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蘑菇 介绍

介绍摘要

蘑菇(学名:Agaricus campestris)是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繁殖器官。蘑菇与植物不同,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蘑菇不能。蘑菇属于真菌,又可以分为大型真菌、小型真菌(包括附生真菌)。蘑菇具有多达36000个种类,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菌丝为多细胞,有横隔,借顶端生长而伸长,白色、细长,绵毛状,逐渐成丝状。菌丝互相缀合形成密集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毒菇鉴别分类

谣言一: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谣言二:看形状。无毒的菌盖较平,表面平滑,菌面上无菌环,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柄上有菌环,菌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下部有菌托。
谣言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谣言四: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谣言五: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谣言六:是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大米或银器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大米或银器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
谣言七:是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谣言八:毒蘑菇虫蚁不食,有虫子取食痕迹的蘑菇是无毒的。
请记住,辨别野生蘑菇是否可食需要分类学的专业知识,民间传说一概不靠谱。没有专业人士在场时,如果凭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的经验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某种野生蘑菇可食(此处经验指吃过并能凭外形判断),那么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绝对不要吃![1]
野生菇类采食需慎重,毒蘑害人憾事多(中国青年报绿网-健康)
某地有一家四口,中午饱食美味的蘑菇,晚餐又以蘑菇为肴。入夜,儿子首先出现腹痛,后全家四人相继发病,呕吐、腹泻不止。第三天妻、儿先后出现皮肤黄染、昏迷、血便,经抢救无效死去。孙某和女儿经医院积极救治度过了病危期,但肝脏损害仍较严重,转氨酶在1000单位以上。
蘑菇,为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真菌的俗称,现已知约有3250种。因为多数个体象个小伞故称伞菌。蘑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蘑菇。草原和树林中蘑菇生长较为集中。一年四季除早春及冬季外,其它季节都有相应种类的蘑菇出现,以8,9月份最为多见。
在北方地区常引起中毒的蘑菇之一为褐鳞环柄菇,其特点为赭黄色带粉红色,初凸圆形,后扁平,表面呈红褐色或褐色豹纹样鳞片,边沿内卷有棉絮样纤毛。菌肉色白,菌摺初白色,后稍带黄色,边沿有纤毛。菌柄白色,中空,基部稍膨大,菌环白,易脱落。有淡蘑菇香味。河北发生的中毒事件即为肉褐鳞环柄菇引起。
致命白毒伞是另一种在中国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其菌体呈白色,幼时呈椭圆形或钟形,老后平展,表面光滑。菌柄光滑,基部膨大。菌环生在柄的上部,菌托肥厚成苞状。河南、云南的两起大规模蘑菇中毒均为致命白毒伞引起。其它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有:鳞柄白毒鹅膏菌、毒鹅膏菌、包脚黑褶伞、角鳞灰鹅膏菌、毒红菇等。
毒蘑菇引起人们中毒的物质是其中含有的毒素,常引起中毒的蘑菇含有以下毒素:
⑴毒肽,主要为肝毒,毒性强,作用缓慢。
⑵毒伞肽,肝肾毒性,作用强。
⑶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
⑷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
⑸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多脂鳞伞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也各异,一般将其分为四型:
⒈胃肠炎型,潜伏期半小时到6小时,临床表型主要为胃肠炎表现。经对症处理可迅速恢复。
⒉神经精神型,潜伏期1-6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尚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及精神症状。阿托品对控制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有较好的效果。
⒊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体征。此型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多可康复。
⒋肝病型,根据蘑菇的不同潜伏期10-30小时,初多为胃肠炎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器官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死亡率高。此型患者可试用二巯基丙磺酸钠治疗。
(6)奥来毒素,多脏器衰竭,致死率高。
蘑菇中毒的预防最主要的一点是不吃未知是否有毒的蘑菇。专家建议:野菇鉴别不易,野菇不宜采食。如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到医院治疗。
如果吃了蘑菇发生了身体不舒服的感觉,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千万不可大意。
我们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种类型:
⑴胃肠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状是强烈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已知有80余种。
⑵神经精神型:已知有60余种。中毒症状是精神兴奋,精神错乱或精神抑制等神经性症状。如毒蝇鹅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后可引起幻觉反应。
⑶溶血型:主要症状是在1-2天内发生溶血性贫血,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腹疼头疼,腰背肢体疼,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全身虚弱无力,烦躁不安和气促。此类中毒症状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⑷肝脏损害型:引起这类中毒有关的种约20余种。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伞肽的种类外,如环柄菇属的某些种。
⑸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引起这种类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亚稀褶黑菇。死亡率较高。
⑹光过敏性皮炎型:中国发现引起此类症状的是叶状耳盘菌,症状为皮肤奇痒无比,遇到光,或者风吹过皮肤时都是特别痒的,还可能通过搔抓使症状病变,产生更严重的后果,难以治疗。
值得提及的是,在现代高科技发展中,人们发现鹅膏菌毒肽对真核生物细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专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笔毒肽对肌动蛋白具有束缚作用。它们被用于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