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中文名
    黄豆焖猪尾
  • 主要食材
    猪尾巴,黄豆,油菜
  • 分类
    家常菜,湘菜
  • 口味
    鲜香、嫩脆
猪尾巴,即猪的尾巴,也称皮打皮、节节香。由皮质和骨节组成,皮多胶质重,多用于烧、卤、酱、凉拌等 烹调方法。猪尾有补腰力、益骨髓的功效。

一种发型

pigtail 英音:['pigteil] 美音:['pɪg,tel]

猪尾巴词典释义

n. 1. 猪尾 2. 辫子 3. 一种辫状烟卷

猪尾巴典故

满族发型,后来蒙古族(不包括厄鲁特蒙古)、汉族(包括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被强制剃发。 随着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化的不断发展,有许多的中国人开始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他们同时也耳濡目染了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当时,由于中国的落后,中国人脑后的辫子被西方人蔑称为“pigtail”(猪尾巴)。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些留学生把辫子盘起来,胆大的比如陈独秀、邹容把辫子剪掉了。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进呈奏折,以辫子不利于打仗、不便用于机器、不利于卫生,且为外人耻笑,主张剪辫断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民主思想的勃兴,留辫成了效忠清朝的标志之一,剪辫子就成了革命党人的标志,表示要与清政府彻底决裂。
辛亥革命胜利之后,剪去辫子成为一种时尚,它象征着人们告别旧时代,迎接新社会的到来。但是,当时敢于剪除辫子的是一些年轻人,许多人特别是老人害怕清朝会卷土重来,于是就把辫子盘起来,戴上帽子。辫子在中国社会不仅是一束头发,“它维系着家家户户同王朝和传统之间的一种历史联系,因此,剪辫断发不啻是一种严肃的政治选择了”。但是,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大总统令中规定中华国民的公民必须剪除辫子。在此之后,剪辫不再是一种新风尚,而是一种正当的必须执行的命令。在这些被剪除的辫子中,最值钱的是两江总督瑞方的儿子的辫子花去了8000元。可笑的是,不是说剪去辫子用了这笔钱,而是他和在英国读书的儿子为剪辫子与否的争论花去了8000元的电报费。后来,儿子仍然剪去了辫子。1919年,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外国老师的劝说下,也剪除了象征大清国的辫子。虽然剪辫与否本身并不能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是,在中国近代历史特定的环境下,它反映了人们观念的变革。

菜品特色

老少皆宜,青少年男女,可促进骨骼发育,中老年人食用,则可延缓骨质老化、早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