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柱状田头菇
  • 拉丁学名
    Agrocybeaegerita
  • 别称
    茶树菇、杨树菇、茶薪菇、柱状环锈伞、柳松菇等
  • 真菌界
  •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 担子菌纲(Basidiomycetes)
  • 伞菌目(Agaricales)
  • 粪锈伞科(Bolbitiacea)
  • 田头菇属(Agrocybe)
  • 柱状田头菇
  • 分布区域
    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 营养成份
    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 功效
    清热、平肝、明目、利尿、健脾
  • 中文拼音
    cháshùgū
柱状田头菇,是一种食药用菌,菌盖细嫩、柄脆、昧纯香、鲜美可口,因野生于油茶树的枯干上也得名茶树菇。柱状田头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并且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柱状田头菇具有清热、平肝、明目、利尿、健脾之功效[6脚。柱状田头菇是当前可开发的十种珍稀菇之一,2008年9月,柱状田头菇被“神七”带入太空,为培育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

形态特征

子实体单生、双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有浅皱纹,菌肉(除表面和菌柄基部之外)白色,中实。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菌柄中实,长10厘米左右,柄粗1-2厘米、黄白色。成熟期菌柄变硬,菌柄附暗淡粘状物,菌环残留在菌柄上或附于菌盖边缘自动脱落。菌孢子卵形至椭圆形,淡褐色。

地理分布

柱状田头菇(A. aegerita)主要分布在北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产地为福建古田县,江西广昌县等(多为干菇),其中广昌县,2010年全县培植茶树菇筒约1.8亿筒,生产干菇约930万斤,年总产值2.4亿元。昆明、成都、北京等地(鲜菇)。另外,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山地和丘陵以及云贵高原和黔桂山地也是重要产区。
茶树菇在自然条件下,生长于小乔木类油茶林腐朽的树根部及其周围,生长季节主要集中在春、夏之交及中秋前后。砍伐老林后的再生林中较多发生。由于油茶树木质坚硬,腐朽速度慢,因此茶树菌丝体的生长周期特长。
据调查,野生茶树菇的发生往往受上一年降水量的影响。即上一年的降水量多,第二年3月份前又是适量的降水,那么第二年的四五月份就会有大量的茶树菇发生。如果第一年降水较少,第二年3月份也比较干旱,那么即使第二年四五月份降水较充沛,茶树菇的发生也较少。正是由于发菌时间长,有利于菌丝聚集能量和蓄积子实体生长发育所需的充足营养物质,才形成了营养丰富、清脆爽口、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外形美观、香气独特的菇中珍品――茶树菇。
油茶分布于酸性红壤和黄壤的中南亚热带常绿叶林带,油茶分布的范围,包括江西、福建的武夷山区,湘、鄂、浙等省的山地和丘陵,云贵高原及黔桂山地。这些地方年平均气温为10-20℃,但大部分在18℃以上;1月份的平均气温在4℃以上,南部可达10℃。一般冬季均无严寒,无霜期长达300天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在1500毫米以上。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四季云雾缭绕,有利于油茶树枯干的腐朽,极宜于茶树菇菌丝的生长发育和优质菇的形成。正是由于这些得天独厚的优越自然地理环境,才造就了茶树菇这上难得的山中珍品。

