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角瓜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角瓜
  • 拉丁学名
    CucurbitapepoL
  • 别称
    茭瓜、白瓜、番瓜、美洲南瓜、云南小瓜、菜瓜、荨瓜
  • 二名法
    西葫芦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葫芦目
  • 葫芦科
  • 分布区域
    原产北美洲南部,今广泛栽培。
角瓜别名也叫西葫芦(学名:Cucurbita pepo L)一年生草质藤本(蔓生),有矮生、半蔓生、蔓生三大品系。多数品种主蔓优势明显,侧蔓少而弱。角瓜是矮生品种节间短,蔓长通常在50㎝以下,在日光温室中有时可达1m(因生长期长);半蔓生品种一般约80cm;蔓生品种一般长达数米。具叶卷须,属攀援藤本,但常匍匐生长(矮生品种有的直立)。 单叶,大型,掌状深裂,互生(矮生品种密集互生),叶面粗糙多刺。

形态特征

西葫芦是南瓜的变种,葫芦科南瓜属的一种,果实呈圆筒形,果形较小,果面平滑,以采摘嫩果供菜用。西葫芦以皮薄、肉厚、汁多、可荤可素、可菜可馅而深受人们喜爱,过去西葫芦一般要在5、6月份才能上市,郊区不少地方采用地膜加天膜栽培,因而就已上市了。

角瓜花

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单生于叶腋,鲜黄或橙黄色。雄花花冠钟形,花萼基部形成花被筒,花粉粒大而重,具粘性,风不能吹走,只能靠昆虫授粉。雌花子房下位,具雄蕊但退化,有一环状蜜腺。单性结实率低,冬季和早春昆虫少时需人工授粉。雌雄花最初均从叶腋的花原基开始分化,按照萼片、花瓣、雄蕊、心皮的顺序从外向内依次出现。但雄花形成花蕾时心皮停止发育,雄蕊发达;雌花则在形成花蕾时雄蕊停止发育,而心皮发达,进而形成雌蕊和子房。

角瓜果

瓠果,形状有圆筒形、椭圆形和长圆柱形等多种。嫩瓜与老熟瓜的皮色有的品种相同,有的不同。嫩瓜皮色有白色、白绿、金黄、深绿、墨绿或白绿相间;老熟瓜的皮色有白色、乳白色、黄色、橘红或黄绿相间。

角瓜种子

每果有种子300-400粒,种子为白色或淡黄色,长卵形,种皮光滑,千粒重130-200g。寿命一般4-5年,生产利用上限为2-3年。

生长习性

角瓜温度

为瓜类蔬菜中较耐寒而不耐高温的种类。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0-25℃,15℃以下生长缓慢,8℃以下停止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并极易发生疾病。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13℃可以发芽,但很缓慢;30-35℃发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长。开花结果期需要较高温度,一般保持22-25℃最佳。早熟品种耐低温能力更强。根系伸长的最低温度为6℃,根毛发生的最低温度为12℃。夜温8-10℃时受精果实可正常发育。

角瓜光照

光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上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期较早。

角瓜湿度

喜湿润,不耐干旱,特别是在结瓜期土壤应保持湿润,才能获得高产。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白粉病。

角瓜土壤

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土、壤土、黏土均可栽培,土层深厚的壤土易获高产。
肥料:需肥量较大,生产1000kg商品瓜,需肥折合氮3.9-5.5kg,五氧化二磷2.1-2.3kg,氧化钾4-7.3kg。

品种及变种

角瓜一窝猴

北京地方品种,华北均可栽培。植株直立,分枝性强,叶片为三裂心脏形,叶背茸毛多,主蔓第六至第八节出现雌花,以后连续7-8片叶节节都有雌花,单株结瓜3-4个。瓜短柱形,端口瓜皮深绿色,表面有5条不明显的纵棱,并密布浅绿网纹。老熟瓜皮橘黄色,单瓜重1-2㎏。果实肉质嫩,味微甜,肉厚瓤小。播种至开始收获约50-60日,采收期45天左右,亩产4000㎏。早熟,抗寒,不耐干旱。

