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海鲜菇
  • 拉丁学名
    Hypsizygusmarmoreus(Peck)H.E.Bigelow
  • 别称
    玉蕈、斑玉蕈,真姬菇
  • 植物界
  • 真菌门
  • 亚门
    担子菌亚门
  • 层菌纲
  • 亚纲
    同担子菌亚纲
  • 伞菌目
  • 白蘑科
  • 玉蕈属
  • 海鲜菇
海鲜菇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 (Peck) H.E.Bigelow],又名玉蕈、斑玉蕈,真姬菇,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海蟹味,在日本称之为“蟹味菇”、“海鲜菇”。隶属于白蘑科、玉蕈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如今栽培的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多为工厂化栽培。菌盖直径3~15cm。夏末至秋季生阔叶树枯木及倒腐木上,丛生。

生物形态

海鲜菇子实体形态

子实体丛生,菌盖幼时球形,成熟后渐平展,直径1~7.5cm,菌盖表面光滑,近白色至灰褐色,干后呈灰色至褐色。菌盖四周色浅,中部色深,表面有明显大理石状斑纹。菌柄较长,中生,内实,肉质白色或近白色至灰色,多为圆柱状,有时基部膨大,长度因不同菌株而异,菌柄直径1.0~3.5cm。菌褶为片状,弯生或直生,呈密集排列,不等长,白色。担子棒状,其上着生2~4个担孢子。担孢子卵圆形,无色,光滑,内含颗粒。孢子印白色。

海鲜菇菌丝体

在PDA斜面试管上,海鲜菇菌丝洁白浓密,粗壮整齐、棉毛状、气生菌丝少、不分泌色素、不产生菌皮,能产生节孢子和厚垣孢子。菌丝成熟后呈浅灰色。单核菌丝纤细,细胞有分隔,无锁状联合,直径1.1~1.8μm;双核菌丝直径1.8~2.6μm,细胞狭长形,横隔相距较远,有锁状联合。木屑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齐整,前端呈羽毛状,会在培养基外层形成根状菌索。海鲜菇为白腐菌,菌袋成熟后色转白,呈松软状。

生态习性

春秋冬季生于壳斗科树种,如山毛榉及其他阔叶树的枯木、风倒木、树桩上。

栽培特性

海鲜菇温度

海鲜菇属中偏低温型食用菌,在自然条件下多于秋末、春初发生。菌丝生长温度5~30℃,最适20~25℃,超过35℃或低于4℃时菌丝不再生长,在45℃以上无法存活。原基形成需10~16℃较低温度刺激。子实体生长温度以13~18℃最理想。

海鲜菇湿度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5%为宜,出菇前栽培袋应适当补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70~75%,才能满足海鲜菇的生长;菇蕾分化期间,菇房的相对湿度应调到90~95%;子实体生长阶段,菇房的相对湿度应调到85~90%,如果相对湿度长时间高于95%,子实体易产生黄色斑点且质地松软。

海鲜菇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无需光照,直射光线不仅会抑制生长,而且会使菌丝色泽变深;但在生殖阶段需要一定的弱光来促使原基的正常发育,光照与原基发生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黑暗会抑制菌盖的分化而产生畸形菇,黑暗中海鲜菇易白化,导致产品质地不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向光性。出菇阶段光照控制在200~10001x较为理想。

海鲜菇空气

海鲜菇为适度好气性真菌。菌丝对空气不敏感,但在不透气的环境中,随着呼吸时间延长,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菌丝生长速度也会减缓。而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对CCh相对较敏感,尤其是菇蕾分化对二氧化碳浓度非常敏感。菇蕾分化时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在0.05~0.1%,子实体长大时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在0.2~0.4%,实际操作中,往往通过减少换气把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在适当浓度,关窗盖膜来间歇地延缓开伞、促进长柄,提高品质和增加菇的产量。但如果菇房二氧化碳浓度长时间高于0.4%,子实体易出现畸形。

海鲜菇酸碱度

菌丝在一定范围内(pH5.0~8.0)对酸碱度要求不严格,菌丝在pH4.0~8.5都可以生长,不同菌株对pH要求有所差异,菌丝生长阶段以pH6.5~7.5为好。因此,实际操作中,培养基以pH8.0左右即可。