栽培技术

茶树菇栽培要点

营养
茶树菇是一种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的木腐菌。经人工驯化后,可利用油桐、枫树、柳树、栎树、白杨等阔叶树作栽培材料,但以材质较疏松、含单宁成分较少的杂木屑较适应茶树菇生长。
由于茶树菇菌丝分解木材能力较弱, 而分解蛋白质能力很强, 为提高茶树菇的产量和质量,必须在配方中加入适合的有机氮源, 如新鲜的米糠、麸皮、花生饼粉、棉子饼粉等。
茶树菇除能利用杂木屑外,甘蔗渣、稻草、棉籽壳、菌草也可作为碳源。碳源中以单、双糖为最好,淀粉、纤维素等利用能力较弱。最适C/N为54:1。
温度
茶树菇属中温型食用菌。其菌丝体在4-35℃条件下都能生长,在0℃以下和35℃以上则停止生长,在45℃以上失去活力而死亡。菌丝在25℃时生长最快,每日伸长7.5mm,20-28℃范围内,其生长较快。
水分和湿度
茶树菇栽培的培养基含水量应掌握在60%-65%,即用手抓一把培养基,用劲捏,指缝间湿润,稍有水但不流下,手指松开成块,落地后散开为宜。但不同种类的木屑及粗细不同略有差别,应灵活掌握。菌丝生长时,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70%以下;子实体形成发育期为85%-95%,生长期适当降低,以延长产品保鲜期。
空气
茶树菇属好气性大型真菌,对二氧化碳十分敏感,通气不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易造成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菌柄粗长、菌盖细小、早开伞、畸形菇。菌丝生长阶段发菌室要间断通气,每天通风1-2次,子实体生长阶段栽培房要勤通风换气,每天通风3-6次,视实际情况而定。
光线
培养菌丝不需光,原基形成子实体生长需150-1000lx光照。子实体生长有明显向光性,一定条件下可获得盖小、柄长的产品,犹如金针菇栽培。
酸碱度
茶树菇菌丝喜弱酸性环境,最适pH5.5-6.5,pH值4以下或6.5以上菌丝生长稀疏、缓慢。
栽培季节安排
茶树菇出菇温度相对较广,生育期也较长。因气候特点决定,亚热带地区只要处理好冬季加温问题,可以周年种植。
栽培场所的选择
茶树菇袋栽可在室内搭架进行,也可在室外搭建塑料荫棚栽培。
1、塑料荫棚的建造。
以东西向搭建,宽度以层架排放2-3排为宜。一般棚宽5-7米,棚长25米左右,不超过40米,棚边高2米,中高3.5米,可用毛竹或木料做柱子,棚顶可用毛竹片做拱蔑或用木条,棚顶每隔3-5米设一个通气筒,在南北向安装80-100厘米宽的门。在棚顶及棚的四周盖上8丝厚的塑料薄膜,在棚顶盖上稻草或茅草,起到隔热与保温作用。在棚四周可用草帘或遮阳网遮阳。连座的菇棚一般相隔1米。
2、搭架。
一般层架宽140-150厘米,两边不设通道的层架宽不超过70厘米,以伸直手能操作为宜。层距:每层相距50-60厘米,底层离地面20-30厘米。每隔2米立一层架,层架之间用木条或竹秆相连,而后排放竹片或木条。每排层架之间要设通道,一般距离70厘米。
栽培方法
栽培方式多采用熟料袋栽培法和瓶栽法,水培法也试验成功。
栽培材料
凡富含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农副产品下脚料,茶饼粉、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等都可以栽培茶树菇,但以茶籽壳、茶籽饼加入培养料生产出的产品香味、色泽、药用价值都不失天然特殊风味。
木屑以阔叶树木最好,如杨树、柳树等栽培茶树菇产量较高,菌丝生长较快。不管采用哪一种木 屑都以陈旧的比新鲜的好,要把木屑堆于室外,长期日晒雨淋,让木屑中的树脂挥发及有害物质完全消失。未经堆积的木屑,栽培茶树菇菌丝生长慢,产量低。其配方中加入棉籽壳,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含量较高,制作的培养基通气较好,可提高产量近一倍。
拌料装袋
先将棉籽壳粉碎成米粒大颗粒状,先一天用1-2%石灰水浸泡10-14小时,捞起后,加入其它培养料拌匀装袋,茶籽饼需粉碎成粉末状,拌入其它培养料内装袋灭菌。各种培养料最好是80-90目,旧料比新料好,棉籽壳要提前一天加水搅拌,堆积、覆盖薄膜,使其吸水均匀,第二天再加入辅料,充分拌匀,含水量应掌握在70-75%以内。料拌好后,即可装袋(袋子规格32×15或40×17-18cm,5丝米的聚丙稀薄膜制成),装袋时要求光滑均匀,而且要装紧,再用扎口线扎紧,送入灭菌灶内灭菌。
提高制袋成品率。
一是培养料质量。培养料要新鲜、无霉变,木屑要经后熟并过筛。培养料含水量要适宜,以紧握指缝有水渍但不下滴为度。
二是菌袋制作。棉籽壳、木屑要提前24小时预湿并加入石灰堆积发酵,然后加入麦麸,拌料装袋至上灶的时间不要超过5小时。
三是消毒灭菌。将料袋装进常压灶,一般每灶2500-3000袋,不宜过多。灭菌时做到“攻头、控中、保尾”,使升温至100℃的时间尽量缩短,温度达到100℃后保持16-18小时,做到彻底灭菌。
四是菌种培养。茶树菇对光、温敏感,菌种培养要在相对恒温、避光的条件下进行,温度控制在22-26℃,培养室每隔10天检查一次,清除污染的菌种。
五是菌袋接种。灭菌后料温冷却至30℃以下,装进接种箱接种。尽量减少菌袋破损。
科学安排制袋季节
茶树菇菌丝在5-35℃均能生长,子实体分化适温为22-26℃,低于20℃子实体生长慢、转潮慢、菌柄短、产量低;高于28℃子实体生长快、易开伞,影响品质。高淳县5月中下旬和9月中下旬最适宜茶树菇子实体形成和生长,往前推55-60天就是合理的制袋期,一般安排在3月上中旬和7月上中旬制袋。
抓好害虫综合防治
多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出菇期尽量不用化学防治。重点搞好环境卫生,及时处理废菌袋,并对菇房内外消毒,用洁净的自来水补水。采用防虫网、黑光灯、水浸法(在菇原基出现前或采收后向菌筒灌水,水面高于料面1-2毫米,浸2天后倒掉)相结合的方法治虫。