角瓜花叶西葫芦

又名阿尔及利亚西葫芦。北方地区普遍栽培。蔓较短,直立,分枝较少,株形紧凑,适于密植。叶片掌状深裂,狭长,近叶脉处有灰白色花斑。主蔓第五至六节着生第一雌花,单株结瓜3-5个。瓜长椭圆形,瓜皮深绿色,具有黄绿色不规则条纹,瓜肉绿白色,肉质致密,纤维少,品质好。单瓜重1.5-2.5㎏。播种至开始收获约50-60日,采收期60天左右,亩产4000㎏以上。较耐热、耐旱、抗寒,但易感病毒病。

角瓜阿太

山西农科院育成的一代杂交种。叶色深绿,叶面有稀疏白斑。矮生,蔓长33-50㎝,节间短,第一雌花着生于第五六节,以后节节有瓜,采收期集中。嫩瓜深绿色,有光泽,老熟瓜呈黑绿色。50天后可采收,亩产5000㎏左右。

角瓜早青

山西农科院育成的一代杂交种。结瓜性能好,瓜码密,早熟。播后45天可采收,一般第五节开始结瓜,单瓜重1-1.5㎏。采收250g以上的嫩瓜,单株可收7-8个。瓜长圆筒形,嫩瓜皮浅绿色,老瓜黄绿色。叶柄和茎蔓均短,蔓长30-40㎝,适于密植。亩产4000㎏以上。本品种有先开雌花的习性,为让早期雌花结瓜,需蘸2,4-D。

角瓜站秧

黑龙江省地方品种,东北地区栽培较多。主蔓长30-40㎝,节间极短,可直立生长,适于密植。叶片较大,有刺毛,缺刻深裂。嫩瓜长圆柱形,瓜皮白绿色,成熟瓜呈土黄色,肉白绿色。单瓜重1.5-2.5㎏,早熟,较抗角斑病和白粉病。播后约44-50天可采收,亩产4000-5000㎏。

角瓜黑美丽

由荷兰引进的早熟品种。在低温弱光照条件下植株生长势较强,植株开展度70-80㎝,主蔓第五至七节结瓜,以后基本每节有瓜,坐瓜后生长迅速,宜采收嫩瓜平均每个嫩瓜重200g左右。瓜皮墨绿色,呈长棒状,上下粗细一致,品质好,丰产。每株可收嫩瓜10余个,老成瓜2个(单瓜重1.5-2㎏)。适于冬春季保护地栽培和春季露地早熟栽培,亩产4000㎏左右。

角瓜灰采尼

从美国引进的杂交种。外形与“花叶西葫芦”相似,唯叶缺裂稍浅。生长势旺,抗病性强,果实生长快,坐果率高。

角瓜长蔓西葫芦

河北省地方品种。植物匍匐生长,茎蔓长2.5m左右,分枝性中等。叶三角形,浅裂,绿色,叶背多茸毛。主蔓第九节以后开始结瓜,单株结瓜2-3个。瓜圆筒形,中部稍细。瓜皮白色,表面微显棱,单瓜重1.5㎏左右,果肉厚,细嫩,味甜,品质佳。中熟,播后60-70天收获。耐热,不耐旱,抗病性较强。亩产3000-4000㎏。

角瓜绿皮西葫芦

江西省地方品种。植株蔓长3m,粗2.2㎝。叶心脏形,深绿色,叶缘有不规则锯齿。第一雌花着生于主蔓第四至六节。瓜长椭圆形,表皮光滑,绿白色,有棱6条。一般单瓜重2-3㎏。嫩瓜质脆,味淡。生长期100天左右,亩产2000㎏以上。

