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简介

烩面是河南特色美食,它是一种荤、素、汤、菜、饭聚而有之的传统风味小吃,汤好面筋道,营养高,以味道鲜美,经济实惠,享誉中原,遍及全国。与北京的炸酱面、山西的刀削面、湖北的热干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中国五大面食,享有盛誉。
烩面按配料不同可分为:羊肉烩面、牛肉烩面、三鲜烩面、五鲜烩面等等。洛阳的水席、开封的包子、郑州的烩面,是河南齐名的三大小吃。烩面是以优质高筋面粉为原料,辅以高汤及多种配菜,一种类似宽面条的面食。
烩面的面是用优质高筋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
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开,露出中间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以把骨头油熬出来为佳,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犹如牛乳一样,所以又有人叫白汤。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海参、鱿鱼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口味清汤、微辣、辣。

河南烩面工艺

河南烩面的制作材料:
主料:小麦面粉300克。
辅料:羊肉(熟)100克、香菜20克、油皮50克、海带(鲜)30克。
调料:小葱20克、盐10克、味精5克、辣椒(红、尖、干)10克。

河南烩面特色

郑州号称“烩面之城”,烩面馆遍布全市的华街冷巷。外地人来到郑州,首先想到的便是尝一尝地道的羊肉烩面,本地人款待亲朋的保留菜式也是香浓的烩面。

河南烩面做法

烩面的面是用优质精白面粉,兑以适量盐碱,用温开水和成比饺子面还软的面团,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放置一段时间,再擀成四指宽、二十公分长的面片,外边抹上植物油,一片一片码好,用塑料纸覆上备用。
汤用上等嫩羊肉、羊骨(劈开,露出中间的骨髓)一起煮五个小时以上,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其中下七八味中药,需要把骨头油熬出来,让煲出来的汤白白亮亮。
辅料以海带丝、豆腐丝、粉条、香菜、鹌鹑蛋、海参、鱿鱼等,上桌时再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

河南烩面教程

教您河南烩面怎么做,如何做河南烩面才好吃。1.、和面,面稍微软一点(面里要放盐);2.、每半个小时和一次,一共和个3、4次就行了;3.、醒面至少3个小时以上,不然面没劲儿;4.、带骨牛肉,或羊肉炖汤,汤里只放姜,连盐都不要放;5、肉炖差不多烂,以后将肉捞出;6、将骨头剔掉,肥肉剔掉继续放回锅里炖;7、炝锅;8、准备香菜、葱花、豆腐皮丝、海带丝备用;9、在开始做之前半个小时,将面全部剪成两厘米宽的长条,两面抹油,再醒半个小时;10、将长条的面甩开,越拉越长,拉成细面条;11、下锅中煮熟,面块熟时,将海带、菠菜放入一起煮熟;12、准备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丝、葱花、盐、味精、辣椒;13、 将煮熟的面盛入,再浇上炖肉的汤即可。小贴士:食物会相克。服用补药和中药白术、丹皮时,不宜服用香菜,以免降低补药的疗效。

