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生鱼 介绍

介绍摘要

“生鱼”可指乌鳢,俗称黑鱼。它生性凶猛,繁殖力强,胃口奇大,常能吃掉某个湖泊或池塘里的其他所有鱼类,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幼鱼。黑鱼还能在陆地上滑行,迁移到其他水域寻找食物,可以离水生活3天之久。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种类

目前我国养殖的生鱼品种主要有两种,一种为斑鳢,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及港澳地区,又称“两广生鱼”;另一种为乌鳢,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等长江流域,又称“两湖生鱼”。杂交生鱼是乌鳢与斑鳢杂交繁育出的子一代杂交种。杂交生鱼肉嫩味美,营养丰富,畅销华南及港澳地区,生长速度快,耐低氧能力强,特别适合高密度高产养殖;可加工成冻鱼片、鱼糜和休闲小吃,皮可制革,适合进行深加工,利用价值非常高。杂交生鱼的产业化养殖前景广阔,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中国的鳢科鱼类共有7个种,它们分别是乌鳢、斑鳢、月鳢、宽额鳢、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其中只有乌鳢是一个广布种,分布于全国各大水系,产量也最大,斑鳢、月鳢和宽额鳢仅分布在华南地区,包括台湾省和海南省;而纹鳢、线鳢和长身鳢则相当少见,分布区十分狭窄,仅见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水系,经济价值小。人们习惯于将鳢科鱼类通称为乌鱼、黑鱼(北方和华东地区)、才鱼(湖北、湖南)、生鱼、木鱼(广东、香港地区)、乌棒(西南地区),此外还有斑鱼、孝鱼、蛇头鱼、文鱼等地方名。
乌鳢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是湖泊、水库、河川、溪沟、塘堰还是水田、渠道,甚至连一般鱼类难以生存的沼泽、积水潭、洼凼等都能生长、繁衍。它们的生长速度也比较快,符合“头年鱼种、二年成鱼”的生产要求。乌鳢的含肉率高,又无肌间细刺,是老少皆宜的鱼品之一。据测定,每100克鲜鱼肉中,含蛋白质19.8克、脂肪1.4克、糖1.2克,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据医籍记载,乌鳢还有去瘀活血、滋补壮阳、收肌生津、怯寒调养等药理作用,在东南亚及中国两广、港澳台地区一向被视作佳肴兼补品,故而身价不凡。此外,与其他鱼类不同,乌鳢离水后不易死亡,死后肌体也不易腐败变质,所以更便于长途运输与加工。
经常调节水质,防止水质恶化。高密度养殖会产生大量粪便,如不换水将造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大大增加,水体溶氧含量减少,影响生鱼食欲,出现生鱼吐料现象,从而影响生鱼生长,且容易孳生各种病菌。因此,要经常加注新水,防止水质恶化。同时也可以加入微生态制剂来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
鱼种投放放养时间多集中在4~7月份。放苗前,先放20~30尾试水,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消失。放养规格要整齐,鱼种健壮,无伤病,过筛后按大小规格分塘饲养。放苗量视放养规格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全长3 cm规格的鱼种每667 m2放7 000~10 000尾,全长10 cm鱼种每667 m2放5 000~6 000尾。若水质良好,饲养经验丰富,则可以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反之,则应该降低放养量。
鱼种投放放养时间多集中在4~7月份。放苗前,先放20~30尾试水,以观察水体药性是否消失。放养规格要整齐,鱼种健壮,无伤病,过筛后按大小规格分塘饲养。放苗量视放养规格及养殖模式而定。一般全长3 cm规格的鱼种每667 m2放7 000~10 000尾,全长10 cm鱼种每667 m2放5 000~6 000尾。若水质良好,饲养经验丰富,则可以适当提高放养密度;反之,则应该降低放养量。
