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扇骨 介绍

材质

制作扇骨的材质大致可用“竹木牙角”四字概括。
竹子在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品种繁多,约250余种。竹子具有硬度高,耐磨,柔韧性强,富有弹性,易于雕刻等特性,遂逐渐取代木制扇骨,成为制骨材质中的主流。
玉竹与油竹均出自毛竹,且以陈竹为贵材,特别是近根部质地细密者为上。带竹青的毛竹经水磨打光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洁净呈青白色的称玉竹,呈褐色如旧竹的称油竹。
玉竹骨的使用最为普遍,它如玉般晶莹剔透的表里尤为文人雅士所青睐。
斑竹 即“湘妃竹”,因外皮生有大小疏密不等的褐色斑点而得名。另有一种梅鹿竹(梅篆竹),竹身遍布大小不一的圈点,状似兽斑。梅鹿竹较湘妃竹稀少,好的梅鹿竹更是少见。
斑竹是制作扇骨的上佳材质,多用于十六档、十八档、二十档扇。一般用做大骨,偶尔用做小骨。现有在普通竹子上烙烫斑纹从冒充斑竹,可观斑纹处,凸者为真,凹者为假。
罗汉竹也叫佛肚竹。特点是竹节相距较近,中间圆凸,犹如弥勒佛的肚子。罗汉竹不太粗,对剖后恰为两片对称的大骨材料。一般用做十六档以上的扇骨。由于罗汉竹造型奇特,别具天趣,材料又很难得,故为竹骨家族中的名品。
棕竹也叫棕榈竹,为常绿丛生灌木,干细而坚韧。棕竹色深,皮与肉中都带有明显的深黄色条纹。
棕竹骨常为素骨,简单清雅,常用于十八档以上的扇骨。棕竹较细,难寻大骨之材。浅色象牙与深色棕竹的组合,象牙大骨,棕竹小骨,黑白相映,别具一格。
木制扇骨的使用虽不如竹骨普遍,但它的产生年代要远远早于竹骨。最早的木骨为松木和桧木。其后,木骨家族不断壮大,出现乌木、鸡翅木、花梨、紫檀等。
乌木乌木产于我国广东及印尼等地,木色乌黑,富有光泽,重硬细致,纹理几不可辨。
乌木是木质扇骨中最常用的材料,自明代起用于扇骨制做,俗称“黑紫檀”。乌木骨有工有素,素者居多。但清代乌木骨大多有工。乌木骨常与其他材质配合使用,如乌木大骨,玉竹小骨。乌木较少用做坤扇扇骨,较多用做直式方头的十六档以上的男扇。
鸡翅木因生有深浅交错,状似鸡翅的天然纹理而得名。常用做十六档至二十档书画扇。与之搭配使用的多为竹骨。鸡翅木柔韧性差,易折断,在收藏时需注意保护。
黄杨木常绿小灌木,材质坚韧细密,富有光泽,无鬃眼。黄杨木扇骨较少见,通常有雕工,一般为阳文图案或透雕。
紫檀紫檀素有木中极品之称,木质坚硬,密度大。紫檀颜色基本为棕紫色至黑紫色,布有细小鬃眼。
紫檀多用做九档、十一档、十六档、十八档男扇。因木质名贵,极少施工。紫檀还常用做聚头处的装饰。
檀香木制作扇骨用的檀香木专指白檀。白檀质地松软,有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独特香味,不仅令人心旷神怡,还能防虫防蛀。檀香木既可用于坤扇,也被用于男扇,或工或素,有时也与其他材质配合使用。
楠木常绿乔木,产于我国云、贵、川、湘等地。木质坚硬细腻。楠木扇骨大多有工。
牙角
象牙象牙色调柔和,质地细密,宜于施雕,是扇骨材质中最为名贵的。
象牙扇骨存世较多,以九寸以上的大扇为贵,犹以十六档、十八档牙骨最为收藏家看好。九档、十一档日式牙骨,因大骨较窄,档数较少,价格也相应偏低。象牙也可做小骨,为了省料,常将穿入扇面的部分易为竹子等其他材质。牙骨也常与乌木、紫檀、黑漆、棕竹搭配使用,既省材,又因颜色反差,形成素雅高贵的美感。带有精美雕工的象牙扇骨尤为珍贵。
兽骨一般为牛骨和骆驼骨。经过漂白、磨光、上蜡等加工程序后制成的扇骨,粗看上去与象牙骨相仿,常被不识货者认作牙骨。其实仔细观察不难分辨二者的区别。象牙细腻光洁,肉眼可以观察到美丽的天然牙纹(“人”字纹或网状纹)。兽骨经过磨光处理,依然不如象牙光洁,表面布满微小的砂点和鬃眼,俗称“骨眼”。此外,兽骨的比重小于象牙,掂在手中有轻、飘之感,而象牙在手中掂拭则有重压感。
玳瑁玳瑁是一种大型海龟,产于我国黄海、东海、南海及热带、亚热带沿海。以其背甲制作的扇骨称为玳瑁骨,质似牛角,平滑光洁,有呈半透明状的褐色与淡黄色相间的花纹。玳瑁骨有一定韧度,常用做小骨,并与象牙大骨相配,雍容华贵,盛行于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