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粽子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名
    粽子
  • 英文名
    ricedumpling
  • 主要食材
    粽叶,糯米,红枣,五花肉,绿豆,蛋黄,冬菇,腊肉,香肠,红豆
  • 分类
    中国传统文化,端午节食品
  • 口味
    甜、咸、碱等
  • 端午节日
    阴历五月初五
  • 别名
    粽籺
  • 拼音
    zòngzi
  • 文献记载
    《风土记》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种,又称“角黍”、“筒粽”,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   食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传说粽子是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传承下来的。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

历史发展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粽属于是“籺”的一种。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粽籺,俗称“粽子”,古称“角黍”,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粽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的节庆食物。
有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而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一直到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冬菇、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形态样式

因地区不同,由材料以至粽叶,都有着很大的差别,连“裹”的形状,也有很大的不同,如早期人们盛行以牛角祭天,因此汉晋时的粽子,多做成角形,作为祭祖用品之一。此外,一般还有正三角形、正四角形、尖三角形、方形、长形等各种形状。
由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是广东粽子,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
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湖州粽呈特有的长条形,形似枕头,故有“枕头粽”之称:又因其身形瘦长,中间凹,两头翘,颇具线条美,小巧优雅,故有人戏称其为“美人粽”。湖州粽基本都是纯手工制作,很是考究;用料亦多种多样,如酱油、鲜肉、豆沙、蛋黄等。现今湖州有名的粽子有震远同、诸老大等。
北方的粽子,多是糯米所做,蘸白糖或红糖食用。
国内的粽子,以江南嘉兴出产的最为有名。嘉兴粽子早在清代,就享有盛誉。史书记载嘉兴粽子的种类和做法:
“竹叶粽”:“取竹叶裹白糯米粽煮之,尖有如生切菱角。”
“艾香粽”:“糯米淘净,夹枣、栗、绿豆,以艾叶浸米裹,入锅煮。”
“甜茶粽”:“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
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
“腊肉香肠粽”:“腊肉香肠包的小粽,入口就有过年团圆的气息。”
“薄荷香粽”:“薄荷水浸米先蒸软,拌洋糖,用箬裹作小粽,再煮。”
“豆沙粽”:“豆沙、糖、脂油丁包小粽煮。”
“莲子粽”:“去皮心,拌洋糖,包小粽。”
“松仁粽”:“去皮包小粽”
“火腿粽”:“入火腿块包粽,火腿要金华者,精肥适均。又,肉丁包粽亦可。”
“蛋黄粽”:“中间一个蛋黄,蛋黄必须采用上好鸡蛋,入口甜咸而不反感。”
“九子粽”:唐玄宗李隆基曾赋《端午三殿宴群臣》诗一首,里面一句就是称赞九子粽的: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
二十多年前游广东的韶关,见到所产的巨大粽,可谓眼饱。那呈方形的大粽子,只要吃一只,包你捧肚叫饱,不过论滋味,仍属平常。
老一辈说,包粽的粽箬很有讲究,那是一种专门栽种的青芦叶或特见宽长的竹箬,以之裹粽而煮,便可令之清香和不易变馊。