茶树菇栽培关键技术

茶树菇在高淳、金坛等地有一定的栽培面积,但受资源、技术、市场等影响,茶树菇栽培面积持续减少。
从技术层面看,影响茶树菇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菌株退化。茶树菇育种工作相对滞后,菌株来源单一,并且出现明显的退化现象。
二是配方不合理。茶树菇生产上培养料配方随意性大,特别是氮素营养的配比把握不到位,严重影响茶树菇产量。
三是制袋成品率低。茶树菇秋季制袋正处于高温条件下,制袋成品率只达到70%~80%,差的甚至低于50%。
四是病虫危害。茶树菇生长期长,易受螨类、菇蝇、菇蚊等害虫危害。生产上应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提高茶树菇产量。
栽培步骤
选用优良菌株:我国各地主栽的茶树菇优良菌株来源主要有两处,一是福建省三明市真菌研究所,其菌株菌柄粗,丛子实体数少,颜色较深,菌盖呈棕褐色,子实体耐高温能力强,产量高,但鲜菇口感稍差;二是江西广昌,其菌株菌柄细,丛子实体数多,颜色略浅,菌盖呈红棕色,产量略低,但肉质嫩,鲜菇口感好。建议菇农从正规单位直接引进母种扩繁。
科学配方:茶树菇培养料含氮量过高,污染率高、出菇迟;含氮量过低,产量低。建议采用以下两个配方:木屑36%、棉籽壳36%、麸皮20%、玉米粉5%、茶籽饼1%、轻质碳酸钙1%、糖1%,pH值7~7.5;或者棉籽壳87%、麦麸10%、石灰2%、糖1%,含水量56%~60%,pH值7~7.5。
灭菌:装袋完毕,用干净的棉布擦干净菌袋表面,便可进锅灭菌。高压灭菌要求温度在115公斤压力下灭菌3小时,常压灭菌需温度在100 ℃后再保温100 ℃,维持10-12小时。
接种:首先应选择质量好,菌龄不超过80天的适龄菌种,接种时的菇筒的余温不能超过36℃,否则易烧死菌种,造成不萌发菌丝的现象。温度低于30 ℃后,将菇筒放入接种箱内,再将各种接种器械经75%酒精消毒后(一般各种器械用酒精棉擦二遍)放入接种箱内一起用消毒粉消毒15-20分钟,可开接种,接种时袋口要靠近酒精灯火焰处,袋口朝下,除少量菌种接入洞内,大部分菌种放在培养基表面,然后扎紧袋口,一瓶生产种可接菌袋20-25袋。
培养:接种后速将菌袋放入培养室的菇架上培养(培养室内放入菇筒的前三天应做好消毒灭虫的前期工作,否则容易感染杂菌及病虫害;菌袋立着放比较好,20天以后应堆起,横着放,底对底,一般应放5-6层为宜),室内应保持23 ℃左右。相对空气湿度应保持不超过65%左右。室内光照不能太强,应在黑暗下培养,以免一面发菌,一面出菇的现象出现,早晚通风,勤打扫,特别注意防鼠害,以免感染其它杂菌,造成严重损失,菌丝生长经30天左右,可解开扎口线,进入少量空气,使其更快成长。一般温度适宜,60天左右,可开袋出菇。
出菇管理
菌袋长满菌丝后,再过10天左右,积温度在1600-2000度时可搬入事先经消毒灭虫的大田棚内,也可在室内,再将菇筒用0.5%PP粉液体冲洗干净菌袋表面的灰尘及细菌,干后用刀片在接种口即菌袋顶部割开一寸左右小口,盖上薄膜,保持温度在20-28 ℃左右,相对空气湿度85-90%以内,开口后十几天,不能直接喷水,以免感染杂菌,开口五天后,湿度过高,早晚通风可长一点,一般10-15分钟,湿度过低,可在旁边喷水提高湿度。菌丝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阶段料面颜色起变化,初期出现黄水,表面有深褐色的斑块。接着出现小菇蕾,只要温度湿度适合,一般开袋后15-20天内开始出菇。从菇蕾采收一般需要5-7天。第一期出菇时不须过多喷水。采收第一期菇后应停止喷水5-6天,任其恢复菌丝生长,为下期出菇积累营养。15天后再逐步提高温度到第二期菇长出,时间间隔约需5-15天。以后按以上管理方法,再出第三期菇,采摘三期菇后,如菌袋干燥失水,可开袋喷水,增加湿度,还可出二期菇。只要管理得当,一般每袋可出鲜菇3-4两,干菇0.025-0.04斤左右。生物效率高达80-90%。