生鱼精养池以土池为好,因土池的造价低且适合生鱼的生活习性,同时也便于调节水质。水面大小均可,但是水面太小则水质易变坏,难于调节;太大则容易造成生鱼苗摄食不均,驯食困难,难于管理。因此,精养塘一般2 001~6 670 m2为宜,水深1.5 m以上,池底有10~15 cm淤泥,鱼池四周环境安静,排灌方便。种鱼下池前,要将鱼池彻底排干晒底,用生石灰和茶粕清塘消毒,池水p H值要求为7.8~8.5,透明度为30~40 cm。
生鱼是鳢科鱼类中个体大、生长快、产量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名贵经济鱼类。生鱼的地方名有:黑鱼、财鱼、乌棒、斑鱼、蛇头鱼、孝鱼、默头鱼等。生鱼为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是一种营养全面、肉味鲜美的高级保健食品。
生鱼骨刺少,可食率63%。在中国南方地区,尤其是在两广和港澳地区,生鱼一向被视为病后康复和体虚者的滋补珍品。广东驰名的“生鱼葛菜汤”甚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生鱼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运输方便,近年来随着国内养殖业的发展和国外贸易的需要,生鱼渐成为产销两旺的特种养殖品种,生鱼的养殖技术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生鱼为典型的凶猛肉食性鱼类,自然界生鱼主要以小鱼、虾、蛙、和蝌蚪、水生昆虫及其它水生动物为食。因鱼体大小和栖息环境的不同,其摄食的食物种类也不同。鱼苗期主要以桡足类、枝角类和摇蚊幼虫为食,当体长达3厘米以上时,转向以水生昆虫为主,也吃一些小型鱼虾,当体长达8厘米以上时,则以鱼虾为主要摄食对象。值得注意的是,随着鱼体的长大,当食物不足或规格大小相差悬殊时,生鱼有自相残杀的习性,因此,养殖生鱼要注意放养规格一致,尤其种苗培育阶段,应根据大小实行多级分养。在自然条件下,2龄前为生鱼体长加速生长阶段,生长旺盛,2龄后进入性成熟阶段,鱼体增长速度减慢。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使用膨化饲料投喂,夏季高温时节养殖4个月后,斑鳢(港种)可达1.0~1.2斤,杂交种养殖3个月可达2斤。
生鱼的养殖是一个集约化、高密度的生产过程,与野生自然环境下相差很大,所以这就大大增加了鱼种感染各种各样疾病的可能。一旦发病,很容易使病情扩散,即使采取治疗措施,花费往往很高而结果也未必理想,给养殖户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在生鱼养殖过程的病害防治,应注重于“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
鱼的发病,是鱼体、病原体、环境三者相互作用下,鱼体抵抗力在这种环境中不足以抗衡病原体毒力而形成鱼体患病的。了解到这一点,对于生鱼的病害防治,可从改良环境、增强生鱼抵抗力、减弱病原体三方面来着手。
(一)加强饲养管理,增强鱼体自身抗病能力。
主要是合理放养,适量投喂,保证饲料质量,加强日常养殖管理。
(二)改善生态环境
保持水质干净清新及各理化因子的稳定性,定期杀虫消毒,定期更换新水,泼洒净水剂或光合细菌,保持水环境的稳定性。
(三)药物防治
用药物来抑制和杀灭鱼体和水环境中的病原体,降低其毒力。
常见的生鱼病害有:
车轮虫病
1.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鱼苗鱼种阶段。一年四季都可发生,而以4~7月较流行,适宜温度20~28℃。池小、水浅、水质不良、饵料不足、放养过密、连续下雨等情况易于发病。
1. 2 症状
病鱼粘液增多,鱼体大部分或全身呈白色,游动缓慢,鱼体消瘦,呼吸困难而死。
1. 3 防治
⑴苗种分塘,转池,越冬时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洗10~15分钟。
⑵0.7PPM的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塘遍洒。
⑶毒虫一号0.1PPM全池泼洒。
⑷每亩用苦楝树20~30公斤煮水泼洒,连用2天。
出血病