海鲜菇营养要求

海鲜菇是一种低温型草生菌或木生白腐菌,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能力。在自然界,海鲜菇的主要营养基质包括山毛榉、七叶树等阔叶树木。由于栽培技术的提高,只用柳杉、松树等的木屑也可以栽培海鲜菇。单独用针叶树的木屑栽培海鲜菇时,应注意木屑堆积发酵的程度和木屑粗细的分布。还要注意辅料(营养剂)的种类和用量。这些因素配合起来刚好适合海鲜菇的栽培。针叶树的木屑堆积在屋外最少需6个月,期间进行3~4次喷水和翻堆,这样做不仅可以把木屑中所含的阻碍海鲜菇菌丝生长的成分一多元酚和树脂成分溶出、去除,而且可通过微生物分解,促使木屑软化、吸足水。因此,通过这种处理木屑的(木材)细胞壁内保持大量水分(菌丝易利用状态的水),可确保海鲜菇培养中有充足的空隙。阔叶树的木屑如果长期堆积在屋外,则会发生分解、腐朽,就不适合作为海鲜菇的培养基原料。因此,必须搭一个屋盖等,不要让木屑淋雨。一般来说,都把阔叶树木屑和针叶树木屑混合起来用,但大约15年前,从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2~3∶1变为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1∶2~3。这并不是仅仅由于阔叶树木屑的价格猛涨,也由于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辅料(营养添加剂)。木屑的粗细在确保培养基的空隙度方面是极重要的。细的木屑降低了培养基的空隙率,致使海鲜菇菌丝生长缓慢,同时也推迟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也影响到菇蕾发生和子实体的成长,木屑过粗,培养基的持水力差,培养基容易干掉,为此,希望木屑粗细能适当搭配使用。缺乏木材资源的地区及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区,人工栽培则多利用稻草、麦草、棉子壳、玉米芯、作物秸秆等各种农林产品下脚料作为碳源。玉米芯因其本身含有相当多的糖质(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培养基的原材料,而且作为营养源(营养源添加剂)也很好;以米糠、麸皮、大豆粉、玉米粉、棉籽仁粉作氮源,微量元素可促进菌丝生长。栽培生产上,棉子壳、玉米芯(粉)是比较好的培养基原料,添加辅料如麸皮、玉米粉等有利提高产量和品质。有试验证明,补充玉米粉后的培养基增产显著,但不宜过多(一般条件下不超过6%),否则容易引起菌包大量杂菌污染。培养料的碳氮比在30~34∶1较适宜海鲜菇的生长,最适碳氮比为32∶1左右。海鲜菇的栽培工艺,由培养料制作、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催蕾、子实体发育组成。

出菇管理及采收

菇蕾出现后,控制菇房温度为13~18℃,空气相对湿度为85~90%,每日通风6~8次,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1%以下,光照强度为200~500lx,促使菇蕾发育长大。从现蕾到采收一般需8~15d(视温度而定,温度高则加快,温度低则延期)。采收海鲜菇宜在夜晚或清晨进行,避免中午或午后采收。采收前3d,空气相对湿度应在85%左右,以延长采收后的保鲜期。采收时要双手横抓菌袋并晃动菇筒,待菇丛松动脱离料面后再拔出。注意不要碰坏菌盖。采下的鲜菇用泡沫箱或塑料周转箱小心盛放。采收后应清理料面,停水3d,覆盖湿的无纺布,让料面菌丝恢复后再喷水保湿催蕾,约20d后可形成第2潮菇。采收一定要及时。采收的基本标准是:菌盖上大理石斑纹清晰,色泽正常,形态周正,具旺盛的生长态势;菌盖未平展,孢子未喷射,最大一朵菌盖直径在2.5~3cm,整丛柄长5~6cm,粗细均匀。采收偏晚的话,则子实体易发苦。第1潮菇采收后,应弃除残留的菇根和死菇,补足水分,用报纸或塑料薄膜覆盖好,进行第2潮菇的管理。一般可采2~3潮菇,产量主要集中在第1潮菇。因此海鲜菇的管理应首攻头潮菇。只要栽培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能做到位的话,海鲜菇生物学效率可达100%左右。

分布情况

风靡美、日、韩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市场。中国主要在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福建省有小面积的栽培,上海丰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引进日本先进的成套自动化机械设备,进行工厂化海鲜菇周年生产,已形成了日产5~6t的生产能力,且出口形势喜人,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随着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加入WTO,海鲜菇这一高档珍稀食用菌将会在中国农村得到更大的发展,成为农民朋友劳动致富的一个新途径。但多数栽培户对栽培技术并不了解,海鲜菇的产量、质量也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各地栽培者掌握实用的栽培技术,特作一些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