制作方法

河南烩面普通做法

羊肉烩面”的制必须经过熬羊肉汤、制作面坯、准备调配料、拉面煮面四道工序,而每道 工序中又有若干个小步骤。笔者下面就按四道工序的顺序介绍“羊肉烩面”的制作方法(其中原料用量均以50碗计)。
熬羊肉汤
食材准备:羊肉3000克、羊骨架6000克、羊油750克、生姜100克、大葱250克、花椒10克、八角15克、三柰5克、桂皮5克、小茴5克、草果5克、良姜5克、丁香2克、精盐料酒各适量。
制作步骤:
1、羊肉切成大块,同羊骨架一起用清水洗净,再放入清水中浸泡约1小时后捞出; 羊油洗净切成丁;生姜拍破;大葱挽结;将花椒、八角、三柰、桂皮、小茴、草果、良姜、丁香用纱布包住,制成香料包。
2、将羊骨架放不锈钢桶中,掺入清水约60千克,用大火烧沸后,撇净浮沫,再放入羊油丁、生姜、大葱,倒入料酒,用中火煮约2小时后,放入香料包(用羊骨架压住),续煮约1小时至香味溢出时,放入羊肉块,改用小火煮约5小时,至羊肉软时,调入精 盐,将羊肉捞出晾凉,另将汤面上的浮油撇净(留用),即成羊肉汤(此时桶中汤汁约剩45千克)。熬羊肉汤时亦可在汤中加入鸡骨架,以增加汤的鲜味。
制作面坯
食材准备:高筋面粉10千克、精盐200克、色拉油适量。
制作步骤:
1、将面粉与精盐和匀,再加入清水约4千克,揉成稍硬的面团后,盖上湿纱布饧约10分钟。将面团反复揉搓,然后再给面团盖上湿纱布饧约10分钟。揭开纱布,再揉搓至面团表面光滑,接着将面团搓成直径约6厘米的长条,然后下成每个重125克(湿重)的剂子。
2、将每个面剂搓成长15厘米、直径约3厘米的圆条,盖上湿纱布饧约5分钟后,再用擀面杖擀成15厘米长、8厘米宽、1.5厘米厚的长方形面片,并在面片上均匀地抹少许色拉油,即成烩面面坯,将其整齐地摆入托盘内,用保鲜膜盖严,约20分钟后即可进行抻拉。夏季可在面团中加入少许食用碱。这样既可防止面团变酸,又可增加面团的筋力。
准备调配料
食材准备:熟羊肉1500克、豆腐皮600克、水发粉丝600克、水发黄花600克、水发木耳600克、香菜300克、当归、枸杞各30克、精盐、鸡精、味精、鲜味王、香油、羊油、糖蒜、油炸辣椒各适量
制作步骤:
1、熟羊肉切成丁;豆腐皮洗净切成丝;水发粉丝切长节;水发黄花撕成细丝;水发木耳撕成小块;香菜洗净切节;当归、枸杞用清水浸泡10分钟;糖蒜、油炸辣椒分别装入小碟内。
2、将羊肉丁、豆皮丝、粉丝、黄花、木耳分成50份;将当归、枸杞入锅加清水熬出味后,分别舀入50个大碗内,再分别往碗中放少许精盐、鸡精、味精、鲜味王及羊油。
拉面煮面
制作步骤:
1、取一块烩面面坯(面片),两只手掌向上托住面片的两头,再用两手的拇指按住面片两头的边缘,然后两只手掌左右抻拉(手臂基本不用力),将面片拉成长约1米的片,接着两只手掌上下晃动,手臂均匀用力,将面片继续抻拉成约3米长、8厘米宽、0.1厘米厚的面片,最后用左手夹住面片的两头,用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配合,将面片横着撕成约3厘米宽的面条,即可下锅煮制。
2、小锅上火,注入羊肉汤1250克,烧开后即下入拉好的面条,并用手勺将面条轻轻拨散,使之受热均匀,待锅中汤汁再开后,下入一份配料(羊肉丁、豆皮丝、粉丝、黄花、木耳),煮至面条、配料均熟后,起锅装入放有调料的碗中,再舀入锅中汤汁,淋少许香油,撒上香菜,随糖蒜、油炸辣椒碟上桌,即成。

