队伍,成功培育驯化了康保口蘑1号、2号、3号等新品种,使野生口蘑在温室大棚得到扩大,品质得到提升,并在开发口蘑基础上进行杏鲍菇、白灵菇、平菇、双孢菇、金针菇等新菌种的试验栽培。针对市场对食用菌需求量逐年加大的趋势,食用菌干制品、保健品、调味品、方便食品等新品种将在康保应运而生,惠及更多农民。

DNA指纹技术

曾东方等(2000)利用RAPD(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DNAs)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主产区野生松口蘑的DNA指纹图谱。分子数据分析表明松茸在72%相似水平上聚成一大类,支持关于云南、四川、吉林的松茸是一个相同物种的结论。曾东方等[12](2001)采用随机引物RAPD- PCR反应,得出每个松口蘑子实体的菌盖(含菌褶)、菌柄与从自身菌褶分离的慢生型纯培养菌丝体都具有相同的DNA指纹图谱,其相似系数为1.000,明确揭示松口蘑个体的DNA同质性。陈强等[13](2003)采用3对AFLP引物组合,研究了松口蘑菌根菌基因组的遗传特性,在90%相似性处聚在一起;在92%相似性水平上被分为3个群。AFLP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出松口蘑的遣传特性,这对于进一步研究、开发和保护我国宝贵的松口蘑资源,寻找松口蘑菌的特殊功能基因、以及研究松口蘑菌根菌与共生植物间的相互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的展望

国内外学者对松口蘑已进行了近一个世纪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达到全人工栽培的水平,半人工栽培也存在子实体难于诱导的难题。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松口蘑菌丝生长阶段可以是腐生,但子实体形成阶段必须是共生。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菌丝生长过程与子实体形成阶段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何不同?力图找到控制子实体形成的基因,此基因是如何表达与调控的?控制从腐生到共生阶段的信号物质是什么,如何进行传导的?尽快揭开松口蘑人工栽培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