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太阳鱼,淡水鱼类,原产于美国南部及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水域中,美洲中南部。成鱼体长24-40公分。大多数太阳鱼都拥有格外出众的色彩,而美丽的太阳鱼种类中最为夺目的种类就是这一款被称为“嫦娥”的种类,其闪烁着耀眼的金属蓝色调的鱼身上布满了桔色的斑纹,眩目而美丽的眼睛后端有一双宛如耳状的花纹,这是它们明显的标志。总种类约有30种,属于多次性产卵的鱼类。

人工繁殖

太阳鱼从孵化到成熟,需经过一年半到二年时间。进行人工繁育,首先要选择健壮的成熟亲鱼,放养于约2亩面积的鱼塘中,水深要求1.5m左右,亩放养800尾左右。早春塘水水温达到20℃时,鱼塘每星期冲水三次,每次2小时,冲水的目的是造成水塘水的流动,以刺激亲鱼的性腺发育。每天早上和傍晚投放优质的冰鲜鱼碎料,以强化培育。鱼塘每月进行一次消毒防病,每立方米水用0.2g呋喃唑酮(痢特灵)稀释后泼洒。
产卵池的准备
鱼池面积要求7-10m2,水深30cm。池顶2m高处设遮光网,遮光率要求60%-70%。池水每立米用硫酸铜0.5g,硫酸亚铁0.2g,呋喃唑酮1g,土霉素1g浸泡24小时进行消毒。经消毒处理后,将亲鱼从鱼塘中移养到产卵池中,每平方米水面放养亲鱼2 -3组。
雌雄鱼比例为1:1。因为太阳鱼有造穴产卵的习性,我们初期进行人工繁殖时,在无 巢穴的情况下,亲鱼虽经催情催产处理,在鱼池中至卵成熟发胀至死也不产卵。经多次摸索,掌握了其习性后,在鱼池中每对亲鱼设一个人工巢穴,让每对亲鱼独占一个巢穴产卵。
太阳鱼卵为粘性卵,卵排出后成平板式无叠置、沉底。为便于将卵收集移至孵化池,须在人工巢穴内放置一块30cm×40cm的60目鱼用网布,用小石子压放在人工巢穴底部。鱼卵就均匀地产在网布上,亲鱼产完卵即可将网布连卵移至孵化池。既解决了鱼卵沉底粘着水泥面难以收集,也解决了因处底层缺氧孵化率低的问题。使用收集鱼卵的网布材料是十分关键的,要求着卵后移至孵化池孵化时,网布处于半沉浮状态 ,以使卵处在水层最佳位置, 能大大地提高孵化率。使用其他材料如蚊帐纱布、编织袋布或尼龙膜均不理想,这些材料不是沉底就是浮面,或是光滑不粘卵粒。
人工催产处理
1、人工催情
雌鱼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国际单位/kg和脑下垂体1mg/ kg,雄鱼注射剂量减半,效应24小时。
2、人工催产
雌鱼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1000国际单位/kg和脑下垂体2mg/kg,雄鱼减半,经注射激素处理后24-26小时,亲鱼开始排卵受精,经6-10小时,产卵结束 。所产卵粒均匀排于网布上。
初孵幼鱼的饲养管理
将集满卵粒的网布移至孵化池中,孵化池水深要求50cm,移入鱼卵后,用微流水冲击,以增加水中氧气。水温22-30℃,卵经36-50小时开始孵化。鱼卵孵化后,即将网布移走。初孵出的幼鱼在水温25-30℃时,经48小时后开始摄食。由于初孵幼鱼体小,无法摄食一般的人工饲料,须投喂极微小的食料。摄食开始3-4天内,用煮熟的鸡蛋黄捣烂,经 50 目纱网过滤后的小微粒喂养。后期可投喂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浮游生物,经3-4天后,可改用红虫(水蚯蚓)作饲料养殖,7-8天后,便可改投小粒状的人工配合饲料。至小鱼长至3cm 时,便可移养到池塘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