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乌鱼 介绍

介绍摘要

乌鱼,又名黑鱼、生鱼、鳢鱼、才鱼等,属鲈形目,鳢科。在我国,鳢科鱼类有两属:鳢属和月鳢属。鳢属内有乌鳢(及黑龙江亚种)、斑鳢、甲鳢、眼鳢、点鳢、鳢、纹鳢等7种,还有一种白色的;月鳢属仅有月鳢一种。目前作为养殖对象的是乌鳢和斑鳢。

繁殖与生长

乌鱼的产卵季节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而异。在华南地区为4月中旬至9月中旬,5、6月最盛;中地区为5-7月,以6月较为集中.繁殖水温为18℃-30℃,最适水温为20℃-25℃。
乌鱼性成熟年龄,在不同的地区也略有差异。在华南地区通常体长为20厘米以上的1冬令鱼性腺已成熟,而长江流域一带则需要2冬令和体长30厘米左右才能产卵。乌鱼能在池塘、河沟及水库等水域内自然繁殖,产卵场一般分布在水草茂盛的浅水区。怀卵量、产卵量与亲体个体大小有关。乌鳢的怀卵量通常每公斤体重约为2-3万粒.0.5公斤重斑鳢产卵量一般为0.8-1万粒,个别可达1.1-1.2万粒。
产卵方式是营造巢类型。产卵前,性成熟的雌雄亲鱼成对地游动在产卵场地,共同用口御取水草、植物碎片及吐泡沫营筑略呈环形、直径约0.5-1米、漂浮于水面的鱼巢。巢筑成后,在风平浪静的早晨日出前,雌、雄鱼相互追逐、发情,然后雌鱼在鱼巢之下接近水面处,腹部向上呈仰卧状态,身体缓缓摇动而产卵于巢上.与此同时,雄鱼以同样姿态射精于此。鱼分多次产卵。产卵后亲鱼守于巢底,保护鱼卵,免受侵害。
乌鱼的卵金黄色,有油球,为浮性卵,卵径2毫米左右。鳢黑龙江亚种卵径略小,约1.5毫米。精卵的孵化时间与水温有关:水温较低时,孵化化时间较长;水温较高,则孵化时间短些。刚孵出的鱼苗全长3.8-4.3毫米,体遍布黑色素细胞,胸鳍原基出现,油球和卵黄囊使体部明显膨大,外形象蝌蚪,常侧卧漂浮于近水面,运动能差,依靠吸收卵黄而生。苗全长达6.1-6.2毫米时,胸鳍、鳃裂和口均已出现,卵黄内油球位置移至腹部,常呈仰卧状态于水面,并能向下作短程垂直运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7.4-7.5毫米时,全身黑色,卵黄囊消失,集群游动,开始摄食,亲鱼随群保护。全长达15.5毫米时,体呈黄色,奇鳍末端呈黑色,背鳍、胸鳍和臀鳍已具鳍条,腹鳍则始现鳍条,开始分散游动,亲鱼亦停止护幼。
乌鱼生长速度相当快,但不同地域、不同的环境中,乌鳢与斑鳢的生长速度不尽相同。
乌鳢当年孵出的鱼苗,年终平均体长可达15厘米,体重50克左右。根据在太湖采集的标本,各年龄组体长和体重为:1冬令鱼体长14.2-19.2厘米,体重115-428克;2冬令鱼体长24-28厘米,体重350-760克;3冬令鱼体长32.厘米,体重605-1000克。
斑鳢各年龄生长速度为:1冬令鱼体长19.0-39.8厘米,体重95-760克;2冬令鱼体长38.5-45.0厘米,体重625-1395克;3冬令鱼体长45.0-59.0厘米,体重1467-2031克
在人工养条件下,当年个体重可达250克,翌年达500-1000克。
在天然环境中,当繁殖季节来临,成熟宾乌鱼习惯于在江河水草丛生的浅水处,筑巢自然产卵、受精、孵化。在此时,将天然水域中捕获到的性成熟的乌鱼,集中在类似于天然繁殖环境条件的场所,让其自然繁殖。