河南烩面速食做法

面体制作
选用全国最大的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河南的优质小麦精粉,运用现代工业化的模拟工艺设计,通过对小麦粉的打制、搅拌、醒发、复合挤揉、连续压延等十二道工序的科学化手段处理,实现了传统烩面手工制作的一拉、二摔、三扯、四撕的工艺效果和工艺标准,泡煮后具有光滑柔软、弹力筋道、咬劲十足的良好口感,就像河南人说的“面筋拽”的感觉。
汤汁制作
“好味道源于好料道”,烩面汤汁选用高寒地区的精嫩羊肉及山羊骨为主要原料,运用传统熬制抽提工艺与现代生物酶解技术、美拉得反应技术相结合,去腥提香,冲泡后,汤白味浓、香而不腻、营养滋补,改变了传统制作工艺膻腥味的不适感,就像河南人常说的“唱戏的腔、烩面的汤”的感觉。
配方菜料
选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真空冷冻干燥菜料,有效地保留了新鲜蔬菜的色、香、味、形和营养,且选用了极富营养价值的枸杞、木耳、香菜,绿、红、黑搭配,极大地增强了食欲感。上述三项组合会使你真正品味到“河南烩面”的汤鲜味美、面弹劲足的传统美食特色,有道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河南烩面是遗憾!”。

河南烩面家常做法

食材准备
面粉、羊肉、姜、香菜、葱花、豆腐皮、海带丝、菠菜、盐、味精、辣椒。
制作步骤同上文教程中所示
文化典故

河南烩面唐太宗落难说

传说李世民登基前,隆冬落难逃亡途中染病,幸得一农家收留。农家淳朴,宰家养麋鹿炖汤,又迫于追兵草草将活好的面拉扯下锅。李世民吃下,寒疾痊愈。即位后,李世民派人寻访,命御厨学艺,唐宫御膳就多了道“麒麟面”。后因麋鹿稀有就用山羊替代,逐渐演变成烩面。

河南烩面豫籍京官厨子自创说

光绪年间,长葛厨师郭子兴在京开一面馆。因为常有敲诈勒索之事发生,便找同乡杨翰林帮忙。杨翰林就是杨佩璋,长葛人,后官至都察院副都御史。杨翰林为了保护郭子,就把郭子兴聘到府上做厨子。
辛亥革命后,杨翰林偕郭子兴告老还乡。秋日偶遇风寒,郭子兴便试着用大骨头、肉茸加一些入味的中草药炖汤后煮面给杨翰林吃,没想到深得杨翰林赞许,并从此成为杨家的日常饮食。民国九年,杨翰林在长葛老家去世,临终前送郭子兴银两,让他再行开店,且叮嘱郭子兴不要将烩面失传。不料,长葛当时寇匪猖獗,官兵不能剿办,时局不安,再无开店机会。郭子兴有一远房亲戚,于黄河岸边花园口附近,为了生存,只好投奔那里。烩面就是郭子兴此时传到郑州的。

河南烩面日机轰炸郑州说

烩面是由长垣籍厨师赵荣光创制的。赵荣光喜面食,尤其对面条特别钟爱。抗日战争时期,郑州的饭店经常因躲避空袭关门,有时厨师们刚端起饭碗就要急于逃命。当时粮食紧缺,赵师傅不忍将剩饭弃掉,空袭结束后,就把剩饭加汤烩烩再吃。久而久之,赵荣光发现重新烩过的面很好吃,就在面里放些盐、碱之类的原料,使面更筋,别有一番风味,成为店员的一个主要伙食品种。后来,一些老顾客无意中发现店员吃的这种面很有特色,就要求饭店售卖。赵荣光由此开始精心配制烩面。他选用上好的鲜羊肉,放入各种原料将肉煮烂,面条下锅时用原汁肉汤,再放入羊肉、黄花菜、木耳等,味道十分鲜美,于是,烩面便逐渐成为该店的热卖品种。

河南烩面豫籍羊肉泡馍师傅改造说

据说,尉氏烩面是从西安泡馍中演变过来的,西安泡馍清朝年间传到河南,因为河南人不喜欢吃馍而喜欢吃面,于是一位豫籍羊肉泡馍师傅就把泡馍改良成了烩面。羊肉泡馍的粉丝说,河南烩面中所喝到的汤都能依稀闻到西安泡馍的味道。
除了这4个传说外,还有100年前,曾与北京天桥、天津三不管“齐名”的郑州老坟岗是烩面的诞生地,以及大禹治水、安史之乱等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