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蒲瓜 介绍

形态特征

蒲瓜全株密生软毛,具卷须,能匍匐地面或攀附他物生长,叶互生,心形,细锯齿缘,有雄性雌性之分,同株雌雄异花,夜开性,通常在傍晚开花,翌日早晨凋谢,花冠白色。
浅根系,侧根较发达,主要分布在表土20厘米内,根的再生力弱。茎蔓生,中空,上被白色茸毛,蔓长3~4米以上。卷须分叉。分枝力强,茎节易生不定根。单叶互生,心脏形或肾脏形,浅裂,叶缘有尖齿,叶柄长,顶端具腺体两枚,被茸毛。雌雄异花同株,单花腋生,偶有两性花。雌雄花萼片和花瓣各5,被柔毛。雄花,雄蕊3,花药合生成头状; 雌花花柱短,柱头3,膨大,2裂,子房下位。瓠果,扁圆,长圆或有束腰等形状,嫩果绿色。果肉白色肉质,胎座发达。老熟果肉变干,外皮坚硬,黄褐色,茸毛逐渐消失。单果重1~3公斤; 种子卵形,扁平,白色,千粒重125克左右。

主要分类

蒲瓜依果型可分为7类,包括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瓠子)、葫芦蒲(即葫芦)、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原产于热带亚洲、北非。
蒲瓜分为大葫芦与小葫芦,前者可做鲜食用而后者纯为观赏。

栽培技术

1、培育壮苗。
长江流域利用日光温室、大棚等保护地栽培可在12月下旬到1月上旬播种,用电热温床和塑料营养钵育苗;早春露地栽培可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用大棚或小拱棚育苗;延秋栽培可在8月上、中旬播种,利用遮阳网遮荫育苗。整个苗期应控制好温度和水分,防止幼苗徒长,培育健壮幼苗。
2、整地施肥。
蒲瓜对基肥要求土壤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保水保肥力强,排灌良好。土地要深翻,结合整地筑畦,一次性施足基肥。一般667㎡施腐熟猪粪1500kg、人粪尿500kg、过磷酸钙25kg 、进口复合肥100kg。
3、适时定植。
幼苗具2~3片真叶时,即可定植。早春气温较低,应抢冷尾暖头天气于晴天下午定植。畦宽1.33m,每畦定植2行。保护地栽培株行距为40x50cm,每667㎡定植2500~2700株;露地栽培株行距50×60cm,每667㎡定植1600-1900株。
4、不同栽培方式幼苗处理。
早春保护地栽培可用乙烯利处理促进主蔓结瓜。方法是在瓠瓜幼苗6叶1心及9叶1心时期,用160mg/kg乙烯利(40%乙烯利原液lml兑水2.5 )各喷洒幼苗1次,每次用药液量40~50kg。这样主蔓从10~11节开始着生雌花,可达到提早结瓜目的 留20%植株不喷乙烯利,任其自然开雄花,以供人工授粉用。露地早熟栽培及延秋栽培可在幼苗9~10片真叶时摘心,促进侧蔓早结瓜。
5、插架整枝及人工辅助授粉。
瓠瓜蔓长30-40cm时应及时插架材,可搭人字架或花架,并及时绑蔓上架。早春保护地栽培因无昆虫活动,应人工辅助授粉。授粉时间为下午5时以后或清晨8时以前,摘取当天开放的新鲜雄花,去掉花瓣,将花粉均匀涂抹在雌花柱头上。植株摘心后,侧蔓发生较多,应留2~3条健壮侧蔓上架,剪去多余侧蔓,避免植株无效消耗养分。
6、肥水管理。
蒲瓜追肥应根据植株生长势而定,如植株生长势旺盛,基肥充足,可减少追肥次数或不追肥。如植株生长势弱,则应及时追肥。一般在定植成活后,施提苗肥1次,摘心后施分蔓肥1次,果实迅速生长期施果肥1次,每采收2—3批后,应追肥1次。
蒲瓜追肥可采用50kg 稀薄人粪尿加100g尿素或1%三元复合肥溶液交替使用,还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追施叶面肥,以补充养分,增强植株抗性。瓠瓜既不耐旱,又怕渍,因此,干旱时及果实膨大期应勤于沟灌“跑马水”,注意切忌大水漫灌,并及时排除积水。
7、及时采收。
蒲瓜的雌花开花授粉后10-15天,果皮和胎座组织柔软多汁,此时品质最好,是商品瓠瓜采收最适时期,应及时采收,以促进后续瓜的正常生长,避免出现畸形瓜。
8、病虫害防治。
早春保护地栽培应注意经常通风换气,防止棚内因湿度过大而发病。瓠瓜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疫病、炭疽病和白粉病等。霜霉病和疫病可用甲霜灵或百菌清防治,炭疽病用可杀得2000型防治,白粉病可用粉锈宁或三唑酮防治。瓠瓜的虫害主要有蚜虫、黄守瓜、瓜绢螟、斜纹夜蛾等。蚜虫传播病毒病很快,应及时防治蚜虫,可用乐果或一遍净防治。黄守瓜、瓜绢螟、斜纹夜蛾可用菊酯类农药防治。

