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吕氏春秋·任数)载:“仪狄作酒”。《战国策》卷二十二中有:“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夏禹料事如神,到夏代末期,酿酒业又有发展,昏君桀在宫中设“酒池糟堤,纵靡靡之乐”,确.实在饮酒作乐中亡国了。至于酒的创始者传说颇多,多数人认为是杜康,也有人认为是仪狄,还有传说猿猴造酒的故事。
夏代国王少康,《说文解字》中说,他即是造酒的杜康。《左传·哀公元年》记载少康年轻时,曾做过虞氏的疱(袍)正,即厨师或掌管厨师事务的小官,由做厨师而成为造酒的创始者是有可能的。产生于战国时代的《世本》一书记有“少康作秫(读赎)酒”。《说文解字》中也有同样的记载。秫就是糯高粱。那么杜康用高粱造酒,深得人们欢迎,被尊为“酒祖”的传说是“有据可稽的”。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留存有杜康酿酒遗址,如陕西白水县有“杜康沟”、“杜康河”;河南汝阳县有“杜康泉”、“杜康仙庄”;河南伊川县有“上皇古泉杜康酒坊院”等等。这几个县都修建了杜康庙,供奉杜康像,将其尊为酒业的“鼻祖神仙”。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里,有句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里杜康已成为酒的代名词。仪狄和猿猴造酒的传说虽也有记载,但是没有杜康为“酒祖”的传说影响那么深远。
其实,中国酒的创始者,决非某个人或神灵,它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结果。西晋文人江统在《酒浩》中,明确指出“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日杜康。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其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这说明上古时代,人们不会自觉造酒,偶然把吃剩下的饭倒在树洞里,在温度及其他条件作用下,自然转化为酒或酒化食物,这种现象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当农业出现后,人们贮藏的谷物堆积发酵:人工酿酒随之产生。《淮南子·说林训》中有:“清醯(读央)之美,始于耒耜(读垒肆)。”进一步说明酿酒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我国进入殷商时代(公元前16世纪至前11世纪),酒已成为人们生活和祭祀祖先的必需品。商代最古老文字“甲骨卜辞”中对酒有大量记述。如“乙卜、贞,酒大乙”,“丙戍卜,唯新醴用,唯旧醴用。”从甲骨文可以得知,当时的酒有不少品类,用黍酿的为酒,用稻酿的叫醴,用秬(音巨,黑黍)酿的称为鬯(音唱),专供祭祖先用。在出土的墓葬中发现多种精美陶器及青铜酒器,还发现酿酒的酵母。到周代,出现了酒曲制酒,这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发明,是世界化学史上的创举。把糖化和发酵结合起来,使酒的生产和酒的质量有了一个新的飞跃。《礼记·月令》从理论上记录了制造佳酿必备的6个条件:谷物完熟,水质甘洁,下曲及时,操作和器具必须清洁,火候要适宜,贮酒器具务必洁净。酒的酿造,从此走上科学的途径。汉代酒类品种繁多。汉武帝开始征收酒税,酒价上升。《汉书》中说,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并开始出现酒类专卖制度,从此历代相传。迄至唐代,酒的酿造技术有新的突破,设有管理国家名酒生产的“良酝署”,各地设专门管酒的“酒坊使”,还出版《酒经》等专门著作。唐代已有许多名酒。宋张能臣《名酒记》收录名酒达百余种,元明两代,随制曲技术发展与酿酒水平提高,用各种原料配制出众多酒类。元以后,出现烧酒(即现在的白烧)。明代,北方烧酒很普遍,南方主要喝黄酒。在北方县城、集镇,烧坊十分普遍,其中高梁酒为正宗白酒。白酒已成为黎民百姓强身壮骨、消除疲劳的饮料,同时也是豪情壮志与凝聚力的象征。
中国酒家族中,除白酒、黄酒外,果酒、露酒、药酒历史也十分悠久。尤其药酒,起源于战国时期,有“医源于酒”之说。这在2000年前,古老医书《内经》中有“汤液醪醴论”专章,醪醴就是治病的药酒。古“医”(简化医)字中的“殹”,指被箭击中,伤者发出的呻呤。酒原为“酉”,“象尊罄形,中有酒也”。古医工治伤,用药酒灌治伤处,医不离酒,故繁体“医”字从酉(即酒)。可见酒在古代医术中的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酿酒业大发展,其发展趋势是逐步由高度酒向低度酒转变;蒸馏酒向酿造酒转变;粮食酒向果酒类转变;普通酒向优质酒转变;饮料酒向药用保健酒转变。大力提倡扩大名优酒的产量,以满足国内市场和外贸出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