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沙虾 介绍

生活习性

新对虾是广盐性、营游泳和底栖生活的虾类。对底质的选择不明显,广泛分布了泥沙、沙泥、沙等底质海区。新对虾的幼虾常聚集在浅海河口附近或内湾半咸淡水区,随着生长逐渐移居近岸浅海栖息活动。成虾喜欢栖息于沙泥或泥沙底质,有潜沙习性,白天常潜伏沙中,当天气寒冷,透明度大时,隐蔽很深,可达8~10厘米,但两眼和触角必须外露。黄昏时开始活动,夜间活动频繁,在水温等环境条件不利时,整个身体潜入沙中,步足支撑整个身体,游泳足舒张摆动,仅眼睛外露且不停地转动,触鞭件在外而自由摆动,其触觉功能。潜沙的虾一旦受到刺激,就会从沙中跃出,所以沿海群众利用这个习性,采用手推网(虾推)触底采捕。新对虾游泳时,步足自然弯曲,游泳足频频划动,两条细长的触鞭向后分列身体两侧,转向、升降自如。
新对虾发育和生长及生命活动因种的不同对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氢等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同一品种,成虾的适应性广,胚胎发育和幼体变态的适应范围就较窄,特别是成虾对低盐度、低溶解氧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新对虾是杂食性虾类,其食性随着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异,其摄食方式从滤食型逐渐过渡到捕食型。蚤状幼体开始摄食,到仔虾这一阶段,以摄食浮游生物为主,在自然海区常以硅藻、绿藻及贝类幼虫、轮虫等为食;人工育苗时可川蛋黄、豆浆、酵母、蟹肉、蟹膏等代用饲料和单细胞藻类、轮虫等。成虾在自然海区以捕食底栖生物为主,包括摄食小型底栖甲壳类、多毛类、小贝类及底栖藻类等,兼食底层浮游生物及游泳生物,食杂性,对食物要求可塑性大。人工养殖时常投喂米糠、豆饼、麸皮、花生饼、小贝类、小杂鱼虾及配合饲料等。
新对虾一生要经过变态发育,其变态发育过程大致如下:受精卵 (经过12~16小时)→无节幼体(经过2~3小时)→蚤状幼体(经过3~4天)→糠虾幼体(经过4~5天)→仔虾(经过8~10天)→虾苗(经过3~6个月)→成虾。新对虾在整个变态发育过程中要经历多次蜕皮和蜕壳。从无节幼体发育到仔虾要经过12次蜕皮,仔虾以后还要经过几十次蜕壳才能生长为成虾。每蜕皮或蜕壳一次,其身体便长大一些,蜕皮或蜕壳的间隔时间越短,发育生长就越快。新对虾蜕皮或蜕壳的快慢与水温、比重、水质、饲料等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若上述条件不适,往往蜕皮或蜕壳受阻,发育和生长就会受到抑制甚至停滞,严重者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