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油甘 介绍

介绍摘要

  • 别称
    油柑子
  • 学科
    植物学
  • 中文名称
    油柑
  • 外文名称
    不详
油柑,别名:山油甘(潮汕)、望果(南澳)、山油甘、土油甘(潮阳)、山油甘根(潮安)、油甘根(潮阳)、油甘树(五华)、油甘子、余甘子、橄榄、望果、油甘子(广州)、油甘仔(惠阳)、革命果、油甘树、油甘子、余甘子(湛江)。 有些地方也叫牛柑子或余柑子,大戟科,落叶小乔木,单叶,条状长圆形,互生在很细的小枝上,二列状,宽线形,长椭圆形。果实肉质,球形,成熟时成赤黄色或淡黄色,可以生吃,油柑叶常用来填充枕头,透气散热。

形态特征

落叶小乔木,单叶,条状长圆形,互生在很细的小枝上,二列状,宽线形,长椭圆形。叶绿、无柄,很象羽状复叶,花小,单顶丛生,黄色或乳白色。花期,春天,果实盛产在夏季。成熟的主要季节在八月,每到中秋暮夏初秋,油柑果就结满树杈枝叶之间,很多山岭都能采到,也有在年底成熟的。

生长环境

油柑子耐旱耐瘠,适应性强,在沙质壤土、土层浅薄瘦瘠的山顶或山腰均能正常生长,但以土层深厚的酸性赤红壤生长较好。油柑子喜光喜温,在幼龄期较耐荫,所以在疏林中生长良好。对低温很敏感,遇霜时容易落花落叶,甚至冻坏嫩枝芽,要求年均温18~20℃才能正常生 长发育,5℃以下常受冻害,年降水量要求1000毫米左右,海拔要求1700米以下。

分布范围

多产于两广,热带亚洲地区,有成片种植的,也有野生天然的。

主要价值

果实肉质,球形,成熟时成赤黄色或淡黄色,可以生吃,也可用糖或者盐腌制后食用,它具有去油、助消化、化痰、润肺清嗓、生津消渴之功效。果实也可做染料。油柑以果形圆大,果皮光滑,果肉半透明,肉色淡黄或赤黄较理想;愈青绿的油柑,味道较苦涩且咀嚼有渣,油柑子的味道就是:当你第一口咬它的时候,苦苦的,涩涩的,毫不犹豫地马上把它吐掉;可是当你咬第二口时,反而感觉它美妙的清甜,越嚼越有味道。

油柑子成分

维生素A(微克) 8
硫胺素(毫克) 0
核黄素(毫克) 0.01
烟酸(毫克) 0.52
维生素C(毫克) 62
维生素E(毫克) 0
胡萝卜素(微克) 0.6
视黄醇当量(微克) 86.6
热量(千卡) 38
蛋白质(克) 0.3
脂肪(克) 0.1
胆固醇(毫克) 0
碳水化合物(克) 9
钙(毫克) 6
磷(毫克) 9
镁(毫克) 8
钾(毫克) 1
钠(毫克) 0
锰(毫克) 0.95
铁(毫克) 0.2
铜(毫克) 0
锌(毫克) 0.1
硒(微克) 1.13

药用价值

油柑,以河口田墩、西湖油柑为最。其以果大、味清,酥脆、无渣著称。尝一粒,满口生津,甘甜无比。再配以清泉水或冷开水,那一缕缕甘甜味令人为之神情振奋,口渴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