2. 1 流行情况
出血病是乌鳢鱼种培育阶段的一种常见病,发病率高,易引起成批死亡。每年的6~9月是此病的主要流行季节。流行适宜的水温为27~30℃。由于放养密度过高,水质恶化,水中溶氧低,透明度低等原因,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2. 2 症状
病鱼鳍基、腹部、尾部等处有出血斑,鱼体暗黑而消瘦,眼球突出,剥除鱼的皮肤,可见肌肉呈点状或块状充血、出血。严重时全身呈鲜红色,、腮丝发白,即呈“白腮”现象,肠内无食,肠壁充血。
2. 3 防治方法
⑴提高水位,增加换水次数,增加红虫等喜食饲料的投喂。
⑵博灭0.5~1PPM+硫酸铜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不溶性氟哌酸原粉5克/公斤料,连喂3~5天。
⑶呋喃西林原粉2~3PPM全塘泼洒。
⑷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并拌喂利福平原粉4克/公斤料,连喂3天。
白皮病(烂身病)
3. 1 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乌鳢的夏花鱼种,每年6~8月为流行季节,尤其是夏花分塘前后,因操作不慎,碰伤鱼体或水质恶化,特别是放了没有充分发酵的粪肥,病原菌更易滋生和繁殖,鱼体容易感染此病。死亡率高,可达50%以上;病程短,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的时间。
3. 2 症状
随着病情的发展,迅速扩展蔓延,严重时病鱼尾鳍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游动不平衡,头部向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直至死亡。
3. 3 防治方法
⑴定期充换新水或泼洒生石灰、养殖宝、亚硝酸盐降解剂、海中宝等药物调节水质,以保持水质爽洁。
⑵二氧化氯或强氯精0.3PPM全池泼洒,连用2天,第二天起用红霉素原粉3~5克/公斤料内服,每天2次,连用5天。
⑶五倍子4~5PPM+红霉素3PPM溶水全塘泼洒,隔日再用一次。
⑷大黄粉3PPM煮水+硫酸铜全塘泼水,并拌喂溃疡平或鱼夫宝,3~5天为一疗程。
水霉病
4. 1流行情况
主要发生在乌鳢受精卵的孵化阶段和鱼种阶段,由于水环境不良或气温低(15~20℃),特别在阴雨天,突然感染引起,可造成受精卵大批死亡。
4. 2 症状
菌丝进入卵膜内或进入受伤鱼的肌肉内,丛生大量外菌丝,外菌丝呈放射状。
4. 3 防治方法
⑴严格用药物消毒孵化池和池塘,保持水体清新,水温低的季节做好防虫、防冻伤鱼的工作。
⑵转塘,放苗,以及越冬期间,严格消毒处理,避免因外伤或冻伤导致伤口感染真菌从而引发水霉病。
肝胆坏死病
5.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每年的6~11月份高温季节,为严重危害生鱼养殖的疾病之一,由于水体亚硝酸盐太高,或长期过量投喂,常会导致此病的暴发。
5. 2 症状
病鱼体软无力,游动缓慢,常常靠在岸边,解剖内脏可见肝脏变黄或变白,表面分布有白色或绿色或黑色的脓点,肝脏肥大,部分病鱼胆汁变清。部分严重的病鱼肠道有充血的现象。
5. 3 防治方法
⑴用药之前先调水,可用海中宝和亚硝酸盐降解剂降低水中的毒性和亚硝酸盐。
⑵百杀迪0.2~0.3PPM全塘泼洒,连用2天,并拌喂氟哌酸原粉4~6克/公斤料,一天两次,连喂3~5天为一疗程。
⑶强毒净0.8~1PPM+硫酸铜0.5PPM全塘泼洒,隔一天再用一次,并拌喂抗生素,连用3~5天。
⑷桂花博士0.5~0.8PPM+呋喃唑酮1PPM泼水(现呋喃唑酮未水产禁用药)。
小瓜虫病
6. 1 流行情况
此病流行于春、秋季。对乌鳢的年龄无严格的选择性。小瓜虫病借助于胞囊及幼虫传播,刚孵化出的幼虫侵袭力较强,随着时间的推延而逐渐减弱,水温15~20℃侵袭力最强。
6. 2 症状
病鱼皮肤、鳍条或鳃瓣上可见布满了白色小点状的囊泡,病情严重时鱼体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病鱼游动迟缓,漂浮水面,鱼体不断与其它物体摩擦,最后病鱼呼吸困难而死。
6. 3 防治
小瓜虫暂无有效治疗药物,若水温在25°C以上,会自行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