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价值

北升麻功效说明

【名称考证】
周升麻(《本经》)、周麻(《别录》)、鸡骨升麻(陶弘景)、鬼脸升麻(《纲目》)、绿升麻(《医学广笔记》)。原植物①升麻又名:马尿杆、火筒杆。②兴安升麻又名:地龙芽(《盛京通志》)苦龙芽菜(《铁岭县志》)、达呼尔升麻、苦菜秧、苦力芽、苦壮菜。药材①西升麻又名:川升麻(《纲目》)。
【科目来源】
双子叶植物药毛茛科植物
【药用部位】
升麻、兴安升麻和大三叶升麻的根状茎。
【性味归经】
甘、辛、微苦,凉。①《本经》:“味甘辛。”②《别录》:“甘苦,平,微寒,无毒。” ③《医学启源》:“《主治秘诀》云,性温,味辛。”④《汤液本草》:“微苦,微寒。”入肺、脾、胃、大肠四经。①《医学启源》:“足阳明胃、足太阴脾。”“手、足阳明。” ②《汤液本草》:“手阳明经、太阴经。”③《本草经解》:“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足阳明胃经。”④《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
【功效主治】
发表,透疹,解毒,升阳。治时气疫疠,头痛寒热,喉痛,口疮,斑疹不透;中气下陷之久泻久痢,脱肛,妇女崩带,子宫下坠等各种病症;痈肿疮毒,胃火牙痛等。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煎水含漱或淋洗。
【用药忌宜】
上盛下虚,阴虚火旺及麻疹已透者忌服。①《本草经疏》:“凡吐血鼻衄,咳嗽多痰,阴虚火动,肾经不足,及气逆呕吐,惊悸怔仲,癫狂等病,法咸忌之。”②《得配本草》:“伤寒初病太阳,痘疹见标,下元不足,阴虚火炎,四者禁用。”
【用药配伍】
⒈配葛根,解肌透疹之力增强,对于小儿麻疹透发不畅者常相须为用。2、配柴胡,升阳举陷,用于清阳下陷便泻,久痢,内脏下垂,崩漏带下之证。3、配石膏,清阳明胃火,对于阳明胃火炽盛,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实为佳品。4、配黄芪,益气升阳,既治气虚之本,又可提升下陷之清阳,标本兼顾,使中气得补,升举有力,其证可愈。
【资源分布】
原植物①升麻分布云南、贵州、四川、湖北、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江苏等地。②兴安升麻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湖北、四川等地。③大三叶升麻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药材①西升麻主产陕西、四川、青海、云南。②北升麻主产辽宁、黑龙江、河北、山西。③关升麻主产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北升麻药材鉴定