茶树菇病虫害防治

茶树菇在整个食用菌当中属中温偏高菌类,病虫害尤为严重,且茶树菇又属高营养物质,在配置培养基时,比其它菇类培养基营养相对偏高,为病虫杂菌的繁殖提供更为有益的物质基础。因此,生产管理中稍有疏忽,往往造成病虫杂菌的危害,轻者减产,重者无收。茶树菇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坚持采用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方法,进而生产出优质、高产的无公害农产品。
对于茶树菇,主要以防为主,搞好环境卫生和室内消毒工作,发现杂菌及时处理,因为茶树菇出菇的气温较高,菌科蛋白质较高,容易发生虫害,最好方法是人工捕捉,万不得以用0.1%菌合脂或迷灭丁加水喷射,可以完全根治,但要注意浓度不要过高,使菇蕾中毒、腐烂造成损失。
常见病虫杂菌
1、青霉
一般接种六到十天后菌筒出现黄豆大青绿色毒点,以后慢慢扩大并阻碍茶树菇菌丝生长,严重时可杀死茶树菇菌丝,主要原因是菌种不纯、带杂、接种消毒不严造成接种污染、消毒灭菌时间不够、培养基杂菌胞子没有杀死,接种后慢慢恢复生长。
2、白霉
菌丝恢复生长后,有一层稀疏的白色菌丝,在茶树菇菌丝前面或一边开始生长,象绒毛状阻碍茶树菇菌丝生长,主要原因是:空气温度大杂菌、孢子系数增高,造成接种消毒困难,接种场地空气流动过大,造成外界空气吹进箱体,菌种不纯,封口不严。
3、链胞霉
接种二到三天后从袋口或破损部位长出粉红色状孢子,随风在空中飞扬,此杂菌传播速度极快,特别是在高温度湿天极易发生。防治措施: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加强通风换气,降低菇房湿度,破损菌筒及时处理;发现有个别感染时,轻轻拿到远处深埋,以防传播。实践证明柴油对此杂菌有抑制作用。
4、绿霉
菌筒在走菌期或开口后从口上开始出现绿色斑块,以后迅速扩大,整筒变成墨绿色,整个菌筒报废。主要原因:环境条件太差,杂菌系数过大,温度过高35℃以上,开口时高温高湿通风不良,菌种抗杂能力弱。
5、虫害
为害茶树菇最严重的虫害为菌蚊,它平常栖息在各种环境之中,开口后钻入菌料之口开始产卵繁殖,使菌筒丝吃空,菌料变黑,菌蚊繁殖速度极快,25℃气温5-7天繁殖一代,造成茶树菇产量大面积减产。防治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在门窗等通风处装双层纱布,并定期喷上菊脂类杀虫剂,室内装上网格小一点的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灯光诱杀,防治菌蚊效果好。

加工保藏

茶树菇干制原理

鲜菇经过干制处理之后,借助热力作用,将组织中的水分减少到一定的限度,使制品中所含可溶性物质的浓度相对提高,尽快降低菌类细胞的酶活性乃至酶失活,从而降低或抑制微生物生长和繁殖,使产品得以较长时间的保存,不致于发生腐烂变质,并有可能保持菌类的良好品质。

茶树菇烘烤技术

茶树菇一般采用烘烤法干制,烘烤技术与干制品质量密切相关。鲜菇采摘后,最好用阳光先晒半天,按大小分开,除去杂物、蒂头,再将茶树菇的菌褶向下,排放在烤盘上,送到烤房烘烤。温度由低到高,温度过低会使产品腐烂变色,温度过高会把产品烤焦。一般要求烘烤前将烤房预热到40-45 ℃,进料后下降30-35 ℃。晴天采收的菇较干,起始温度可高一点,雨天采收的菇较湿,起始温度应低一点。随着菇的干燥缓慢加温,最后升到60-65 ℃,勿超过75℃,整个烘烤过程,视产品种类与干湿度总需6-10小时。
另外,烘烤过程中要勤翻动检查,随着菇的干缩进行并盘和上下调换位置。烤到菇体含水量13%以内(菌柄干脆易抖断)时取出密封保藏,该菇易返潮,应放于干燥处保存,这样的干制品,菌盖保持原有特色,菌褶全淡黄色,香味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