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荠菜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荠菜
  • 拉丁学名
    Capsellabursa-pastoris(Linn.)Medic
  • 别称
    扁锅铲菜、荠荠菜、地丁菜、地菜、荠、靡草、花花菜、菱角菜等。
  • 二名法
    Capsellabursa-pastoris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五桠果亚纲
  • 白花菜目
  • 十字花科
  • 独行菜族
  • 荠属
  • 荠菜
  • 分布区域
    中国各地均有分布
  • 英文名
    ShepherdspurseHerb
  • 分类
    阔叶荠菜、麻叶荠菜、紫红叶荠菜
  • 主要品种
    板叶荠菜,散叶荠菜
  • 病虫防治
    病害,虫害
  • 主要形式
    两年生草本
  • 吃法
    炒菜包饺子馄饨春卷包子涮烫蘸酱
荠菜(jì cài)(学名:Capsella bursa-pastoris (Linn.) Medic.),是双子叶植物纲 、十字花科、荠属植物荠的通称,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无毛、有单毛或分叉毛;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

形态特征

主根圆柱形或圆锥形,有的有分枝,长4-10cm;表面类白色或淡褐色,有许多须状侧根,弯曲或部分折断,淡褐色或乳白色;茎生叶羽状分裂,卷缩,质脆易碎,灰绿色或桔黄色;茎纤细,分枝,黄绿色,弯曲或部分折断,近顶端疏生三角形的果实,有细柄,淡黄绿色。气微,味淡。茎纤细,黄绿色,易折断。茎直立,单一或从下部分枝。基生叶丛生呈莲座状,大头羽状分裂,长可达12厘米,宽可达2.5厘米,顶裂片卵形至长圆形,长5-30毫米,宽2-20毫米,侧裂片3-8对,长圆形至卵形,长5-15毫米,顶端渐尖,浅裂、或有不规则粗锯齿或近全缘。
叶柄长5-40毫米;茎生叶窄披针形或披针形,长5-6.5毫米,宽2-15毫米,基部箭形,抱茎,边缘有缺刻或锯齿。根出叶羽状分裂,多卷缩,展平后呈披针形,顶端裂片较大,边缘有粗齿;表面灰绿色或枯黄色,有的棕褐色,纸质,易碎;茎生叶长圆形或线状被外形,基部耳状抱茎。
总状花序顶生及腋生,果期延长达20厘米;花梗长3-8毫米;萼片长圆形,长1.5-2毫米;花瓣白色,卵形,长2-3毫米,有短爪。
短角果倒三角形或倒心状三角形,长5-8毫米,宽4-7毫米,扁平,无毛,顶端微凹,裂瓣具网脉,具残存短花柱。;花柱长约0.5毫米;果梗长5-15毫米。种子细小倒卵圆形,着生在假隔膜上,2行,长椭圆形,长约1毫米,浅褐色。花果期4-6月。

生长环境

荠菜属于耐寒性作物,喜冰凉的气候,在严冬也能忍受零下的低温。
生长周期短,叶片柔嫩,需要充足的水分,最适宜的土壤湿度为30%~50%,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一般在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中就可以种植,但以肥沃疏松的黏质土壤较好。土壤酸碱度以PH6~6.7为宜,需要充足的氮肥和日照,忌多湿雨天气。

分布范围

起源于东欧和小亚细亚,在世界各地都很常见。主要分布在全世界的温带地区。性喜温暖但耐寒力强。野生于田野,也可人工栽培,生在山坡、田边及路旁。

品种分类

荠菜板叶荠菜

板叶荠菜又叫大叶荠菜,上海市地方品种。
植株塌地生长,开展度18厘米。叶片浅绿色,大而厚,叶长10厘米,宽2.5厘米,有18片叶左右。叶缘羽状浅裂,近于全缘,叶面平滑,稍具绒毛,遇低温后叶色转深。
该品种抗寒和耐热力均较强,早熟,生长快,播后40天既可收获,产量较高,外观商品性好,风味鲜美。其缺点是香气不够浓郁,冬性弱,抽薹较早,不宜春播,一般用于秋季栽培。

