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大麦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大麦
  • 拉丁学名
    HordeumvulgareL.
  • 别称
    麦子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单子叶植物纲
  • 禾本目
  • 禾本科
  • 亚科
    早熟禾亚科
  • 小麦族
  • 大麦属
  • 大麦
  • 分布区域
    全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种植
  • 英文名
    Barley
大麦,别名牟麦、饭麦、赤膊麦,与小麦的营养成分近似,但纤维素含量略高。   拉丁文名:Hordeum vulgare L.禾本科、大麦属一年生禾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叶鞘松弛抱茎,多无毛或基部具柔毛;两侧有两披针形叶耳;叶舌膜质,具坚果香味,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蛋白质、钙、磷含量中等,含少量B族维生素。

形态特征

一年生,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厘米。叶鞘松弛抱茎,多无毛或基部具柔毛;两侧有两披针形叶耳;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7-20毫米,扁平。穗状花序长3-8厘米(芒除外),径约1.5厘米,小穗稠密,每节着生三枚发育的小穗;小穗均无柄,长1-1.5厘米(芒除外);颖线状披针形,外被短柔毛,先端常延伸为8-14毫米的芒;外稃具5脉,先端延伸成芒,芒长8-15厘米,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几等长。颖果熟时粘着于稃内,不脱出。

地理分布

有适于温带、亚北极地区、亚热带的品种。生长期至少90天,在谷类作物中是较短的。所以在喜马拉雅山脉生长季节很短的坡地也可栽培,但产量较低。其抗干热的能力也较其他小粒作物强,在北非近沙漠地带于秋天播种,在欧洲西部和北美的冷温潮湿地带于春天播种。
我国各地都有栽培。我国大麦的分布在栽培作物中最广泛,但主要产区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青藏高原。啤酒工业的发展和对大麦原料的需求,西北和黑龙江等地啤酒大麦发展较快。根据生态因素中的光、温条件以及地理位置、播种期等特点,将中国栽培大麦划分为三大生态区。
北方春大麦区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宁夏、新疆全部,山西、河北、陕西北部,甘肃-景泰和河西走廊地区,属一年一熟春大麦区。从80年代后期,啤酒大麦发展很快,最大面积曾达到1000万亩,尔后逐年减少,至1995年200余万亩。该区在大麦生长季节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对籽粒碳水化合物积累有利,千粒重高。特别是西北,天气晴朗,有黄河水,祁连山和天山雪水灌溉,啤酒大麦籽粒色泽光亮,皮薄色浅,发芽率高,是我国优质啤酒大麦生产潜力较大的基地。黑龙江省被称为“北大荒”的松花江和三江平原,地域广阔,土壤肥沃,7月下旬进入雨季,适合种植早熟品种,也是我国比较好的啤酒大麦基地之一。
青藏高原裸大麦区
包括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甘孜、阿坝两个藏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大麦种植在海拔3000米以上,属高原气候,阴湿冷凉,昼夜温差大,一般无霜期短。3月下旬至4月中旬播种,7月下旬至9月上旬成熟,一年一熟,以多棱裸大麦为主,是藏族人民的主要食粮。
黄、淮以南秋播大麦区
包括山东,甘肃的陇东和陇南,晋、冀、陕南部及其以南各省,四川盆地,云贵高原6个生态亚区,是我国大麦的主要产区。均秋季播种,根据越冬期的低温程度不同,品种有冬性、半冬性和春性。黄、淮冬麦区冬季气温低,品种属冬性。该区降雨量适中,大麦比小麦早熟10天左右,收获前后天气晴朗,历史上就有种大麦的习惯,是我国啤酒大麦基地之一。长江流域、四川盆地以南地区,大麦面积占全国的一半左右,是我国大麦的主要产区。该区气候温暖潮湿,降雨量大,大麦作为早稻的前作,主要用作饲料。江苏的淮河以北和盐城地区,降雨量一般比长江以南少,大麦籽粒色泽比较好,千粒重较高,也是比较理想的啤酒大麦基地。

栽培技术

栽培大麦有3个种:大麦(H. vulgare)六列型,其花穗有两个相对的凹槽,每个凹槽著生3个小穗,每个小穗著生1朵小花,结籽1粒。二行大麦(H. distichum)为两列型,小穗中有一中心小花,可结籽,侧生小花通常不育。不规则型大麦(H. irregulare)或称阿比西尼亚中间型,很少栽培,中心花能育,侧生小花能育或不育。
大麦是有稃大麦和裸大麦的总称。一般有稃大麦称皮大麦,其特征是稃壳和籽粒粘连;裸大麦的稃壳和籽粒分离,称裸麦,青藏高原称青稞,长江流域称元麦,华北称米麦等。加工后即市面上的大麦米。
大麦在植物学分类上属禾本科-大麦属。有经济价值的是普通大麦种中的两个亚种,即二棱大麦亚种和多棱大麦亚种。通常我们将多棱大麦叫六棱大麦。
二棱大麦,穗轴每节片上的三联小穗,仅中间小穗结实,侧小穗发育不全或退化,不能结实。二棱大麦穗粒数少,籽粒大而均匀。我国长江流域一般喜欢种植二棱大麦。
六棱大麦,穗轴每节片上的三联小穗全部结实。一般中间小穗发育早于侧小穗,因此,中间小穗的籽粒较侧小穗的籽粒稍大。由于穗轴上的三联小穗着生的密度不同,分稀(4厘米内着生7~14个)、密(4厘米内着生15~19个)、极密(4厘米内超过19个)三种类型。其中三联小穗着生稀的类型,穗的横截面有4个角,人们称4棱大麦,实际是稀六棱大麦。
大麦按用途分,可分为啤酒大麦、饲用大麦、食用大麦(含食品加工)三种类型。

