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汤锅里煮片子”是晋北应县一带地道的家常饭。忻州市以公路为界,路东的居民喝 “豆散散”,路西的居民多是小米加“黄豆钱钱” (将清水泡涨后的黄豆用石碾压扁)。
河曲一带居民常吃一种特有的酸稀粥,做法是把米放入特制酸汤内,在15至20℃的常温下浸泡4~8小时后捞出,然后熬成酸粥。特点是味如酸奶,黄亮筋韧,能清热解渴。吕梁地区交城山区的居民常以莜麦糁糁,即莜麦去皮或破为两半,加煮山药蛋为早餐。
长治一带的居民则多吃 “南瓜糊饭”和“菜稠饭”。
晋城一带的居民管它叫“米淇”,晋城本土笑星司剑虹的小品《说唱晋城》中有“米淇配着猪头肉"
盂县人在小米中加入玉米面,即称“和子饭”,如果加入红小豆,又称 “红稠饭”。过去,只有节日或农历初一、十五,农家才能吃顿 “红稠饭”。太谷、祁县一带的“和子饭”,有以小米为主、面食为辅的,也有以面食为主、小米为辅的。以面食为主的 "和子饭",又有多种名称,如:糊面和子饭、拌面和子饭、擀面(因长短宽窄切法不同又有好多名称)和子饭、流尖菜饭、擦尖菜饭、压尖(即饸饹)菜饭、压饽饽菜饭、剔尖菜饭等等。 以面的品种分,又有白面、豆面、红面 (即高粱面)、荞面、玉米等多种和子饭。同时,还有以加入辅料为名的和子饭,如红薯和子饭、山药蛋和子饭、番瓜和子饭、南 (金)瓜和子饭、西葫芦和子饭、萝卜和子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