荠菜散叶荠菜

散叶荠菜又叫百脚荠菜、慢荠菜、花叶荠菜、小叶荠菜、碎叶荠菜、碎叶头等。植株塌地生长,开展度18厘米;叶片绿色,羽状全裂,叶缘缺刻深,长10厘米,叶窄较短小,有20片叶左右,绿色,叶缘羽状深裂,叶面平滑绒毛多,遇低温后叶色转深,带紫色。
该品种抗寒力中等,耐热力强,冬性强,比板叶荠菜迟10~15天。香气浓郁,味极鲜美,适于春季栽培。

栽培技术

荠菜栽培季节

长江流域荠菜可行春、夏、秋三季栽培。春季栽培在2月下旬至4月下旬播种;夏季栽培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
华北地区可行二季栽培,春季栽培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播种;秋季栽培从 7月上旬至9月中旬。利用塑料大棚或日光温室栽培,可于10 月上旬至翌年2月上旬随时播种。

荠菜选地整地

华北地区由于荠菜的市场需要量不大,故少用大面积连片地块种植。一般用田埂、地头地边;大棚、温室的 东西两侧或南侧栽培。种荠菜的地要选择肥沃、杂草少的地块, 避免连作。播前每公顷施腐熟的有机肥45000千克,浅翻、耙细,做成平畦。

播种管理

荠菜的种子非常细小,因此整个播种都必须小心谨慎。

荠菜整地

荠菜播种时对地块的要求非常严格,要选择杂草较小的地块,畦面要整得细、平、软。土粒尽量整细,以防种子漏入深处,不易出苗,畦面宽2米,深沟高畦,以利排灌。

荠菜播种方法

荠菜通常撒播,但要力求均匀,播种时可均匀地拌和1~3倍细土。播种后用脚轻轻地踩一遍,使种子与泥土紧密接触,以利种子吸水,提早出苗。早秋播的芥菜如果采用当年采收的新籽,要设法打破种子休眠,通常以低温处理,用泥土层积法或在2~7℃的低温冰箱中催芽,经7~9天,种子开始萌动,即可播种。
在夏季播种,可在播前1~2天浇湿畦面,为防止高温干旱造成出苗困难,播后用遮阳网覆盖,可以降低土温,保持土壤湿度,防止雷阵雨侵蚀。

荠菜播种量

每667平方米春播需种子0.75~1公斤夏播为2~2.5公斤,秋播为1~1.5公斤。
荠菜种子有休眠期,当年的新种子不宜利用,因未脱离休眠期,播后不易出苗。

荠菜田间管理

在正常气候下,春播的5~7天能齐苗;夏秋播种的3天能齐苗。出苗前要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以刊出苗。出苗后注意适当灌溉,保持湿润为度,勿使干旱,雨季注意排水防涝。雨季如有泥浆溅在菜叶或菜心上时,要在清晨或傍晚将泥浆冲掉,以免影响荠菜的生长。秋播荠菜在冬前应适当控制浇水,防止徒长,以利安全越冬。
春、夏栽培的荠菜,由于生长期短,一般追肥2次。第一次在2片真叶时;第二次在相隔15~20天后。每次每公顷施腐熟的人粪尿液22500千克,或尿素150千克。秋播荠菜的采收期较长,每采收一次应追肥一次,可追肥4次,施量同春播荠菜。
荠菜植株较小,易与杂草混生,除草困难。为此,应尽量选择杂草少的地块栽培、在管理中应经常中耕拔草,作到拔早、拔小、拔了,勿待草大压苗,或拔大草伤苗。

