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茴香 介绍

介绍摘要

大、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大茴香即大料,学名叫“八角茴香”。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

中药鉴别

干燥的果实,呈小圆柱形,两端稍尖,长5~8毫米,宽约2毫米。基部有时带小果柄,顶端残留黄褐色的花柱基部。外表黄绿色。分果呈长椭圆形,有5条隆起的棱线、横切面呈五边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结合面平坦。分果中有种子1粒,横切面微呈肾形。气芳香,味甘微辛。以颗粒均匀。饱满。黄绿色、香浓味甜者为佳。莳萝子与本品形极相似,甘肃、广西等部分地区有以莳萝子作茴香使用者。
《纲目》亦称莳萝子别名小茴香,可见以莳萝子作茴香,历史已久,但二者名实不宜混淆,其药材之主要不同点为:莳萝子较小而圆,分果呈广椭圆形,扁平,长3~4毫米,直径2~3毫米;横切面背面四边不等长,两侧延展成翅状。气味较弱。
分果横切面:外果皮为1列切向延长的扁小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中果皮为数列薄壁细胞;油管6个,其中接合面2个,背面每2果棱间1个,油管略呈椭圆形或半圆形式,切向约至250μm,周围有多数红棕色扁小分泌细胞;维管束柱位于果棱部位,同2个外韧维管束及纤维束连结而成,木质部为少数细小导管,韧皮部位于束柱两侧,维管束柱内、外侧有多数大型木化网纹细胞。内果皮为1列扁平细胞,长短不一。种皮为1列扁长细胞,含棕色物,于接合面中央为数列细胞,有细小种脊管束。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数细小糊粉粒,其中又含细小簇晶;并有少量脂肪油。
粉末:黄棕色。
①外果皮表皮细胞表面观多角形或类方形,壁稍厚。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个。
②网纹细胞类长方形或类长圆形,壁稍厚;微木化,有卵圆形或矩圆形网状纹孔。
③油管壁碎片黄棕色或深红棕色,完整者宽至250μm,可见多角形分泌细胞痕。
④内果皮镶嵌层细胞表面观狭长,壁菲薄,常数个细胞为一组,以其长轴相互作不规则方向嵌列。此外,有内胚乳细胞、草酸钙簇晶、木薄壁细胞等。本品以籽粒饱满、色黄绿、香气浓者为佳。
1、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7%盐酸羟胺甲醇液2-3滴,20%氢氧化钾已醇液3滴,在水浴上微热,冷却后,加稀盐酸调节Ph3-4,再加1%三氯化铁已醇溶液2滴,显紫色。(检查香豆素)
2、取本品粉末0.5G,加已醚适量,冷浸1h,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ml,加0.4%-2,4-二硝基苯肼2mol/L盐酸溶液2-3滴,显橘红色。(检查茴香脑)
3、薄层色谱:取木品粉末(60目)2g,加已醚6ml,冷浸4h,滤过,滤液浓缩至干,残潭用氯仿溶解至1ml作供试液;另取茴香脑氯仿溶液为对照品。分别上点样于同一硅胶G-1%CMC薄层板上,以石油醚-醋酸已酯(8.5:1.5)展开,用2,4-二硝基苯肼试剂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液色谱的相应位置显相同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