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区介绍

细鳞鱼漳县秦岭细鳞鲑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漳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定西市首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面积2164.4平方公里,核心区900公顷,缓冲区2240公顷,实验区150公顷。保护区设置管理局站,隶属漳县人民政府管理。漳县已在保护区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秦岭细鳞鲑驯化场”。

细鳞鱼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批准建立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及其水生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陇县境内的关山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6′32″~106°6′11″,北纬34°35′17″~35°8′16″。保护区总面积为655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376公顷;缓冲区面积为3197公顷;实验区面积为1986公顷。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对象的珍稀濒危物种,使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等生态系统得以改善。保护区的本底调查、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已基本完成。保护区边界清晰,土地权属明晰,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划分合理,符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细鳞鱼张家川县省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

(立项中)
2006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获省农牧厅立项。为合理保护和拯救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秦岭细鳞鲑资源,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建立张家川县省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项目待省政府批复后即可实施。省农牧厅渔业项目评审委员会认为项目设计合理,既保护了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对其的合理利用,也将实现人、鱼生态和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位于张家川境内的马鹿河流域,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19.5平方公里,占22.9%,缓冲区62平方公里,占72.9%,实验区3.5平方公里,占4.2%。项目规划设计总投资568万元。该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农业部,等待立项。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项目将营造良好的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对拯救细鳞鲑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济价值

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可作为新的养殖对象。
细鳞鱼是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在鱼类学和动物地理学上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1980年以前数量较多,但由于人类经济活动、过度捕捞等原因,细鳞鱼大量减少,濒临灭绝。
秦岭细鳞鲑生长快,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有防止血栓,加快伤口愈合之功能,亦称脑黄金,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宋代即为朝廷贡品。优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产的“虹鳟鱼”,1981年被列入定西地区名贵资源之一。

营养价值

雌雄细鳞鱼肌肉的水分(81.27%、79.54%)、粗蛋白含量(13.08%、13.76%),粗脂肪含量(3.73.%、4.09%),灰分含量(1.29%、1.61%)差异不显著(P>0.05);氨基酸总含量(TAA)、必需氨基酸(EAA)总量、呈味氨基酸(DAA)总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蛋氨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雌鱼的EAAI分值(80.69)略低于雄鱼(82.47),雌雄细鳞鱼的大多数必需氨基酸氨基酸分(AAS)和部分化学分(CS)大于1,雌雄细鳞鱼的色氨酸和缬氨酸的AAS、色氨酸和蛋氨酸+胱氨酸的CS最低,而成为各自的限制性氨基酸。雌鱼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略低于雄鱼,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略高于后者(P>0.05);雌雄细鳞鱼的C17:1n-9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细鳞鱼营养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