植物文化

古代文献的记载里《诗·小雅》有“南有樛木,甘瓠累之”,《诗·邶风》“匏有苦叶,济有涉深”,《论语·阳货》“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国语·鲁语》“苦瓠不材,於人共济而已”。《说文解字》称“匏”属包部,“瓠”属瓜部,而两字互训。“匏,瓠也,从包从夸声。包取其可包藏物也。薄交切”,“瓠,匏也,从瓜夸声。凡瓠之属皆从瓠。胡误切”。可见瓠有甘、苦两种,而匏有味苦不能食者,瓠与匏若非所指相同,则必定有分类或种属关系。后世诸家有以味别言之,如《诗集传》“匏,瓠也。匏之苦者不可食,特可佩以渡水而已”;也有以形别言之,如《埤雅》“长而瘦小曰瓠,短颈大腹曰匏”。而《说文解字》并未加以区分,所以对其区别暂且存疑。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体,通常一个文字就是一个词语的书面形式,因此就上述植物史、文献记载两方面,无论是从外形、性状、生产期、基本区分等各方考察,现代“蒲瓜”与当时的瓠、匏的特征一致就绝非巧合了。
从语言的内部形式考察。《说文解字》“匏,从包从夸声。薄交切”,“匏”中古为并母肴韵开口平声,上古属幽部,郑张尚芳拟音为*bruu。而“夸”中古为溪母麻韵合口平声,上古属鱼部,郑张尚芳拟音为*kʰʷraa。幽部主元音为后高圆唇的[u],鱼部主元音为前低非圆唇的[a],此两元音与[i]构成发舌面元音时舌头在口腔中活动的极限,区别性也最大,不可能存在旁转、对转或旁对转的押韵现象。而“包”依《说文解字》“象人裹妊,巳在中,象子未成形也。元气起于子……布交切”,即“胞”之初文,上古亦属幽部,郑张尚芳拟音作*pʰruu,与“匏”仅有声纽的轻浊交替,韵母完全相同。笔者根据音韵知识认为许慎析“匏”从夸得声当误,“包”才是该字兼表义之音符。
“包”篆体为,像怀未成形之子于器,无疑为子宫。文字形体直观地反映了语词所对应的客观事物的形状和功能。“包”的原生义应该是“胚胎”、“生育”,作为客观事物的“匏”(即蒲瓜)因为拥有巨大的容量、为数众多的种籽、酷似孕育胎儿的子宫形以及顽强的繁殖力、生命力同样具有“繁殖、滋育”的联想特征。闻一多先生在其著名的《伏羲考》一文中就通过语音训诂指出作为人类始祖的“伏羲”即“匏瓠”,女娲即是“匏瓜”,足见“匏”是基于“包”原生意义孳乳出的同源词,其“语义共象”即“饱满、繁殖、滋育”。又见“瓟”,《广韵》作薄交切,平肴并。《楚辞·刘向<九叹·悯命>》“莞芎弃于泽洲兮,瓟瓥蠹于筐簏”,王逸的注是“瓟,匏也”,此处可视为造字的另一种角度,取“包”之声符,加之以“瓜”增加区别性特征和类别归属。
作为有书面形式的文字,“匏”完成了语音的历史演变。但是在方言中,或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由于匏瓜是一种极常见的蔬菜而使记录该物的词语成了常用的基本词汇。在缺乏书面形式制约的情况下,这种基本词汇的语音常常具备传统守旧的特点,即,语音演变的滞后性。在“匏”的读音已迥异于古读时,大家就采用了一个音近的字来加以记录,再随着汉语双音节化的发展,昔者“匏”变成了今之“蒲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