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茨菇 介绍

栽培技术

育苗秧田宜选择背风、向阳、肥沃的稻田,整田时施足基肥,以农家肥或绿肥为主,每亩施1600—2000公斤为宜,带水耕耙、田平泥化,一般七月初下秧,栽插密度以6×6厘米,栽插深度要求顶芽第三节位入土2厘米,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
茨菇秧苗的定植期,可根据前作水稻收获时间而定,一般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底定植好。定植前要准备好本田,定植时拨起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仅留叶柄16—20厘米长,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栽植深度10厘米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即可,栽植密度30×(40—45)厘米,亩栽3900—4200株。
1、管水 茨菇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严防干旱,移栽后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移栽后约一个月,可排水搁田使根深扎,有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茎,后期维持浅水,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
2、施肥 茨菇生长期长,需肥量大,以基肥为主,为了不断满足茨菇生长发育对肥水的要求一般施肥四次为宜,基肥每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10—15天追施第一次肥,亩施碳铵60公斤,普钙50公斤;移栽30天后追施第二次肥,亩施尿素60公斤,硫酸钾50公斤;移栽45—50天追第三次肥,亩施尿素20公斤。
3、耕耥、除草、剥叶 此项工作可在移栽后30天,结合施肥进行,以后应减少田间作业次数,以免将茨菇的匍匐茎损伤影响生长。
秋季茨菇由于气温逐渐降低,故病虫相对要少,病害主要有茨菇斑病、茨菇(实球黑粉菌)黑粉病,虫害主要有莲缢管蚜。
防治方法:①收获后彻底清除病虫残体;②选用无病芽苗;③合理密植,亩栽4000株为宜;④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通风透光和水浆管理;⑤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⑥药剂防治选择以下药剂:15%粉锈宁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600倍液;90%万灵粉剂2300倍液;50%抗蚜威2500—3000倍液。
秋季茨菇的采收期偏长,十一月下旬即可采收上市至翌年二月份,地上部份刚枯黄时就采收的,不如延迟采收的产量高,这是因为茎叶枯黄后,短缩茎中的养分,仍可继续输送到地下部球茎中去,使球茎继续膨大而增加产量。
1、选种 留种时应选择球茎肥大,端正、顶芽粗壮而比较弯曲、无病虫为害具有本品种特征的球茎。选好球茎后,将顶芽切下,切取时切口不可过高,要多带球茎组织,以利发根和萌芽。
2、贮藏 贮藏时间于每年1—2月份最好,贮藏前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浸泡30分钟,然后控水晾干。贮藏应选地势高燥的地方,用塑料袋、水缸或木桶均可贮藏,底部铺一层细砂,再将茨菇顶芽放入厚约6厘米,上面加厚约6厘米的湿细砂,如法依次放好最后密封与外界空气隔离,特别注意手、贮藏用具和砂不得与任何油和酒接触。每隔3—4月检查一次砂是否过干或过湿。检查标准,当发现茨菇顶芽已长叶,即为砂湿度过大,应及时将砂翻动,降低湿度,相反顶芽萎蔫时,即为砂湿度不够,应喷水加大湿度,检查完毕,仍然密封贮藏至育苗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