角瓜无种皮西葫芦

甘肃省武威园艺试验场育成。种子无种皮,为以种子供食用的品种。植株蔓生,蔓长1.6m,第一雌花着生于第七至九节,以后隔1-3节再出现一朵雌花。瓜短柱形,嫩瓜可做蔬菜。老熟瓜皮橘黄色,单瓜重4-5㎏。每100㎏能采收种子1.5㎏。种子灰绿色,无种皮,千粒重185g。种子供炒食或制糕点。

角瓜其它

此外,西葫芦还有两个变种:园艺变种Cucurbita pepo L. var. Kintoga Mak.和特殊蔬菜Cucurbita pepo L. var. medullosa Alef.,中文名均称金瓜。

繁殖栽培

播种繁殖,春播或秋播,春播为主。栽培方式分露地、简易地面覆盖、保护地栽培(又分小拱棚和温室大棚栽培)等,各有其特点。这里简要介绍一般栽培方法:
选种浸种:去除杂物,选取干净饱满,千粒重200g左右的种子,置入瓦盆或其它无油污的容器中,先用冷水浸泡,再用50-55℃的温水烫种,不断搅拌,保持15-20分钟,自然冷却至20-30℃,浸种4-6小时,捞出后再用1%高锰酸钾浸20-30分钟,以消毒杀菌。风干,至半干时可加温催芽,温度以25℃为宜。如种子量大,催芽时可翻动,以促使发芽整齐,但出芽后即不再翻动。

角瓜播种

芽长约1.5cm时播种,需选择晴朗温暖天气。若遇阴雨天不能播种时,可将种子置于冷凉处,控制幼芽生长。
播种的营养土应在播种前20-30日前配制好。选用未种过瓜类蔬菜的无病土壤和农家肥配制,通常用园土6份与腐熟的马粪或圈肥4份混合。置于苗床或纸袋、塑料钵(直径9-10㎝)中,厚度8-9cm。播种后覆土约2㎝。

角瓜幼苗生长

幼苗易徒长,需严格控制温度湿度。播种后幼苗萌出土层前宜保持高温,昼温25-30℃,夜温18-20℃,地温22-24℃,相对湿度80-90%,约3-4天出苗。幼苗出齐后适当降温并通风,昼温25℃左右,夜间13-14℃,第一片真叶展开后夜温降至12℃。定植前8-10天,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并降温炼苗,一般白天15-25℃,夜间6-8℃。

角瓜定值

定植与田间管理:经30-35天的苗期管理,培育出具3-4片真叶的幼苗,可进行定植。
定植前先要施足基肥。亩施优质农家肥3000-5000㎏,也可施用马粪、羊粪等。
整好地后,起成60-65㎝距离的垄,按株距40-50㎝刨埯,每亩定植2000-2500株。也可做成1.3m宽的平畦,每畦种植两行。
栽苗时坐水栽,待水渗下后,封埯并扶正瓜秧。
定植安全期地温13℃以上,夜间气温不低于10℃。

水肥管理

缓苗后应追肥(施用饼肥150-200㎏,或50-60㎏三元复合肥),并浇“催秧水”,但因地温较低,不宜浇水过多。此后应及时中耕松土,不施水肥,待第一个瓜长到10-12㎝后再浇水。结瓜后一般5-7天浇水一次,以保持表土湿润为度,雨季则需排水。
结瓜期顺水追肥,一般追肥2-3次为宜。每次施用粪稀1000-1500㎏/亩,或碳酸铵10-15㎏/亩。
注意水肥管理,苗期或第一雌花坐果期肥水过多易徒长;后期水肥跟不上则产量降低。此外,早期留果过多易造成秧发育差,影响总产量。
为早熟高产,还应进行人工授粉(尤其是在无昆虫授粉时)。每天上午6-8时,把正开放的雄花采下,剥去花冠,露出雄蕊,在雌花柱头涂抹数次即可。
如需留种,一般应选取后期结的瓜,否则影响产量;专门留种的植株可不受此限。

病害及防治

角瓜灰霉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
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
发病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

角瓜绵腐病

发病特征:
该病主要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
发病规律:
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

角瓜防治方法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