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香槟 介绍

介绍摘要

香槟,法国香槟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香槟区葡萄园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之初,17世纪,伴随着人们对瓶中二次发酵技术的逐步掌握,香槟酒进入贵族阶层。17世纪末,香槟生产商已经在运输酒时用瓶装取代了桶装,目的是完全保持香槟酒的品质和特点。当封闭在瓶中的泡沫和细腻的气泡在酒杯中升腾起来时,香槟酒一举成名,成为摄政王宫、路易十五、蓬巴杜夫人的最爱。

历史渊源

香槟区葡萄种植的历史虽然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直到9世纪,随着教会葡萄种植业的发展,香槟区的葡萄种植才稳定下来。17世纪末,人们对自然起泡的白葡萄酒和二次发酵的特质进行了实验。19世纪末,一位知名的酒类学家魏曼(Weinmann)写到:“香槟区葡萄酒具有很强发酵性,比其它葡萄酒更容易也更有规律地完成二次发酵。”关于这种酒最早的描述出现于1700年苏里耶(Chaulieu)神甫的诗里,当时称之为“爆塞酒”。 1718年哥迪诺(Godinot)教士(《葡萄种植和香槟酒的酿造方法》一书的推定作者)第一次讲述了其酿造方法,他指出这些白葡萄酒“必须如眼泪般清澈,却是用黑葡萄酿制而成。葡萄摘下后,越早压榨,酒色越纯净”。为此,果农们尽量在采摘时保持葡萄的完整,运输和储存中小心翼翼,直至把完整的葡萄送入压榨机内。压榨要轻柔并循序渐进,将先后榨出的果汁分馏(头汁和尾汁),并且分开酿造。压榨中心要满足严苛的条件,并且要经过严格的认证。
香槟(Champagne)酒酿造技术在教会里得到完善。1866年于乐·古约(Jules Guyot)发现了用不同品种葡萄或不同地块出产的葡萄调配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初开始,有三种葡萄品种因其糖/酸均衡的质量以及适合于二次发酵而被选中,它们是:黑比诺N,霞多丽B和缪尼尔 N。酿酒者通过品尝获得的不同基酒来进行调配。调配后的基酒被装瓶进行二次发酵,然后用足够长的时间带酒脚陈酿,尤其是年份酒。
香槟区的白垩质酒窖具备天然的条件,保证理想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二次发酵产生气泡。带酒脚陈酿结束后要进行转瓶,以便让酒渣慢慢地滑到瓶颈处,然后是除渣—即将瓶内的酒渣清除。除渣完成后,加入糖液,以确定香槟(Champagne)酒的不同种类。
在瓶内二次发酵起泡的这种“香槟方法”被掌握和传播出去,很快“香槟(Champagne)”的名称开始在生产区域外被使用。从1882年开始,一些香槟商行打了很多官司,并且组成协会(香槟区商行联盟)。在1905年8月1日关于反欺诈与仿冒的法律颁布前夕,法院宣判承认“香槟”(Champagne)名称专属于用香槟(Champagne)区收获的葡萄并在当地酿造的葡萄酒,这也是第一次对原产地命名实施的保护。随后从1908年开始了限定香槟(Champagne)地理范围的工作。
香槟人向来团结一致并组成一些重要的行业组织。商行和果农们很早就集中力量对抗根瘤蚜病,为此在1898年成立了香槟葡萄种植协会。香槟区种植者总工会(成立于1904年)和香槟区商行联盟(成立于1882年)也联合起来,根据1941年4月12日法律成立了香槟酒行业委员会(CI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