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蛏子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缢蛏
  • 拉丁学名
    Sinonovaculaconstricta(Lamarck)
  • 别称
    西施舌、马刀、蛏虷、蝏蛢[2]
  • 动物界
  •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 瓣鳃纲
  • 真瓣鳃目
  • 竹蛏科
  • 缢蛏
  • 分布区域
    福建、浙江产量最大
蛏子(拉丁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是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最大,并有人工养殖。

形态特征

贝壳长方形而两端纯圆,长约4~8.5厘米,壳顶靠近前方。生长线显著,两片贝壳相等;壳面为黄绿色,常有磨损破落而呈白色。贝壳关闭时,前后端开口。栖息于河口附近和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浅海内湾的软泥沙中。以足掘穴栖居,深达10~20厘米,足部朝下,涨潮时,入水管和出水管伸出洞口,引进水流,以行呼吸、摄食硅藻和排出废物。雌雄异体,体外受精。前、后端开口,前端为足孔,后端有水管伸出。壳顶不凸出,其位置随不同的种类而异,有的在壳的最前端,有的在贝壳中央略靠前方。足极发达,长柱状,无足丝。中国沿海一带均有出产,江苏、福建、山东、浙江是著名的产地,人们还常常在海水盐度较低(适应范围在4-28‰)的河口附近和内湾软泥海涂中筑“蛏田”,进行人工养殖。其中缢蛏、长竹蛏具有很大的经济意义,为主要的养殖对象。蛏苗在一年之内放养长大,体长大多在4厘米左右,为一年蛏或新蛏,在7-8月采收;如果继续放养到第二年,一般有7厘米左右,称两年蛏或旧蛏,在3-4月采收。目前只养一年蛏和二年蛏。
每个蛏子体内都有一条透明的类似线虫的东西,它是蛏子消化系统中的一个器官,名叫“晶杆”,可食用。在蛏子进食时,晶杆做为搅拌机来带动肠胃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当蛏子饥饿时,晶杆会自动溶解,用于充饥。一般放置较久的蛏子体内不会有晶杆,而蛏子会因自身酶分解的快慢,造成晶杆溶解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就算是同时捕捉到的新鲜蛏子,也是有的有晶杆,有的没有。
晶杆是软体动物中瓣鳃纲(就是双壳贝类)和腹足纲(就是海螺、蜗牛之类)消化道中的一个正常而且必须的器官,它是个半透明明胶样棒状体,上面饱含消化酶。你可以认为这玩意儿就是这两类软体动物胃中的一个棍状的“墨锭”,在消化时它一边旋转一边和胃中间的一个硬质结构冲撞、研磨,释放出消化酶。
当然,蛏子身上的寄生虫,一般是一种叫“食蛏肠泄吸虫”的生物,该虫为黄白、乳白色,长度约2厘米,和晶杆完全不同。被寄生的蛏子体形消瘦,无法继续繁殖,挤压其腹部会有不止一只活体爬出。人若食用含有寄生虫的熟蛏子,一般无碍,肠胃功能不佳者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等反应。

生境及分布

蛏子分布

广布于中国南北沿海,日本也有分布。为福建、浙江沿海重要的养殖品种。

蛏子生境

蛏子均为海产,常见的有20多种。大部分为温带和热带种类,生活于潮间带中、下区或潮下带的浅海沙滩或泥沙滩;少数种类生活于深的海底,也有些种类生活在河口或内湾、有少许淡水注入、海水盐度较低的软泥底质中。

生活习性

喜在风浪平静、潮流畅通、底质松软、有淡水注入的内湾中,低潮区,营穴居生活。随潮水的涨落在洞穴中作升降运动。海水淹没时,上升到沿穴口,伸出进出水管,进行呼吸、摄食、排泄等活动。滩地干露时,则降到沿穴的中部或穴底。缢蛏潜居的深度,随蛏体大小,体质强弱,以及底质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通常蛏体大,体质强壮,底质松软,水温低时,潜居较深;反之,蛏体小、体质弱、底质硬、水温暖时,潜居较浅。一般潜居深度为体长的5~6倍。根据滩涂上进出水孔的大小和两孔的间距,可以判断蛏体的大小和肥瘦。若滩面上进出水孔明显,并且在出水孔周围有泥土隆起,说明蛏体健壮。
在沿穴中倒立生活,前端向下,后端向上。1个洞穴内,不会同时出现两只缢蛏。通常稚贝的移动能力较强。在正常情况下,成年蛏不会离开自己的洞穴而转移到别处生活。
广温性贝类,生活在北方的缢蛏,能忍受冬季0~-3℃的低温;生活在南方的缢蛏,在39℃温度条件下仍能生活一段时间。缢蛏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30℃。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生活愈快。缢蛏对海水比重的适应范围为1.005~1.020,在这个范围内比重偏低对缢蛏生长有利。

