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介绍

文化遗产名称:桑皮纸制作技艺
遗产编号 Ⅷ-70
遗产类别 传统手工技艺
桑皮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安徽王柏林
遗产级别 国
当地特色
桑皮纸,古时又称“汉皮纸”, 起源于汉代。其以桑树皮为原料,故称桑皮纸。古皖国(今安徽)及新疆等地出产。古皖国(今安徽)及维吾尔族聚居的新疆南部和东部气候炎热,水土资源丰富,宜于农桑,自古民间便有植桑采果的传统。桑皮纸是用当地的桑树皮为原料制作的一种纸。桑树遍野,为桑皮纸的制作提供了原料保障。桑皮纸,最大特点是柔嫩、防虫、拉力强、不褪色、吸水力强,主要用于书画、装裱、包扎纸币、制伞、制鞭炮和文化工艺品。
安徽惊现桑皮纸艺人
桑皮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安徽省岳西县王柏林。故宫博物院专供制作桑皮纸。

制作技艺

桑皮纸制作技艺是以植物桑树树皮为原料,经过30多道加工工序生产的传统手工产品桑皮纸的制造技术。该技术始于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历史悠久,是我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桑皮纸制造技艺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山东、山西、新疆等地。桑皮纸制作技艺以临朐桑皮纸最具有代表性,传统的民间工艺,优良的桑皮纸品质,在省内外享有盛誉。
桑皮纸的制作技艺追溯到东汉时期,师承左伯纸的临朐桑皮纸。山东临朐桑蚕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临朐属齐)已成为桑蚕生产发达的地区之一。汉代“皎洁如霜雪”的“齐纨”经丝绸之路销往西域各地。“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诗句),反映了临朐一带桑蚕生产的盛况。而当时“齐鲁桑麻千亩”,造纸原料丰富,左伯在家乡潍莱一带造纸,因此山东临朐桑皮纸也成为有历史记载最早的古纸品种。
曲阜市地处山东省中南部,位于鲁中山区和鲁西南平原接合处,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属于阔叶落叶林带,有着植桑养蚕的传统,为桑皮纸的制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曲阜市纸坊村位于洙泗河畔,桑皮纸制作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纸坊村的桑皮纸制作技艺始于北宋年间。明初,掌握桑皮纸制作技艺的郑氏、乔氏两家从山西来到该村定居,发展了桑皮纸的制作,纸坊村由此而得名。《阙里志》记载:纸坊在城北十里,居人造纸为业。纸坊村的造纸业始于宋,兴于明清。1956年组建了曲阜县第一个造纸厂,实行规模生产。该村发展桑皮纸制作专业作坊300余家,郑氏、乔氏两家规模最大。
桑皮纸是传统手工纸的杰出代表,保留了中国传统造纸技术的精髓,它除了具有纸张的一般功能外,还具有特殊的实用功能,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智慧结晶,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遗产。长期以来,桑皮纸一直是纸坊村及周边地区的支柱产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千年桑皮纸生产性保护中新生桑皮纸因产自汉末,故古时又称“汉皮纸”。桑树皮纤维韧长,且非常结实,桑树皮制作的纸柔韧且薄,纤维交错均匀,纹理美观。又因其轻薄软绵,拉力强,不褪色,吸水性强,纸纹扯断如棉丝,所以又称“棉纸”。故宫大修工程特选桑皮纸作传统古画修复材料之后,这一民间绝艺重为世人关注。生产桑皮纸的特定材料、独特工艺中蕴含着的科学原理、文化传统,凸显了它不能为工业造纸所替代的人文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2006年,桑皮纸制作技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为桑皮纸制作技艺的抢救、传承和振兴带来了历史新机遇。2010年6月19日,乌鲁木齐市美术馆举办了主题为“桑穰问影”的展览,160幅摄影作品所用的纸张全是桑皮纸,带给人们巨大的震撼。当年年底,这个展览受邀到韩国举办,再次受到韩国观众的追捧。2011年年底,“中国画·桑皮纸”国画展在新疆图书馆展出,100多位国画家第一次在桑皮纸上作出中国画,反响热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创造性地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性工程——生产性保护桑皮纸,让这一古老技艺与现代艺术创造结合,再创辉煌。中国画历史悠久,桑皮纸充满传奇,这两个文化瑰宝于新世纪的新疆相融于一体。在新疆文化厅的倡导下,新疆各民族画家欣然命笔,作画于新疆桑皮纸上。由新疆走出去的内地画家也应邀在桑皮纸上一挥丹青,共同成就了100多幅桑皮纸国画佳作。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承载了我国传统造纸技艺和中国画传统艺术的浓厚历史文化底蕴,而且通过将桑皮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质与现代文化元素有机融合,在古老的桑皮纸上呈现出时代艺术的光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参观“蓝靛金箔·中国画桑皮纸绘画作品展”后说,在桑皮纸上作画,将新疆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使千年薪火相传的古老技艺重放光彩,这充分体现了新疆开放、创新、交流、融合的现代文化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