大麦历史

大麦最早栽培于中东地区,栽培可能在史前始於埃塞俄比亚高地和东南亚,据信在埃及可追溯到西元前5000年,在美索不达米亚、西北欧和中国分别始於西元前3500年、前3000年、前3000年。大麦为16世纪犹太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大部分欧洲人的主要粮食作物。
据考证大麦在我国是个古老的作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栽培。1985年和1986年先后两次于甘肃省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中,发现距今5000±159年的碳化小麦和大麦粒。古羌族(居住在青海)也已很早于黄河上游进行栽培,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麦具有早熟、耐旱、耐盐、耐低温冷凉、耐瘠薄等特点,因此栽培非常广泛。椐统计,我国大麦种植面积在20世纪30年代曾达到9570万亩,总产85亿公斤;50年代,面积缩小到5809万亩,总产34.5亿公斤;70年代,面积又扩增到9750万亩,总产99亿公斤,每亩产量101.5公斤。已缩减到1500万亩,每亩产量266公斤。

大麦收获贮藏

大麦到了黄熟期,光合作用停止,麦粒中的养分不再增加,收获的最佳时期。到了完熟期,茎秆干枯变脆,很容易落粒,如遇多雨,易在穗上发芽。由于淋雨和麦粒的呼吸作用,故必须适时抢收。酿造大麦的脱粒需特别注意,尽量减少籽粒破损。
新收的大麦水分含量很高,种皮的透气性和透水性差,氧气和水分不能自由进人麦粒。和其他作物一样,大麦种子具有特殊的休眠机制,其发芽率低,且发芽不整齐。还由于水敏感性影响发芽,一般要经过6-8周的后熟才能达到正常的发芽力。
新收获的大麦,籽粒含水量高达40%,一般要进行干燥(日光曝晒等),使水分降至12%-14%,以便于贮藏。对于酿造大麦,干燥温度不应超过40摄氏度,因为过高的温度往往对酿造品质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

温馨提示

麦芽,为大麦的成熟颖果,经发芽后,低温干燥而得。越嫩越短的芽含酶量越高,微炒对酶无影响,如炒焦则降低酶的活力,最好将其晒干,然后研末服用。大麦生用则损人,炒用则生热,故大麦多用于煮粥。

古籍资料

《调燮类编》:大麦性平凉,助胃气,为面胜小麦,而无燥热;
《本草纲目》:大麦芽消化一切米面果食积;
《本草经疏》:大麦,功用与小麦相似,而其性更平凉滑腻,故人以之佐粳米同食。或歉岁全食之,而益气补中,实五脏,厚肠胃之功,不亚于粳米;
《滇南本草》 :大麦芽,并治妇人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食性本草》:大麦芽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本草正》:麦芽,女子有胎妊者不宜多服。亦善催生落胎;
《本草经疏》 :麦芽,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
《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 切不可用麦芽。

变种

青稞(青藏通称)
——裸麦(植物学大辞典)(变种)
一年生三秆直立,光滑,高约100厘米,径4-6毫米,具4-5节。叶鞘光滑,大都短于或基部者长于节间,两侧具两叶耳,互相抱茎;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9-20厘米,宽8-15毫米,微粗糙。穗状花序成熟后黄褐色或为紫褐色,长4-8厘米(芒除外),宽1.8-2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状披针形,被短毛,先端渐尖呈芒状,长达1厘米;外稃先端延伸为长10-15厘米的芒,两侧具细刺毛。颖果成熟时易于脱出俘体。
我国西北、西南各省常栽培。适宜高原清凉气候。模式标本采自亚洲。
藏青稞(青藏俗称)
——又大麦(禾本科图说)(变种)
一年生。秆直立、光滑、高约100厘米。叶鞘光滑,短于节间,两侧具两个披针形叶耳;叶舌膜质,长1-2毫米;叶片长18-25厘米,宽1-1.8厘米,扁平,稍粗糙。穗状花序长5.5-8厘米(芒除外),宽约1.5厘米;小穗长约1厘米;颖线形,被短毛,先端延伸为长8-10毫米的细芒;外稃顶端具三个基部扩张的裂片,两侧者向外反或呈水平状,其先端渐尖而成短而弯曲的芒或无芒。颖果成熟后易脱出。
我国青海、西藏、四川、甘肃等省区常栽培,华北等地区也有种植。模式标本采自德国。其种子来源于法国。

亚种

野生六棱大麦Hordeum agriocrithon A.E. Åberg布顿大麦草Hordeum bogdanii Wilensky短芒大麦草Hordeum brevisubulatum(Trin.)Link球茎大麦Hordeum bulbosum L.栽培二棱大麦Hordeum distichon L.芒颖大麦草Hordeum jubatum L.野生瓶形大麦Hordeum lagunculiforme Bakht.钝稃野大麦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尖稃野大麦(变种)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 var. ischnatherum(Coss.)Thell.芒稃野大麦(变种)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 var. proskowetzii Nábĕlek钝稃野大麦(原变种)Hordeum spontaneum C. Koch var. spontaneum糙稃大麦草Hordeum turkestanicum Nevski紫大麦草Hordeum violaceum Boiss. & Hohen.大麦Hordeum vulgare L.青裸(变种)Hordeum vulgare L. var. nudum Hook.f.藏青裸(变种)Hordeum vulgare L. var. trifurcatum(Schltdl.)Alef.大麦(原变种)Hordeum vulgare L. var. vulgare

研究发现

2019年1月,据美国《新闻周刊》网站报道,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科学家在大麦中发现了一种新型复合碳水化合物,是一种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