文化习俗

粽子国内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也有南国风味的柊叶蛋黄肉粽(海南)、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各异。
华东地区
上海:以杏花楼、新雅粤菜馆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即广东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呈金字塔型。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南京:南京传统粽子的形状非常丰富的,主要以小脚粽为主,其次是枕头粽、三角粽、四角粽、斧头粽、圆筒粽、秤砣粽,包粽子的粽叶最常用的是芦苇叶。作为一个南北交融的地方,南京在饮食上兼容并蓄,粽子馅料较多。南京最传统的粽子是白糯米粽,蒸熟以后蘸糖吃。
苏州:苏州粽子多为呈长而细的四角形,有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品种,具有配料讲究、制作精细等特色。
无锡:无锡的粽子相较同为吴地文明的苏州,无论是包的方式还是用料等,都不是那么讲究,更没有那么精致。从包粽子的方法上看,无锡人包粽子更喜欢包小脚粽、三角粽等。用料方面,无锡普通百姓家庭吃的粽子多是赤豆馅、白米馅以及肉粽,这些馅料相对取材简单,保存时间也长。
杭州:杭州粽区别于嘉兴粽与湖州粽,在外形、扎法上自成风格。其代表就是百年汇昌店的“塘栖粽”,主要特点是五花肉、绍兴酒、杜糯米、青竹叶、土灶头、铁锅子、老汤煮。杭州粽蒸煮上也有独特手法,要求时间特别长,强调“千滚不如一闷”。陈国明《食汇昌粽子》诗:“斯文满口老冬烘,一世青衫不道穷。解得人间真味道,米家书画汇昌粽。”
宁波: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湖州:浙江湖州,地处太湖之滨,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湖州粽子成枕头型,故得名枕头粽。也有人因为它颇具线条美,又小巧优雅,故称其为美人粽。
嘉兴:嘉兴粽子为四角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取真武山优质甜茶叶经煎熬取汁用来制作粽子,其粽子色泽金黄油亮,入口润滑细嫩,柔软粘稠,齿颊留香,回味甘甜,去腻消食,营养丰富又适合糖尿病人食用。浙江多数地方尤其是浙西山区居民祖祖辈辈、从古至今都有用甜茶煮粽子、煮茶饭、煮茶粥的传统习惯。《红楼梦》第六十二回等剧情中就曾多次讲到贾宝玉爱吃甜茶饭的情节。
福州:福州的粽子可分为咸粽、原味碱粽、花生碱粽等,是端午节祭拜先人的供桌上必备主食。在绑扎方面讲究协调统一、大小一致,仅用一根绳成串绑扎,一般十个一串,头尾五个相互对称。
闽南: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黏、软、滑的特色,冰透后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干等,以泉州钟楼肉粽店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后,豆香扑鼻。当然,也有蘸白糖吃的,那是白水粽。
台湾:带有浓厚的闽南风味,品种甚多,有白米粽、绿豆粽、叉烧粽、八宝粽、烧肉粽。
华南地区
广东: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形状有金字塔型、条形与三角锥形等。品种主要有咸肉粽、枧水粽、豆沙粽等,其中咸肉粽最受欢迎。咸肉粽主要用糯米、五花肉和绿豆,有的还会加入咸蛋黄、冬菇、虾米、瑶柱、栗子、花生等调配为馅,口味咸鲜香,风味更佳。从地域上分,广东粽子又包括肇庆裹蒸粽、台山粽、东莞道滘粽、中山芦兜粽、潮汕双烹粽球、客家灰水粽、湛江蛤蒌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裹蒸粽是肇庆特产,人称“茶点王”,但与人们熟悉的“端午粽”却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裹包,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而肇庆裹蒸粽则用本地特有的冬叶包裹、水草包扎,呈枕头状或埃及金字塔形。湛江人包粽子时用蛤蒌叶包五花肥猪肉作馅,叫蛤蒌粽,一是可以消除猪肉的肥腻,二是中和糯米的湿热, 祛热毒。另外也用其叶子煮蛤蒌饭,有特殊香气。
广西:桂中地区喜包形态酷似枕头的大枕头粽。桂中地区的大枕头粽一个用上半斤至一斤米;而桂林地区喜包一斤米可做六七个粽子的小枕头粽。桂林以北则喜包形态恰似狗头的狗头粽。在粽子包制过程中的配料方面又各有特色。如桂林人包粽子喜加点碱粉,以煮熟的粽子产生碱香味;而全州人包粽子喜欢用稻草灰水浸泡糯米,用这种方法包制出来的粽子既有适中的碱香味,亦有诱人食欲的色彩。
海南:与大陆北方的粽子不同,它由柊叶包成方锥形,重约半公斤左右,糯米中可放入咸蛋黄、猪肉、猪蹄、咸鱼、叉烧肉、鸡翅等作馅料。风味独具,热粽剥开,先有柊叶和糯米的清香,后有肉、蛋的浓香。香浓淡兼有,味荤素俱备,令食者胃口大开。海南粽子又以定安黑猪肉粽、儋州洛基粽子、澄迈瑞溪粽子最为驰名。此外,海南粽子还有将草木灰泡水后取上层清液浸泡糯米后,制作的碱水粽。海南黎族也有三色粽和用椰子叶包制的粽子。
华西地区
四川:四川人嗜辣,所以粽子也有甜辣之分,四川的辣粽,因制作讲究,工艺复杂,其口味独特。
陕西:蜂蜜凉粽子,是西安、关中和陕南一带特有的流行夏令食品。它形似菱角,白莹如玉,清凉解暑。吃时用丝线或竹刀割成小片,放在碟子里,淋上蜂蜜或玫瑰、桂花糖浆。吃起来筋软凉甜,芳香可口,沁人肺腑,别有风味。蜂蜜凉粽子,历史悠久,史籍中多有记述。在长安长大的唐代段成式所著的《酉阳杂俎》中记载:“庚家粽子,白莹如玉”。早在唐中宗年间,它就是当时盛行一时的“烧尾宴”上的一道佳肴。那时叫“赐绯含香粽子”(蜜淋)。后来,长安城里也逐渐出现了专门经营这种粽子的店铺,而且制做这种粽子的技艺已相当高超了。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作诗赞曰:“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立团”。又据《岁时杂记》称:“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秤锤粽(又名九子粽)”。由此可见,远在盛唐时期,长安蜂蜜凉粽子已是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著名食品了。
华中地区
豫西:槲坠是河南省鲁山县西部、西南部山区的特色风味小吃之一。槲坠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是一种特殊的粽子.和端午节的历史一样优久。槲(音hu)包是用来之槲树的树叶,包小米或黍子、小豆、红豆、西豌豆(豆角籽),家境好一点的还要加上板栗和大枣;通过八道工序,在洗、搓、包、煮、蒸、捂加工下,两天后端午节早晨才能吃到这清香的、甜丝丝的、粘粘的、美味的槲包。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槲叶,槲叶----最佳食品绿色包装《本草纲目》记载:槲叶,气味甘、苦、平,无毒,具有止血、止渴利小便的功效。一般采用内服:煎汤、捣汁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槲叶经过洗、搓、煮、蒸、捂后,在叶子的颜色上,变成了褐红色,气味上,变成了清香的味道。
湖南:湖南汨历来以品种多、制作精巧而着称于世。汨罗的烧肉粽,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作料,油润不腻。
华北地区
北京: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粽子国外