荠菜采收时间

春播和夏播的荠菜,生长较快,从播种到采收的天数一般为30~50天,采收的次数为1~2次。秋播的荠菜,从播种至采收为30~35天,以后陆续采收4~5次,长江流域可一直延迟到翌春。
采收时,选择具有10~13片真叶的大株采收,带根挖出。留下中、小苗继续生长。同时注意先采密的植株,后采稀的地方,使留下的植株分布均匀。采后及时浇水,以利余株继续生长。每公顷产37500~45000千克。

荠菜选苗采种

荠菜留种要建立留种田,留种田要选择高燥、排 水良好、肥力适中的地块。长江流域于9月底至10月上旬播种, 每公顷播量22.5千克左右。播种出苗后,结合间苗,淘汰病、 弱、残苗。翌春进行一次株选,将细弱、劣株和不具该品种特征 特性的植株全部拔掉,定苗,保持株行距12厘米x 12厘米。定苗后追肥一次,每公顷施腐熟的人粪尿15000千克,或磷、钾化肥150~225千克。并注意防治病虫害。
从野生荠菜中采种野生荠菜类型较多,常见的有:
⑴阔叶型荠菜:形如小波菜,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可达18~20厘米,叶片基部有深裂缺刻,叶面平滑,叶色较绿,鲜菜产量较高。
⑵麻叶(花叶)型荠菜: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可达15~18厘米,叶片羽状全裂,缺刻深,细碎如飞廉(Carduus crispus L.)叶型,绿色,食用香味较好。
⑶紫红叶荠菜:叶片塌地生长,植株开展度15~18厘米,叶片形状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不论肥水条件好坏,长在阴坡或阳坡,高地或凹地,叶片叶柄均呈紫红色,叶片上稍有茸毛,适应性强,味佳。
选苗采种方法是,在冬季或早春,可到田野里挑选种苗,将三种类型荠菜分挖、分放,也可根据选种目的,挑选其中一种类型。然后将种苗定植在经过施肥和精细整地的零星熟土菜地上(注意不同类型之间需进行隔离),成活后注意浇水施肥,防治蚜虫,使植株正常开花结荚。在种荚发黄,种子八成熟时收割,以免过熟后“炸荚”使种子散落。将收回的种荚摊于薄膜上晾干搓揉,取出干种子精细保管待用。

荠菜选留种

人工栽培养菜进行选留种,能迅速增加养菜种子数量,扩大种植面积,而且建立留种田能省却从野生地采种的诸多麻烦。根据上海多年的选留种经验,荠菜选留种应抓好以下关键。
1.精选留种田 一般选择9月下旬至10月初播种的迟播田块作为种子田。选择地势高爽,品种纯度高,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芥菜田作为留种用。
2.坚持林选标准 当春节来临,在留种田挑收荠菜时,应着眼于选留好种株。例如,在板叶荠菜种子田里,应将符合板叶荠菜特征的健壮植株留下来,将一些非板叶荠菜挑收掉,将长势差而小的、有病虫害的植株挑去上市。使种株的株行距保持15厘米,以利种株间有均匀的生长空间,促使其平衡生长,提高种子产量。因荠菜原属野菜,品种混杂,只有坚持株选,才能有效地提高品种纯度,确保下一熟商品菜优质高产。
3.做好种子田的管理工作 前期的肥水管理、除草。防虫等措施与商品荠菜田相同。但在2月份去杂劣后,必须及时追施腐熟淡水粪1次,促使种株发好棵,使其根深叶茂,营养生长健壮。在抽苔现蕾后,应增施磷、钾肥,可结合防治虫害,在农药内加入0.3%的磷酸二氢钾液喷施。这不仅能增强种株的抗逆能力,而且有利于多结种菜荚并促进籽粒饱满。平时特别要勤查勤防蚜虫。即使至4月20日种株已进入结荚乳熟期,仍应防治蚜虫一次,否则会因蚜虫猖獗而使籽粒不饱满,造成种子歉收。平时亦须做好修沟理沟工作,以防雨水多时造成涝灾。
4.适时采种,及时脱粒晒干贮藏 荠菜种株的成熟,一般在4月底5月初,当种株花已谢,茎微黄,从果荚中搓下种子已发黄时,为九成熟。这时采收最为适时。如过早采收,则种子成熟度不够,产量低,质量差。过迟采收,种子散落造成浪费。一般在晴天的早晨进行采收,中午不要收割,以免果荚裂开,种子散落掉。在收晒过程中,应随时搓下种子,随即薄摊于竹匾中,晒时手不要翻动。第一次脱粒的种子质量最好。以后脱粒的稍次,在正常年份,一般667平方米产达25~30千克。
适时采种是荠菜留种的关键。一般当种株上花已谢,茎微黄,种荚由青转黄,七八成熟,从果荚上搓下的一些种子颜色已发黄时为采种适期。在晴天上午收割,割后就地晾晒1小时,将种子搓下,并晾干。切忌曝晒种子,以免降低发芽率。
成熟适度的种子里呈橘红色,色泽鲜艳,成熟过度的种子呈深褐色。使用期限为2~3年。