繁殖习性

雌雄异体,1年性成熟,生殖腺分布在内脏囊中。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雌性生殖腺呈淡黄色。繁殖季节因地而异。北方比南方早。辽宁缢蛏的繁殖期在6月下旬;山东8~9月;浙江和福建自9月下旬开始一直延续至翌年1月为止,繁殖盛期出现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相当于寒露、霜降和立冬3个节气。在整个繁殖期间,有4次集中排放精卵,每次繁殖的间歇期为半个月。排放量以第一次和第二次最多,精卵质量好。繁殖的时间,一般是在大潮期间进行。成熟的亲贝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刺激,特别对水温骤然下降的刺激,会引起精卵排放。缢蛏的精、卵排出体外,在海水中受精发育。受精卵经过卵裂孵化,发育成“D”形幼虫,经过一段时间浮游生活,成熟变态,再经短时间的匍匐生活后,潜入泥中,开始穴居生活。在整个生活史中,水温在20~24℃时,从受精卵开始至转入底栖营穴居生活的全部时间约需7~10天。

分类

蛏子缢蛏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俗称蛏(福建)、蜻(浙江)或蚬(山东、河北、辽宁)。贝壳呈长卵形或柱形,四角呈圆弧。壳面黄色或黄绿色,从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凹的斜沟,形似缢痕而得名;壳顶低,壳质脆薄,如两片破竹片,生活时垂直插入浅海泥沙中;外套膜呈乳白色半透明,左右两片外套膜合抱成外套腔。出水管和进水管发达,伸展到贝壳的外面。足强大,多少呈圆柱形,被具有触手的外套膜所包围。雄贝生殖腺白色,雌贝生殖腺淡黄色。

蛏子大竹蛏

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贝壳延长形,两壳合抱成竹筒状,前后端开口。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壳顶位于最前端,贝壳背缘与腹缘平行,唯腹缘中部稍向内凹,这种情形在成长的个体比较明显,前缘自背至腹向前倾斜,后端圆形。外韧带黑色,呈三角形,前端细小,后端大,其长度约为贝壳全长的1/5。贝壳表面凸出,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腹缘及后端的壳皮均向壳的内面卷包。壳表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贝壳内面白色或可看到淡红色的彩带。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其长度与韧带长度略相等,位于壳的前方。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距后缘的四分之一处。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略成三角形。动物体足部肌极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水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具触手,表面有相间排列的灰黑色和白色条纹。

蛏子长竹蛏

长竹蛏(Solen strictus Could)又称直竹蛏。贝壳极延长,壳质薄,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背腹缘几乎平行,腹缘中部微凹,壳之前端呈截形,后端圆,前端较后端略粗大。外韧带黄褐色。贝壳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在成长的老个体壳顶的外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后端有时形成褶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具一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其长度超过或等于韧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前后长略呈半圆形。外套痕明显,前端向背缘凹入,外套窦半圆形。动物体水管短,两水管愈合,末端具有触手,表面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但不如大竹蛏明显。外套肌及水管基部有一条黑色的色素带。足细长呈柱状。

蛏子剖刀蛏

剖刀蛏(Cultellus scalpellumSowerby)贝壳长形,背缘直,前端圆,末端腹缘向背方斜升,比前端尖。高度约为长度的三分之一。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从前端至壳顶的长度,约为全壳长的四分之一。外韧带黑色突出。壳表平滑光亮,生长线在顶部较下不明显,愈至腹缘愈为清楚。有时形成褶襞。壳面被有一层淡黄绿色的外皮。这种外皮少有脱落的现象。由壳顶至末端腹缘略呈现一条斜线,线的上部颜色淡,线的下方颜色较浓。贝壳内面粉白色。铰合部左壳具有三个主齿,中央一个末端分叉,右壳仅有两个主齿。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三角形。外套线极明显,外套窦略成方形。

蛏子细长竹蛏

细长竹蛏(Solen gracilisPhilippi)又称黑皮蛏。本种体型与长竹蛏极相似,贝壳极延长,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背腹缘平行笔直。前后端大小几乎相等。壳表具有竹子色外皮,前端圆,后端方形。生长线明显,与背腹缘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到贝壳的最末端边缘。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窄而长,超过韧带长度的一半。后闭壳肌痕近三角形,外套线与外套窦清楚。动物体水管短,愈合,表面有鲜明的黑白相间的条纹,外套膜腹缘没有黑色色素带。仅水管基部约略可见。

