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海蜇 介绍

介绍摘要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约一米五,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海蜇,俗称为水母、石镜、蜡、樗、蒲鱼、水母鲜和海(虫宅zha)等。

海蜇的生态混养

1 混养方式。
海蜇养殖过程中进行生态混养,不仅提高了产量,减少了病害。目前,混养的种类主要有海蜇与海参、海蜇与对虾等混养方式。在养参池中,桡足类昆虫与未夏眠的幼参争夺饵料和生存空间,有些桡足类如猛水蚤还能用发达的口器撕裂幼参,若其大量繁殖会使幼参数量锐减;猛水蚤、剑水蚤等可用发达的口器撕裂体质弱的海参,受伤的表皮由于损伤感染而引起溃烂解体,同时释放出大量的H2S,容易造成海参大面积感染、中毒死亡。而海蜇正是以桡足类等小型浮游动物为摄食对象,且摄食量很大。大量的桡足类昆虫被海蜇摄食,不仅减轻了其对海参的伤害,提高了海参的成活率,同时也为海蜇提供了充足的饵料来源,有利于海蜇的生长。另外,海蜇与日本车虾、南美白对虾、贝类等底栖生物混养也比较成功,虽然它们食性略同,但因其栖息的水层不同,互不干扰,只要在养殖过程中注意加强肥水即可。此外,在海蜇养殖的同时放养文蛤、杂色蛤、河豚鱼、牙鲆等进行立体混养,可充分利用水体和饵料生物,提高了经济效益。
2 混养池的要求。
混养池水质指标必须与蜇苗育苗室水质指标相同或接近;混养池的面积要大,一般应在3.3h㎡以上,以便设置拦网,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 水要足够深,一般在1.5m以上。因为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因此水体必须有足够的水深,有利于海蜇的生长和存活。
3 海蜇养殖注意事项
海哲养殖过程中,造成海蜇大量死亡的原因主要有:手捞网捕获方法落后;海蜇病害引起的海蜇死亡;个别性成熟早的海蜇产卵后体质衰弱而下沉溶化,败坏水质,引起海蜇死亡。海蜇从开始溶化到全部溶化的过程与个体大小关系不大, 在8 d之内就会全部溶化掉。因此,要及时处理死亡的海蜇,同时加强对海蜇病害的防治,改进海蜇的捕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