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鱼搞病力强,在江河、湖泊等天然水域中很少发病。但在人工高密度养殖环境中,池塘内有害物质造成的危害,病原体的侵袭,鲜活饵料可能携带的疾病,操作不慎引起的感染及乌鱼本身因环境条件的变化造成体内对疾病抵抗力的减弱等原因,导致发病率增加,危及养殖鱼类的生长,甚至使乌鱼致死,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对乌鱼的疾病,以预防为主,注意观察,及时发现,积极治疗。
1.暴发性出血病
病原:可能由嗜水气单胞菌等病原菌感染而致。
症状:病鱼下颌到肛门的腹部和鳍基充血发炎,特别是胸锗基部和近鳃盖后缘的体两侧有与鱼体侧线垂直的出血条纹。有的病鱼眼眶、肌肉充血。严重时腹部肿胀,腹腔内积有无色腹水,肝脏有瘀血,肠道充血且无食物。
流行与危害:鱼种培育阶段在鱼苗投放15天后易发此病。原因是放养密度高,投饵过量,残饵未及时清除而导致病原菌大量滋生而致病。成鱼养殖一般6-8月流行。危害面广,密度过高的乌鱼养殖池会感染发病,尤其是冬令清塘不彻底、池底积淤过多,养殖池水水质老化、过肥,鱼体更易感染发病,来势凶猛。往往是从发现充血症状后3-4天即出现大批暴死现象。
预防方法
(1)药物清塘。常用清塘药物有:
①生石灰:干法清塘,水深约10厘米,每亩用60-75公斤。南方在清塘8天后,北方盐碱地10-15天后,可放鱼入池。带水清塘,每亩用125-150公斤(水深1米时),南方15天、北方20-25天后,鱼可入池。
②漂白粉(含氯量30%-32%):每立方米水中用20克,7天后鱼即可入池。
③91高效净:每立方米水中用15克,2天后鱼即可入池。
(2)池水消毒:
①生石灰:在发病季节,每亩15-20公斤,全池泼洒,或在食台周围泼洒,每月1-2次。
②漂白粉(含氯量30%-32%)或漂白精(含氯量65%):1-1。5PPM漂白粉或0。1-0。3PPM漂白精,全池泼洒或食台周围消毒,每月1-2次。
③鱼安:每立方米水中用0.3克,全池泼洒。
(3)鱼体消毒:
呋喃唑酮:每立方米水体用20克,水温15-30℃时,浸洗10-20分钟。
(4)饵料鱼消毒:
饵料鱼应选用新鲜无病,投喂前用3%-5%的食盐溶液浸洗30分钟。
(5)内服药:
鱼服康B-I型:每100公斤体重,用本品50-100克,混入饲料中,1日1次,连用2-3天。在发病季节,每隔5天重复一个疗程。
(6)管理措施:
鱼池在冬季起捕干塘之后,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养殖期间,及时捞起饵,水体保持清新。
治疗
(1)消毒药:
①生石灰:每亩(水深1米时)用本品15-20公斤全池泼洒可有效控制并缓解此病。
②福尔马林:20-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
③91高效净:每立方米水中用1-1。5克,全池泼洒。
(2)内服药:
①鱼服康B-I型:每100公斤体重,用本品100-150克,混入饲料中,1日1次,连用3天。严重时间隔3天后,再重复一个疗程。
②金霉素(或氯霉素、呋喃唑酮):每100公斤鱼体重,用金霉素1-2克,或氯霉素2。5-5克,或1克呋喃唑酮,拌入饲料中,每隔15天为一个疗程。每疗程为3天,每日投喂1次。也可将上述药物拌入蝇蛆的培育基中,然后加消毒过的蝇蛆,培养30分钟后将蝇蛆投喂乌鱼。
病原:由水霉等真菌感染而致。
症状:当乌鱼因操作、运输不慎而受伤后,水霉孢子乘机侵入鱼体伤处或病处。起初在病灶四周呈现出血点,而后病灶处黑色素消退,出现混浊的小白点,菌丝迅速繁殖向外伸展,呈灰的色、柔软的棉絮状,肉眼很易识别。严重时病鱼在水面离群独游,食欲锐减,肌肉呈浊白色,组织坏死,鱼体消瘦直至死亡。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生长的各阶段均会发生,尤其在越冬期更易感染,感染后不易发觉。水温18℃左右时,水霉菌丝大量滋生。尤其是从江、河、湖处捕获的野生苗种,极易因捕捞、运输不慎而引起鱼体感染。拉网时擦伤,鱼群间相互厮杀致伤,也会引起感染。
防治方法
预防
