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黄鳍鲷,又名黄墙,黄脚立,赤翅等。属鲈形目鲷科鱼类,广泛分布于红海、阿拉伯海沿岸、印度、印尼、日本、朝鲜、菲律宾和中国近海。是华南沿海重要的经济鱼类之一。黄鳍鲷营养丰富,肉质佳美,经济价值高,是颇受群众喜爱的食用鱼类,在海水及咸淡水养殖业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硬骨鱼纲,鲈形目,鲷科。长约15~25 cm。体椭圆形,侧扁。头中大,前端尖。口前位,口裂水平状。上下颌前端具圆锥牙,两侧具臼齿。侧线具鳞44~46,侧线上鳞通常5枚。体具若干条黑色纵带,腹鳍及臀鳍下叶黄色。为暖温性浅海底层鱼类。喜栖息于岩礁海区。一般不作长距离洄游。杂食性,摄食贝类、长毛对虾、蟹类、藻类和有机碎屑。生殖期为12月至翌年1月,幼鱼有雌雄同体现象。分布于中国、朝鲜半岛、日本及印度洋北部沿岸。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黄鳍鲷经济价值较高,肉质好,富含脂肪,可作为港养对象,春天在沿海港湾开闸纳苗,进行养殖。
黄鳍鲷为浅海暖水性底层鱼类。幼鱼的适温范围较成鱼窄,生存温度9.5~35℃,生长最适水温为24~28℃。成鱼则可抵御2℃的低温和35℃的高温,生长最适水温为26~30℃。适盐范围较广,在盐度为0.5‰~4.3‰之间的海水中均可生存。可以从海水中直接移入淡水,在半咸水中生长最佳。仔鱼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主要为底栖硅藻,也食小型甲壳类。对饵料要求不严格。仔鱼期常因饥饿而相互残食。摄食强度以水温24℃以上最大。1龄鱼体长16.9厘米,重150克;2龄鱼体长21.8厘米,重325克;3龄鱼体长26.2厘米,重550克左右。黄鳍鲷有明显的生殖迁移活动,在产卵期来临之前约两个月,从近岸半咸水海区向高盐的深海区移动,产卵后又回到近岸。1龄鱼性腺开始发育,至2龄即发育成熟。在我国南方近岸产卵适温为17~24℃,10月下旬至翌年2月产卵,1~2月份可见鱼苗。
黄鳍鲷是一种海产暖水性浅海近岸鱼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东、南海海域,也是一种较好的海水养殖种类。

经济营养价值

黄鳍鲷是上等鱼,其肉质细嫩,鲜食、盐制均宜。 黄鳍鲷肉质细嫩、鲜美,为中型食用鱼,经济价值高,是大陆、港台市场畅销的水产品,已成为中国沿海一带的重要海水养殖对象。中国1980年人工繁殖成功,已可批量生产,这些将会进一步推动黄鳍鲷的养殖规模。黄鳍鲷肌肉中,鱼肌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粗蛋白21.10%,粗脂肪1.31%,粗灰分1.50%,水分74.40%。干物质中水解氨基酸总量w76.38%,其中必需氨基酸w32.46%,占氨基酸总量的42.5%;呈味氨基酸w32.51%,占氨基酸总量的42.56%。蛋氨酸为第一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每克氮中)最高,达494mg/g。牛磺酸含量为3040mg/kg。黄鳍鲷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美味优良食物,应注意种质资源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