病虫防治

荠菜病害

荠菜的主要病害是霜霉病,夏秋多雨季 节,空气潮湿时易发生。发生初期可喷75%百菌清600倍液防治。

荠菜虫害

荠菜的主要虫害是蚜虫。蚜虫危害后,叶片变成绿黑色,失去食用价值,还易传播病毒病。在发现蚜虫危害时,应及时用40%乐果15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掖喷雾防治。

贮藏

荠菜贮藏温度

荠菜的最适贮藏温度为0 ~4 ℃。贮藏温度主要通过影响荠菜的呼吸作用减少其代谢消耗,从而影响荠菜的品质。对保持荠菜的品质来说,贮藏环境的温度须要考虑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在0 ~4 ℃下,荠菜的呼吸作用受到一定抑制,呼吸高峰期推迟,能减少乙烯产生导致的衰老和病原菌侵染导致的腐烂,从而确保较长的贮藏时间;温度过高,荠菜的呼吸作用旺盛、代谢迅速、衰老速度加快、品质不易保持等;温度过低,会导致荠菜发生冷害现象、生理代谢失调、保鲜时间缩短等。

荠菜贮藏湿度

荠菜适宜贮藏的相对湿度为80% ~95%。环境相对湿度太高,不仅会促使微生物繁殖,导致荠菜发生霉烂变质,还会造成露水凝结而浸泡荠菜产生腐烂,并且相对湿度过高还可能会加速荠菜的黄化;相对湿度太低,荠菜叶部则容易失水萎蔫,造成蔬菜的呼吸作用和生理代谢发生胁迫反应。

荠菜气体成分

蔬菜贮藏期间,环境中的气体成分以及各种气体的比例、浓度等对贮藏效果影响很大[7] 。通过适当降低氧气浓度和提高二氧化碳浓度,能抑制呼吸作用、延长贮藏时间[8] 。一般而言,O2∶CO2∶N2 =1 ∶1 ∶8 时,荠菜的贮藏效果较好 。此外,乙烯也是影响其贮藏效果的气体成分之一,荠菜对外源乙烯比较敏感,乙烯的累积能刺激并加速荠菜的后熟衰老,使其生理失调。张艳芬认为,乙烯的累积是导致荠菜挽口保存比敞口保存更早出现黄化现象的原因。

其他信息

荠菜食用方法

在山西省的山区,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在冬季常用荠菜腌制成酸菜,用以弥补冬季吃菜的不足和单一。春秋丰产季节,将新鲜荠菜用开水煮过后捞起放凉,滤掉水份,分成数小份,用保鲜盒装好,放入冰箱冷冻。冬季荠菜需要食用时,取出解冻,过开水,可做汤或凉拌,炒菜,冬天也可以吃上春天的青菜。
荠菜吃法亦多样,荤素烹调皆点缀餐桌。如清炒、煮汤、凉拌、包饺子、作春饼及豆腐丸子等,都使人感到清香可口,风味独特。最好不要加蒜、姜、料酒来调味,以免破坏荠菜本身的清香味。

