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粕的营养特点

大豆蛋白是畜禽日粮中最为重要的, 也是质量最好的植物性蛋白, 氨基酸含量高, 必需氨基酸组成比例好, 尤其是赖氨酸含量可达2.45%~2.8%, 在所有饼粕饲料中属最高, 赖氨酸和精氨酸的比例恰当, 异亮氨酸、色氨酸和苏氨酸含量也高于其他饼粕饲料。大豆饼粕在氨基酸含量上的缺点是蛋氨酸含量低, 逊于其他饼粕;钙少磷多, B族维生素含量很高。由于大豆粕质量易受能量、蛋白质、纤维素和氨基酸等各种营养素含量的影响, 使高蛋白水平豆粕的代谢能水平因纤维素含量高而下降。大豆饼粕适口性好, 在畜禽日粮中使用一般不受限制, 可作为蛋白来源, 适当添加蛋氨酸, 即可配制成氨基酸较平衡的日粮。

影响大豆粕营养价值的因素

1 加工工艺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大豆粕的简化工艺流程为:大豆清洗→扎坯→蒸烘等热处理→预压榨→破碎→浸出→湿粕蒸烘→冷却→大豆粕。其中, 蒸烘温度、时间、压力是影响大豆粕品质的主要原因。
大豆粕中有多种抗营养因子, 其中通过大豆粕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被破坏的因子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素酶、血球凝集素、致过敏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抗维生素因子等。胰蛋白酶抑制素对畜禽影响最大, 在消化道中能使胰蛋白酶和凝乳酶失活, 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并引起胰腺分泌亢进, 造成胰脏代偿性肥大。但这些因子在热处理中受到破坏, 进而使大豆粕营养价值得到提高。
在大豆粕生产工艺中, 如果加热不足可使抗营养因子未被充分破坏而降低氨基酸消化率;如果加热过度又因部分氨基酸被破坏, 或还原糖与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 导致这些氨基酸利用率降低。因此, 适度加热是大豆粕加工过程的关键技术, 不足或过度都会降低大豆粕的营养价值。
2 霉变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霉菌毒素是由生长在饲料谷物上的霉菌所产生的次生性代谢物, 据估计, 全世界有25%以上的谷物受到霉毒素的污染。霉变不仅破坏豆粕中的营养物质, 而且易引起动物霉菌毒素中毒, 主要是由于大豆粕在贮藏运输到配制过程中霉菌产生大量毒素 (主要是黄曲霉毒素) 所致, 周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或大豆粕中水分含量大以及贮藏时间延长等都会增加霉菌的产生。霉毒能使大豆粕中脂肪迅速氧化, 蛋白质品质下降, 赖氨酸水平严重下降, 致使代谢能损失可达25%之多。近年来, 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粕中, 有的因长途运输到港后发霉或严重发热, 致使大豆粕尿素酶活性消失, 蛋白溶解度严重下降。
3 掺假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个别不法人员也瞄准了大豆粕的有利可图, 造成大豆粕的各种掺假现象出现, 从而使大豆粕的纯度降低, 营养价值明显下降。
4 产地、品种、收割及储运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除上述几种原因外, 大豆粕还受大豆的产地、品种、收割时期等因素的限制, 以及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其营养价值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这也是影响大豆粕品质不可忽视的原因。

常用的评定大豆粕营养价值的方法

大豆粕感观评定法

通过用眼看、鼻嗅、口尝、手摸等感官特征检查大豆粕的色泽、形状、香味、软硬度、夹杂物等, 进而判定大豆粕的品质概要差异。优质大豆粕的色泽新鲜一致, 呈黄褐色或淡黄色, 形态为不规则的碎片状, 片状大小较均匀, 质地均匀, 流动性好, 无霉变、虫蛀及杂物, 具有炒黄豆香味, 无发酵、酸败、霉味、焦糊味和生豆腥味等。如大豆粕呈灰白色, 可能是大豆陈旧, 贮存期过长;如大豆粕中皮壳量太多, 意味着大豆成熟度不够或杂有其他皮和壳类物。另外, 在接收时需认真检查, 控制好适合本地区安全储存的水分。

大豆粕营养成分检测评定法

我国规定饲料用大豆粕的质量标准及分级标准以蛋白质、粗纤维、粗灰分为质量控制指标, 按含量分为三级。三级大豆粕质量指标必须全部符合相应等级的规定, 二级饲用大豆粕为中等质量指标, 低于三级者为等外品。

大豆粕显微镜镜检评定法

1 体视镜下观察
正常豆粕皮外表面光滑, 有光泽并可见明显的凹痕和针状小孔;内表面为白色多孔海绵状组织, 还可看到种脐。异常豆粕颗粒形状不规则, 一般硬而脆, 无光泽, 不透明, 呈奶油色或黄褐色。
2 生物镜下观察
在经处理后的大豆种皮表面, 可见多个凹陷的小孔及向四周呈现的辐射状, 犹如一朵朵小花, 同时, 还可见表皮的哑铃形细胞。
体视和生物镜下的特征是评定大豆粕品质的主要依据。

大豆粕蛋白质质量评定法

1 尿素酶活性 (UA) 测定法
UA测定法是评定大豆粕的加工程度是否适当及营养品质优劣的传统方法。将粉碎的大豆粕与中性尿素缓冲溶液混合, 在30±0.5℃温度下保持30 min, 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产生氨, 在中性条件下用过量的盐酸中和氨, 再用氢氧化钠回滴, 计算出每分钟每克大豆粕释放氨态氮的毫克数来表示尿素酶的活性 (UA) 。一般情况下活性越低越好, 但如果加热过度又会引起氨基酸的被破坏。
饲料厂或原料采购地还常用快速测定法, 即在室温下尿素酶可将尿素水解产生氨, 释放的氨可使酚红指示剂变红, 根据变红时间长短来判断尿素酶活性的大小。
2 蛋白溶解度 (PS) 测定法
此方法被认为是一项优于UA测定方法的评估大豆加工过度与加工不足的最佳方法。方法主要是用0.2%氢氧化钾溶解豆粕, 测定其中的蛋白含量占未用氢氧化钾处理的豆粕中的蛋白含量的百分比, 来表示蛋白溶解度PS值。该方法需要使用离心机, 并进行2次定氮, 一般情况下蛋白溶解度低于70%的豆粕营养价值已受到破坏, 低于65%几乎可以肯定豆粕加热过度。近年来由于加工技术的改进, PS有增高的趋势。
3 抗胰蛋白酶活性 (TI A) 的测定法
TIA测定法是评价大豆粕质量最为可靠的化学方法。随加工处理时间的延长, 抗胰蛋白酶活性TIA值减少, 但此法昂贵、耗时, 一般不采用。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大豆粕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采用TIA抗胰蛋白酶活性值测定是最理想的。抗胰蛋白酶活性是以抗胰蛋白酶活性单位TIU来表示的。

相关频道: 大豆粕营养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