供繁殖用的池塘面积以0.3亩为宜。池深分为深浅两部分:近池边和中心部分可分为深处,其余均系浅处。深处水深1米,浅处为0.3米。池内应种植水草、水浮莲等,以乌鱼筑巢之用,也可在池内浅水处放置几个人工鱼巢供用。池堤须用竹、砖等材料或用塑料网围成高30-40厘米的防逃设施,发防乌鱼跳起逃逸。
由于乌鱼在繁殖期间易出现雄鱼争雌现象,因此雌雄配比以1:1为好,密度以每平方米一组为宜。在池内投放适量的饲料鱼。乌鱼习惯于环境安静、水草茂盛的浅水处产卵。因此繁殖池忌设置于嘈杂场地,以免亲鱼繁殖时受惊。如亲鱼产卵受精时环境受干忧,亲鱼会立即停止生殖。
乌鱼在自然条件下,亲鱼的成熟一般仅为40%-50%,且鱼苗成活率偏低,规格亦易造成不一。因此,凡须大规模生产苗种时,通常采取将亲鱼放在专池中培育,用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规格基本一致、质优量多的乌鱼苗,以供养殖生产之需。
1.雌雄的鉴别
雌(腹面白而无斑)雄(腹面黑而有斑)
斑鳢亲鱼在非繁殖季节,可根据下列特征予以区别:雌鱼腹部和腹鳍条均呈灰白色,胸部无黑斑,尾鳍上有两列黑斑;而雄鱼腹部和腹鳍条呈黑色,胸部有很多斑点,尾鳍上有3列以上黑斑。
在繁殖季节里,性成熟的雌雄亲鱼,可根据其外形特征来区分:雌鱼的个体,与同龄的雄鱼相比,其体长稍短些,背鳍和尾鳍亦较小些;雌鱼的背鳍上有自下而上排列整齐的白色小圆斑,圆点愈白愈多,愈成熟,雄鱼背鳍上斑点较大而模糊,且不甚规则,呈半透明的淡黄色;雌鱼胸部丰满圆滑,胸鳞白嫩微黄,腹部膨大,松软,生殖孔大而突出,呈三角形,色粉红,而雄鱼体侧稍呈艳丽的紫红色,腹部虽亦相当柔软,但生殖孔狭小不显著,呈微粉红色,易被误认为不甚成熟的雌鱼。
2.亲鱼的选择和培育
当冬季将临,收集野生的或人工饲养的乌鱼,从中挑选个体健壮、无伤无病、已达性成熟年龄、体重达0.5公斤以上和个体作为亲鱼。雌鱼以选择个体较大的为好,因为个体愈大,怀卵量愈多。
亲鱼培育池面积以0.3-0.5亩为宜,水深0.7-1米,池内种有水草、水浮莲竺水生植物。每亩面积可放养100尾体重为0.5-0.7公斤的亲鱼。培育期间投喂小杂鱼、小虾等饵料,也可投喂蛋白质较高的精饲料,并保持池水良好的水质,适时注入新水。
乌鱼亲鱼也可放在家亲鱼池内套养。视池内饵料生物的多寡,每亩放养5-10尾。至翌年4-5月,性腺发育趋成熟。待水温适宜时,选择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
3.人工催产和产卵
成熟度好的亲鱼,雌雄按1:1配对,注射激素进行人工催产。体重0.5-7.5公斤的雌亲鱼,按每公斤体重注射鲤鱼垂体4个左右,分两次注射。第一次注射量为总量的10%-15%;经12-13小时后第二次注射,将余量注射完。雄鱼剂量减半,在雌鱼注射第二次时同时进行。当水温为23℃-30℃时,经18-25小时,亲鱼便可发情,自行产卵、受精。若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雌鱼每公斤体重注射1600-2000国际单位。第一针为注射总量的1/3,第二针为2/3。雄鱼剂量减半,亦在雌鱼注射第二针时注射。
脑垂体主要取自鲤鱼、鲫鱼,使用者一般可自行采集获得。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从孕妇的尿液中提取出的,市场上有现成的产品供应。目前浙江宁波、广州顺德、江苏南京及上海市均有厂家专业生产三产品。