荠菜适宜人群

宜食: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血、便血、血崩、月经过多、目赤肿痛等病症患者宜食。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肠癌及痔疮等病症患者也宜食。
忌食:便清泄泻及阴虚火旺者不宜食用。此外,患有目疾、疮疡、热感冒等病症者或体弱者也不宜食用,便溏者慎食。

荠菜荠菜选购

蔬菜市场上有两种荠菜。一种是尖叶种,即花叶荠菜,叶色淡,叶片小而薄,味浓,粳性;另一种是圆叶种,即板叶荠菜,叶色浓,叶片大而厚。味淡。11、12、1、2月为最佳消费期。市场选购以单棵生长的为好。轧棵的质量差,红叶的不要嫌弃,红叶的香味更浓,风味更好。

荠菜荠菜存储

洗净、切好后再放入冷冻室摊开冻结,冻硬之后,再用保鲜袋包裹保存,这样可以在冷冻室里存放将近一年的时间。荠菜要摘好去掉黄叶老根,洗干净后,用开水焯一下,待颜色变得碧绿后捞出,沥干水分,按每顿的食量分成小包,放入冷冻室。随吃随取。

荠菜食用禁忌

吃荠菜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首先要挑选不带花的荠菜,这样才比较鲜嫩、好吃。市场上选购轧棵的质量差。荠菜根部的药用价值最高,制作食疗方时,不应摘除。
第二、荠菜不宜久烧久煮,时间过长会破坏其营养成分,也会使颜色变黄。
第三、荠菜可宽肠通便,故便溏者慎食。
第四、体质虚寒者不能食用荠菜。
第五、最后建议不要加蒜、姜、料酒来调味,以免破坏荠菜本身的清香味。

植物文化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宋代爱国诗人辛弃疾咏荠菜的名句,道出了荠菜这一野生之蔬,是先春而萌,返青最早的报春菜。荠菜,不畏严霜寒风,按照自身生长规律,茁壮成长,这是大自然恩赐给人类的一种无污染的绿色野蔬之珍品。古人认为:物以稀为贵,食以野为奇。而野蔬之中荠菜,其翠绿、鲜嫩、味美、醇香,即色、香、味俱佳之特色,使历代文人墨客揄扬之诗咏吟不绝。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有:“三冬荠菜偏饶味,九熬樱桃最有名。”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长鱼大肉何由荐,冻荠此际值千金。”《救荒本草》记载:荠菜在灾荒年月是代粮充饥之物,贫穷之人视其为宝。民谚有:“荠菜儿 ,年年有,采之一二遗八九。刚出土眼中,饥饿之人不停手。”在革命战争艰苦岁月中,红军战士、革命群众用荠菜和杂粮煮成稀饭,成为充饥的上品。由于荠菜可代粮充饥,因此,历史上那些穷书生和落泊文人都与荠菜结下了不解之缘。“诗圣”杜甫就靠“墙阴老春荠”度过了漫长、艰难的岁月。宋代著名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家境贫寒,常以荠菜充饥度日,他对荠菜有着深厚的感情,特地写下了《荠赋》:“陶家瓮内,腌成碧绿青黄;措大口中,嚼出宫商角徵。”在唐代,尤其是开元、天宝之际,人们要在立春这天去郊外野游探春、挖荠菜,用荠菜、肉馅制成“春饼”吃,还以荠菜为主料制成“春盘”作为节礼互相馈赠,有“盘装荠菜迎春饼”之说。现今,我们在立春所吃的“春卷”,就是从“春饼”延伸而来的。此后,新春吃荠菜春饼之风蔚然成俗,流风余韵,绵绵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