养殖要点

选好养蛏涂场
1.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中潮带海区作为养蛏涂场。
2.海涂平坦,倾斜度小,大风季节涂面稳定,一般不会遭泥沙覆盖。
3.涂质以泥质为佳(或稍有沙土),涂泥软硬适中,涂层结构严密,中间无孔洞和稀泥层,保水性能好。
4.每年春、秋季节,涂面有硅藻类(俗名“油泥”,一种黄褐色的浮游生物,是蛏子的主要食物)附生繁殖,发生面积大,停留时间长,为蛏子提供丰富的食料。
建设模式蛏田
模式蛏田的优点是地势高、土层实、泻水快,有利于蛏子穴居生活,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清除敌害。
1. 蛏田形式。狭垄瓦背形,以利泻水。蛏田规格可根据涂面地形和潮流方向而定。该场蛏田全长50米,宽3米,间隔1米开挖1条排水沟,蛏田四周均开排水沟,沟宽20~25厘米,深15~20厘米。
2.筑堤防浪。距蛏田上方30~40米处,需建筑1条矮小的堤坝。这样可避免满潮时,潮流冲毁蛏田和夏天潮头水流进蛏田时烫死蛏子。
3.翻耕蛏涂。翻耕海涂是改良土质、消灭敌害、提高蛏苗潜穴率和散除土层内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重要技术措施。这项工作要求在冬、春季或蛏苗播种前1~ 2个月内用翻涂机将蛏田全面深翻1~ 2遍,翻耕深度为40~ 50厘米;并将涂面耕平,建成规格化的模式蛏田。
精心选运蛏苗
俗话说“苗好三分收”。蛏苗按繁殖季节有“冬子”、“春子”、“夏子”之分,以冬子体质最佳,成活率最高;春子次之;夏子最差。要挑选体质健壮、新鲜活泼的苗种,检验蛏苗优劣的方法为稍加摇动或用手拍击苗箩,蛏苗双壳紧闭并发出“唆—唆—”响声的为好苗。好的蛏苗总体要求为贝壳富有光泽,颗粒饱满(没有浸过淡水的苗),大小均匀,少碎壳及杂质。这样的蛏苗成活率高,通常可达到90%以上。
装运蛏苗要求做到轻装快运,力争在24小时内运到,运苗应安排在晴天进行,气温以10~15℃为宜。尽量避免在雾天或雷雨天气运苗,给蛏苗造成危害。运苗前,应先将苗箩放入海水中浸30分钟让其吐去泥质,利于蛏苗呼吸;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用草席等物遮盖苗箩,防止雨淋日晒,这也是提高蛏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1. 适时播苗。要求清明前后播种结束,有条件的地区可提早播种。因此气温低,运苗成活率高,同时可延长蛏苗生长期,以提高单位产量。
2. 合理密植。每亩蛏苗播种量,应根据蛏苗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涂质肥瘦,以及涂面上硅藻繁殖情况而定。
3. 提高播种质量。播种蛏苗应做到“播匀、播齐、播足”,不留死角。如发现漏苗,应及时补播,确保播种密度。
4. 蛏苗播种时间。播种蛏苗应在满潮期前1小时内结束,否则潮来时,蛏苗因来不及潜穴被潮流冲走,造成损失。
加强涂间管理
1. 刚播下的蛏苗潜穴较浅,应有专人巡视涂面,加强涂间管理,防止人为践踏和鸟类啄食。
2. 及时疏通沟道,排除蛏田积水。要保持蛏田之间沟道相通,潮流通畅,涂面不积水,要求达到“潮来同是满,潮退同是干”,使蛏田表面不积水。这样既可减少敌害侵入蛏田,又可避免高温期发生蛏田积水而烫死蛏子的事故。
3. 除敌害、保蛏子。危害蛏子的敌害很多,主要有箭鳗、虾虎鱼、涂刺、青蟹和水鸭,应及时加以清除,确保蛏苗播种密度。该场全年坚持6次巡涂除害,分别在5~10月每月全面彻底清除1次,达到“治早”、“治了”的目的。该场使用1%氢化钠溶液喷洒蛏田积水处,能有效地杀死箭鳗、虾虎鱼等敌害,对蛏子则安全无害。
适时采捕,颗粒还家
适时采捕对夺取蛏子高产至关重要,因蛏子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现场观察,蛏子全年最肥壮的季节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这时开涂采蛏,蛏子质量好,产量高。同时,要做到“深挖土、细采蛏”,尽量减少碎壳蛏,漏蛏,力争采捕率达到90%以上。

适用人群

1.适宜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醉酒等人群
2.脾胃虚寒、腹泻者应少食。

清洗妙招

用筷子将蛏子与盆底隔开,因为蛏子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来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悬在中间的蛏子再吸进来的水又是干净的。买蛏子时向老板要一点海盐,溶于清水中,营造海水的味儿。然后在盆中放两只平时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让小筐沉底,最后将装满蛏子的漏筐放在上面浸泡,再滴几滴麻油,2-3小时后就会看到盆底的脏东东会有很多。吐好沙的蛏子用淡盐水反复的搓洗几遍,将壳上的脏东西洗净控干水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