北升麻,为植物兴安升麻的干燥根茎。呈不规则的块状物,多分歧成结节状,长9~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黑褐色,粗糙不平,上面有较密的圆形空洞的茎基痕,洞内壁显网状花纹,周围残留细根,质坚刺手,下侧凹凸不平,具细根痕。体轻而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纤维性,微带绿色。臭微,味微苦而涩。以肥大、外皮黑褐色、无细根、断面微绿色者佳。
【古籍考证】
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别录》:“升麻,生益州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日干。”② 陶弘景:“(升麻)旧出宁州者第一,形细而黑,极坚实,顷无复有,今惟出益州,好者细削皮青绿色,谓之鸡骨升麻。北部间亦有,形又虚大黄色。建平间亦有,形大味薄,不堪用。人言是落新妇根,不必尔,其形自相似,气色非也。”③《本草抬遗》:“今人多呼小升麻为落新妇,功用同于升麻,亦大小有殊。”④《开宝本草》:“升麻,《别本》注云,今嵩高出者色青,功用不如蜀者。”⑤《本草图经》:“升麻,今蜀、汉、陕西、淮南州郡皆有之,以蜀川者为胜。春生苗高三尺以来,叶似麻叶,并青色,四月、五月著花,似栗穗白色,六月以后结实,黑色,根紫如蒿根,多须。二月、八月采,日暴干。”
【化学成分】
升麻根茎含升麻碱(Cimicifugine)、水杨酸、鞣质、树脂、咖啡酸、阿魏酸。兴安升麻根茎含升麻素(Cimitin)、生物碱、糖类、有机酸、树脂、甙、异阿魏酸、阿魏酸和咖啡酸。大三叶升麻含生物碱。⑴兴安升麻 根茎含β-谷甾醇、升麻醇(cimigeol,cimicifugol)、升麻醇木糖甙(cimigenol xyloside)、升麻甙(cimicifugoside)、北升麻醇(dahurinol)、异北升麻醇(isodahurinol)、去羟北升麻醇(de-hydroxydahurinol)、25-O-甲基异升麻醇(25-O-methylisodahurinol)、齿阿米素(visnagin)、齿阿米醇(visamminol)和异齿阿米素(norvisnagin),以及咖啡酸、咖啡酸二甲醚(caffeic acid dimathyl ether)、阿魏酸(ferulic acid)、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⑵升麻 根茎和全株含有生物碱。尚含升麻醇木糖、升麻甙、阿魏酸、异阿魏酸及水杨酸等。⑶大三叶升麻 含三萜类成分。尚含升麻醇木糖甙、升麻甙及异阿魏酸等。
【化学鉴定】
据中国药科大学黄驰等薄层层析:取粉末2g,加甲醇20ml,回流提取,回收甲醇,浓缩至1ml,为供试液,另取阿魏酸、咖啡酸、升麻素、水杨酸各少许,加甲醇适量溶解作对照品液。吸取各样品供试液5ml、各对照品液适量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 -乙酸乙酯-甲酸(5:4:1)作上行展开,置紫外灯下观察荧光斑点,3种升麻均有阿魏酸和咖啡酸。大三叶升麻含有升麻素;兴安升麻含有水杨酸。
【相关选方】
①治伤寒,温疫,风热壮热,头痛,肢体痛,疮疹已发未发:干葛(锉细)、升麻、芍药、甘草(锉,炙)各等分上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阎氏小儿方论》升麻葛根汤)
②治小儿痘、痧疹不明,发热头痛,伤风咳嗽,乳蛾痄腮:升麻五分,前胡八分,甘葛五分,黄芩一钱,栀子八分,炒牛蒡子一钱,甘草三分,桔梗五分,薄荷五分,川芎一钱。引用灯心煎服。(《滇南本草》升麻汤)
③治天行发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疗,剧者数日必死,疗得差后,疮瘢紫暗,弥岁方灭,此恶毒之气也):水浓煮升麻,渍绵洗之。苦酒渍煮弥佳,但燥痛难忍。(《肘后方》)
④治雷头风,头面疙瘩肿痛,憎寒壮热,状如伤寒:升麻、苍术各五钱,荷叶一枚。煎服。(《医方集解》清震汤,即《素问病机保命集》升麻汤)
⑤治咽喉闭塞,津液不通:川升麻半两,马蓟子一分,白矾一分,马牙消一分,玄参一分。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楝子大。用薄绵裹,常含一丸咽津。《圣惠方》升麻丸)
⑥治喉痹作痛:升麻片含咽,或以半两煎服取吐。(《仁斋直指方》)
⑦治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文,咽喉痛,唾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二两,当归一两,蜀椒(炒去汗)一两,甘草二两,鳖甲手指大一片(炙),雄黄半两(研)。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汗。(《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
⑧治口热生疮:升麻三十铢,黄连十八铢。上二味末之,绵裹含,咽汁。(《千金方》)
⑨治牙龈肉绽有根,牙疳肿痛,牙动摇欲落,牙齿不长,牙黄口臭:羌活一两,草龙胆(酒洗)一两五钱,羊胫骨灰二两,升麻四两。上为细末,以纱罗子罗骨灰,作微尘末,和匀。卧时贴在牙龈上。(《兰室秘藏》牢牙散)
⑩治胃热齿痛:升麻煎汤,热漱咽之。(《仁斋直指方》) ⑾治噤痢:绿色升麻(醋炒)一钱,莲肉(去心,炒焦黄)三十枚,人参三钱。水一钟,煎半钟饮之,蜜和为丸更妙,每四钱一服,白汤吞。(《医学广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