药物靖塘:用生石灰清塘。每亩60-75公斤(水深10厘米时)。
水体消毒:用生石灰消毒水体,使池水达20-25PPM,每15-20天一次:或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使水体为20-20PPM。
鱼体消毒:苗种在入池前,用4%-5%食盐溶液浸洗3-5分钟。
苗种运输、拉网时操作须小心,谨防鱼体受伤。
治疗
福尔马林30PPM全池泼洒。
高锰酸钾30-50PPM全池泼洒。
孔雀石绿0.15-0.20PPM全池泼洒。
1.小瓜虫病
病原: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的疾病。俗称白点病。
症状:寄生在乌鱼的鳃、鳍及表皮上。初发时粘液分泌增加,运动失调。病情严重时出现鳍条开裂,鱼体表覆盖一层白色薄膜,鱼体表面出现不少小白点,鳞脱落不齐。小瓜虫寄生在鳃组织,引起鳃小片受损,分泌粘液增多,鳃丝有肿胀现象,严重时出现贫血,由深红色转变为桃红色。眼眶充血,角膜模糊,变成浊白色。病鱼滞留于水面,游动缓慢,反映迟钝。
流行与危害:多发于1-2龄鱼种。因小瓜虫繁殖和生长的水温为15-25℃,所以流行季节一般为3-4月或10-11月。是一种流行较广、危害大的鱼病,尤其在密养条件下,极易发病。
防治方法
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合理密养,鱼种消毒,饵料消毒等。
用20-30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施药后若开启增氧机,效果显著。
用0.1-0.15PPM孔雀石绿全池泼洒。
病原:由碘泡虫寄生引起的鱼病。
症状:鱼病的体色发黑无光泽,腹部略显肿大,腹腔内有淡黄色腹水。苗种的肾脏有少量白色、椭圆形的孢囊存在,成鱼整个肾脏长满孢囊。病鱼时而窜至水面,时而钻入水中,严重时腹腔大量积水,直至死亡。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的苗种、成鱼阶段均有发现,以成鱼发病为多。流行季节为5-9月。病鱼体内寄生部位形成孢囊群,将丧失商品价值。
防治方法
此病目前尚无良药可治。病轻时尚可控制,严重时难治,因此应以预防为主。
用生石灰干法清塘。为杀灭池底淤泥层中的孢子,最好在施药后第二天用铁耙将底泥翻耙一次。
鱼种用1PPM90%晶体敌百虫浸洗3-10分钟,效果尚佳。
病鱼、死鱼集中埋于离鱼塘较远的土中,埋时在鱼体上洒些生石灰等。
在流行季节,每隔15天用0.3-0.5PPM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病原:由鱼鲺寄生所致。
症状:鱼鲺寄生鱼体后,用口刺吸血,并分泌毒液,刺激鱼钵,造成病鱼极为不安,狂游,窜跳。
流行与危害:在乌鱼养殖中较常见,对鱼种的危害较大。5-9月份较多见。病鱼因体表粘液增加,极易引发水霉病等疾病,甚至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
用90%晶体敌百虫0.2-0.5PPM浓度全池泼洒。施药时间在下午4-5时,效果理想。
用0.5PPM浓度灭虫灵B型,全池泼洒。
蓝藻过多引起的中毒
病因:当乌鱼养殖池内水质过肥、不中氨氮偏高时,尤其在盛夏高温期间,水色呈蓝绿色,,池表面出现厚厚的一层水花,蓝藻生长过盛,而其死体沉于水底后很快分解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症状:中毒后的病鱼一般表面无明显症状,严重时眼眶充血,鳃色暗紫,鳃耙上蓝藻积贮,肝脏上有块状淡黄色斑纹,胆囊色淡,肠道充血。中毒初期出现狂游,夜间跳跃水面,随后鱼体行动迟缓,滞留于池边、水草旁。
流行与危害:流行季节为盛夏高温期。直接危害乌鱼的生长和生命。
治疗方法
用0.6-0.7PPM浓度的硫酸铜全池泼洒。施药后开启增氧机,增氧12小时后,更换1/2-1/3的池水。严重时换水后可按20PPM浓度计,将高锰酸钾粉剂、均匀地投入池中,使其沉于池底缓慢溶解,氧化底层有害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