对亲鱼注射催产剂时,用纱布裹住提起乌鱼,在胸鳍基部进行注射,或在其背部进行肌肉注射。入针深度为0.2-0.3厘米。通常选用1毫升注射器,18号针头。注射器和针头均需经煮沸消毒后方能使用。
催产注射时间,雌鱼第一次一般安排在下午6-7时,第二次注射在翌日上午9-11时。注射后的亲鱼可放入小水缸内直径0.6米、深0.5米的水缸内入入一对亲鱼;也可用水泥作产卵池,10平方米左右的池内可辨5-6对亲鱼。池缸内应尽量置于避光的阴暗处,池中放入些水浮莲、水草或棕片等,供亲鱼产卵之用。产卵期间须避免噪音等外界因素干扰。亲鱼在注射后亦可放入池塘水草丛中,用聚乙烯网或竹帘等材料围成3平方米的水体,每3平方米放入1-2对亲鱼。第二次注射后次日清晨,亲鱼自行产卵、受精。乌鱼是分批产卵的,全部过程约需12-24小时。待产卵结束后,将亲鱼捞出。
4.鱼卵孵化
乌鱼的受精卵呈金黄色,圆形,相互连成片状,上浮于水面。鱼卵一般可仍于产卵池内孵化,也可捞起鱼卵,置于孵化设施内孵化。鱼卵孵化池可采用有充足水源的水泥池,规格多为10×5×0.7(米)。每只孵化池可放鱼卵50粒。孵化池的数量可视生产规模而定。在鱼卵未入池前,孵化池池水用0.1ppm孔雀石绿消毒。若鱼卵在产卵池内孵化,也可用0.1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用药后边注水、边排水,使水位保持不变,根据乌鱼在天然水域中产卵于水草丛生的阴凉处之特点,孵化场地上应搭棚,避免阳光直射。孵化期间的水温应尽量保持稳定,温差最好能控制在2℃左右,否则将影响到孵化率。
也可将鱼卵移入直径约60厘米的塑料盆中孵化。盆中水深约15厘米。每盆放5000-8000粒鱼卵,塑料盆宜放在室内,以避免阳光照射和雨淋。
鱼卵移入孵化池(盆)内后,当水温为20℃-30℃时,约经10多个小时,受精卵逐渐呈灰色、深灰色,未受精卵即变为白色,卵表面布满呈白色的水霉。为避免受精卵感染,可用镊子或吸管及时清除。当坏卵较多不易剔除时,可用0.1PPM孔雀石绿消毒。孵化期间,孵化池 (盆)应每天早晚各换一次水,排出池内部分旧水,同时注入部分新水。排水和注水后池水位应保持不变。换水速度不宜过快,操作时动作应尽量轻,以免卵受震动。孵化用水,若采用含有适量浮游植物的浅绿色水源进行孵化,效果较佳。
乌鱼卵的孵化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异。水温为20℃-22℃时,孵化约需45-48小时;水温25℃时,约需36小时;水温26℃-27℃时,约需25小时;水温30℃时,约需22小时可孵化出鱼苗。
由于鱼亲鱼是分批产卵的,因此鱼苗孵出亦略有先后。鱼苗孵出后,应及时清除卵膜,以免卵膜溶解后引起水体恶化,影响鱼苗成活。鱼苗刚孵出时,抵抗力差,不宜换水过多,以防水温温过大而起鱼苗患病。在孵出的当天,池水换水量应为2/3,第2-5天换水量应控制在4/5左右。5 天后,鱼苗活动能力增加,每天早晚换水一次。
刚孵出的鱼苗全长在4毫米左右,体灰黑色,侧卧漂浮于水面处,活动能力弱;孵出后3-4天内,鱼苗依靠体内的卵黄囊为营养,不必投饵;孵出后5天左右,卵黄囊吸收完,可将鱼投入苗种池内培育。
若此时鱼苗仍继续暂置于孵化池内,则须及时投饵。一般可投喂轮虫和小型水蚤,投放量视鱼苗摄食状况而定,以少量多次为宜。如投饵量过多,乌鱼苗、水蚤会同时消耗水中溶氧,易引起水体缺氧,导致鱼苗、水蚤的大批死亡。鱼苗孵化8-10天后,鱼苗个体长大,池中密度提高,此时应放入苗种池内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