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五指毛桃属桑科植物,并不是桃,广泛分布广东地区为主的山上,自然生长于深山幽谷中,因其叶子长得像五指,而且叶片长有细毛,果实成熟时像毛桃而得名。煲汤味道类似椰子的香气,深受大家喜爱。五指毛桃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主要价值

健脾补肺药;行气利湿药;舒筋活络药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产地未切片者,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饮片性状:本品为圆形厚片,皮部狭窄,易撕裂,纤维性;木部宽广,淡黄色。周边灰黄色或棕黄色。质坚硬。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五指毛桃根煎剂、乙醇提取物、乙醇回流后残渣的水提取物,分别给小鼠灌服对氨水喷雾引起的咳嗽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试管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亦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中药化学成分】含氨基酸、糖类、甾体、香豆精等。
【功效】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
【科属分类】桑科
【主治】五指毛桃具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之功,岭南地区的中医或少数民族民间医生常用于治疗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痨咳嗽、盗汗、带下、产后无乳、月经不调、风湿痹痛、水肿等症。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选方】“五指”、“五爪”者,均因其叶形而名;“毛桃”者状其果;“牛奶”者谓其果汁。以其与五加皮、黄芪功相似而有土五加皮、土黄芪之名。
一般广东地区都用此种药材来和排骨等鲜肉来煲汤,具有去暑,化湿的作用
五指毛桃为岭南常用草药,以桑科榕属植物粗叶榕的根入药, 其性平,味甘、辛,有健脾补肺、利湿舒筋之功,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肺痨咳嗽、盗汗、风湿痹痛、产后无乳等症。此外,五指毛桃又是一食药同源的植物,在广东地区民间用来煲汤。近年来,五指毛桃这一宝贵的植物资源引起了药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对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其他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并证实补骨脂素为五指毛桃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凝血、抑制肿瘤、免疫调节等作用。
五指毛桃,别名佛掌榕、粗叶榕,《广州植物志》广东通称“五爪龙”,又名五爪毛桃、五爪牛奶、土黄芪、南芪等。植物形态,小灌木或小乔木,全株茎果皮叶含乳液,根皮有香气。其成份:含有机酸、氨基酸、三萜、生物碱、香豆精等。《中华药典》记载,五指毛桃味辛甘、性平、微温,其功能:具有益气补虚、行气解郁、壮筋活络、健脾化湿、止咳化痰等功效。
五指毛桃属桑科植物,广泛分布粤北山区上,自然生长于深山幽谷中,因其叶子长得象五指,而且叶片长有细毛,果实成熟时象毛桃时而得名,气味辛甘,性质温和,香气四溢,一般采集后凉干,食用时先取小部分用清水洗净,用冷水再浸十五分钟即可以与猪排骨、鸽子等煲汤,用小火慢煲,时间越长越好,使用明火,效果更佳,煲出的汤有椰奶香味。本品具有平肝明目,滋阴降火,健脾开胃,溢气生津,祛湿化滞,清肝润肺等作用。不论春夏秋冬,男女老少皆可食用。
五指毛桃,俗名牛奶木、土黄芪、土五加皮、火龙叶、九龙根、五爪桃、粗叶榕等。
其药用始见于清代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其后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肖步丹的《岭南采药录》等均有记载。1977年以“五爪龙”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志》、《中华本草》等大型辞书中对其药用价值、原植物、地理分布。产销情况等亦有简要记述。同时,五指毛桃又是一个多民族使用的民间草药,瑶、傣、侗、壮、黎、哈尼、景颇等多个民族的民间药书中都有记载。有关其生药学研究在《中国民族药志》中有较详细的内容,分为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并附有五指毛桃根的横切面结构简图和粉末特征墨线图。
经野外调查和文献考证,五指毛桃来源应为桑科植物粗叶榕的根,亦为目前商品主要来源。粗叶榕为多灌木,稀有小乔木,生于海拔500~1000m的山地、林缘、灌丛及疏林中。分布于广东、江西、安徽、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区。以根入药,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切段、切片晒干。广东清平市场、岭南多数药店及食用汤料市场均有销售。

相关介绍: 五指毛桃煲猪骨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