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乌鱼 介绍

介绍摘要

乌鱼,又名黑鱼、生鱼、鳢鱼、才鱼等,属鲈形目,鳢科。在我国,鳢科鱼类有两属:鳢属和月鳢属。鳢属内有乌鳢(及黑龙江亚种)、斑鳢、甲鳢、眼鳢、点鳢、鳢、纹鳢等7种,还有一种白色的;月鳢属仅有月鳢一种。目前作为养殖对象的是乌鳢和斑鳢。

苗种培育

在乌鱼繁殖季节,湖泊、水库、江河、沟塘等水域中,常能见到成群的天然乌鱼苗,较易捕获,是苗种捕捞的时节。捕捞工具为密目的抄网。在发现乌鱼巢后,可根据鱼苗集群的特性,用抄网捕捞。白天乌鱼苗活动性较强,难以捕获。累宜在夜间捕捉,此时鱼苗行动迟缓,且常浮于水面换气。当闻有水泡声,寻发声处,网从其下方插入水中后立即向上捞起,可捕获。如捕获到的是刚吸收完卵黄囊的鱼苗,则应先集中于苗种池培育一段时间,待体长达到7-8厘米后移入成鱼池内饲养。若脯到不同规格的苗种,需经过筛选,将规格相近的个体分别放于各个池中培育,以免互相残杀。如捕获8-10厘米的乌鱼种,可直接放入成鱼池内饲养。
在天然水域中休捕到的乌鱼苗种,通常采用水桶等容器运送。运输用的容器宜水浅口大,以期提高运输成活率。常用的水桶规格为:口径48厘米,桶深24厘米。每桶可装4-7厘米的鱼种1500-2500尾,运输时间在24小时之内较为安全。运输大规格鱼种,可在鱼篓内底部铺放水草,将乌鱼种放于水草上,然后再放入些水草,即可进行运输。在启程前淋一次水,可运输8-12小时;若运输时间稍长,应每隔6-8小时淋水一,中安全运抵目的地。
乌鱼孵化较易,但苗种培育则难些。乌鱼的孵化率高的可达到90%以上,一般也达60%左右。而鱼苗的成活率,高的约为70%,通常只有20%-40%。鱼种成活率仅为鱼苗总量的30%-50%。因此,提高乌鱼成活率,是人工培育苗种的关键。乌鱼苗的卵黄囊消失后,开始摄食。对于孵化池移入苗种池的乌鱼苗,须及时投喂适口的饲料。
苗种培育池面积以0.2-0.4亩为宜,水深0.5-1.0米。苗种培育池在鱼苗放养之前,要清塘消毒。先排干池水晒底,再以每亩塘用60-75公斤生石灰清塘(池水深为7-10厘米时),然后每亩池塘投放200-250公斤绿肥(大草),或施1000公斤有肥料作基肥培育水质。施放后约10天左右,水中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生长,鱼苗可下塘。
乌鱼苗的放养密度,视池塘条件、水质、饵料基础及养殖技术,可掌握在每亩5-10万尾,一般放6-7万尾为宜。鱼苗孵化出4-5天,卵黄囊消失,鱼苗全长达8厘米左右时以摄食轮虫、小型水蚤等浮游动物为主。若池中培育的饵料生物不足时,须及时补充饵料。可以采用施追肥的方法,即每周施绿肥一次,每亩每次投放150公斤。若水质仍不够肥,可再施有机肥100公斤。此时鱼苗鳃上器已形成,常集群于池边,游泳时不时浮出至水面,将吻端露出水面呼吸空气。同时以鳃利用水中溶解氧,鱼苗亦常摄取浮于水面的饵料,因而楞投喂由蛋黄、酵母、豆饼、维生素等配制而成的末状配合饵料,放于水面上,作为补充饲料,每天投喂一次,放养当日每万尾鱼苗投喂1公斤配合饲料,以后随鱼苗摄食量的增加逐渐增加投喂量。此外,也可从专门培育枝角类的池内捞取水蚤进行投喂。鱼苗孵出约10 天,全长为10毫米以上时,鱼苗摄食挠足类成体、小型甲壳类、切碎的丝蚯蚓和蝇明等。3周左右,鱼苗体色转为黑色,可直接投喂丝蚯蚓、蝇蛆等活饵料。经20-25天培育,全长可达3厘米左右。
由于3周内鱼苗具高度集群的习性,鱼苗集聚在一起。投饵时游弋于群体中心和体弱的鱼苗,获食机会相对较少,造成摄食情况良好的苗全长可达3.5-3.8厘米,体弱的仅为2.3-2.7厘米,甚至会造成特别体弱的鱼苗因无法获得必要的营养饲料而死亡。因此,一要投喂充足的饲料,二要改进投饵方法,使鱼苗能均匀摄食。可采取一天多次投喂;或在投喂前,结合鱼池换水,用流水将鱼群冲散,使鱼苗摄食均匀,生长速度基本一致。
随着鱼苗个体的长大,池塘内密度提高,且由于鱼苗个体因摄食不均出现差异。当鱼体达4厘米以上时,已具食为本身三分之二以下的同群个体,因此大鱼吃小鱼的现象开始出现,将大大除低成活率。为此应及时地、经常地捕捞过筛,按不同大小,分池培育。3.5-4厘米规格,每亩放养密度以1万尾左右为宜。或直接放入家鱼、罗非鱼等成鱼池中搭养。再经过20天左右培育,全长可达6厘米上下,体色变为灰黑色,此时可放至成鱼池内进行成鱼饲养。
在苗种培育期间,要勤观察鱼苗的活动情况。若以现苗种绕池边游荡,表明池水饵料不足,应及时投喂。在培育的初期,轮虫、水蚤的欠缺,中、后期丝蚯蚓、小鱼、小虾的不足,都会使苗种摄食不均而成长势不致,引发相互残食。因此当池塘天然饵料不足时,可在池塘水面上设置黑光灯引诱昆虫,供鱼苗食用;也可适当投喂水蚤、切碎的鱼虾或人工配合饵料,但量要掌握好,不宜过多。否则过剩的残饵积累,易造成水体氨氮骤增,水质恶化。乌鱼苗有集群的习性,若发现集群过大,应及时疏散,特别是在天气闷热的夜间,如出现上述现象,应将鱼苗捞起后分散放到本苗种塘的其他地点。要注意水色的变化,尤其在高温季节里,若水质过肥,溶氧不足,易引起苗种浮头、泛塘,造成苗种大批死亡。因此,要根据苗种的生长情况,适时注入新水,逐步提高水位,调节水质,增加水体的空间,调整苗种的密度。注水不仅可提高水中溶氧,还可与投喂饵料有机结合起来,使苗种能均匀得到充足的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