端午节食粽子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也是中国一种特有的节令食品。然而,在国外也有不同的吃粽子习俗。
朝鲜的粽子朝鲜人在端午节这天有吃“车轮饼”的风俗,人们把鲜嫩芽
艾叶煮后捣碎,掺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朝鲜人称它为“车轮饼”。
日本的粽子日本人过端午节时也吃粽子,不过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公历的5月5日,日本的粽子不是用糯米,而是用磨碎的米粉做成的,粽子的形状与中国的粽子不同,其状呈种子形。
越南的粽子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还有一种甜粽,是用糯米粉捏成粉团,将椰丝、红豆或绿豆馅塞入粉团做成的菱形粽,蒸熟之後沾上蜜汁或砂糖吃。越南在端午节吃方形咸粽。这种粽子是用虾、瘦肉、鸭蛋黄、红豆做馅,颇具闽粤风味。
缅甸的粽子缅甸人爱吃粽子,但没有节日文化色彩和纪念活动,只是作为一种食品而已。缅甸人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香蕉和椰蓉作馅,香气扑鼻,软酥酥的,甜滋滋的,令人陶醉。
新加坡的粽子新加坡人都很爱花,每当有客人来访时,主人都会送上几束花,而且还会端来花汁浸染的粽子请客人来品尝。这种花汁粽子是用绿叶包成多角形状,只有鸡蛋那么大小,展开绿叶後,里面的粽子是由花汁染成淡绿色的米粉精制而成的,色泽诱人,吃起来味道清香可口。
马来西亚的粽子马来西亚,人们所做的粽子与广东一带的粽子有点相似,除了较常见的鲜肉粽子和火腿粽子等品种外,还有豆沙和椰蓉等几种粽子,香甜可口,美味醇香。
泰国的粽子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因为是用绿色粽叶包裹,所以蒸熟后呈淡绿色,味道十分清香。
墨西哥的粽子墨西哥的粽子又叫“达玛尔”,其原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馅料是肉片和辣椒,用玉米叶或香蕉叶包成,别有一番风味。
印度尼西亚的粽子印度尼西亚人对粽子馅特别讲究,有猪肉馅、牛肉馅、鸡肉馅,有腊肉馅、火腿馅,还有广味香肠馅、虾肉馅、鱼肉馅。印尼粽子是用粳米做的,较之糯米容易消化,加上竹叶诱人的香气,很能引起人们的食欲。
哥斯达黎加的粽子哥斯达黎加的粽子用一种经过特别加工、带有黏性的玉米粉为主料,配以鸡肉、牛肉、胡萝卜、土豆、橄榄、辣椒等。有的还浇上牛肉汁,然后用新鲜的香蕉叶包成扁方形。
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的粽子有点特殊,习惯裹成长条形,味道倒和中国江浙一带的粽子差不多,而且他们在过圣诞节时,把粽子当成不可缺少的食品。
拉丁美洲的粽子拉丁美洲也流行一种类似粽子的食品,这大概要起源于印第安人的传统食品,他们用香蕉叶包粽子,主料是玉米粉和菜豆,吃起来味道很香。关于它还有一个传说:400多年前,西班牙殖民者统治了拉美大部分地区,印第安人被迫外出服劳役,妇女们为此把煮熟的玉米粉和菜豆用香蕉叶包起来,作为干粮让亲人带上路。久而久之,就成了他们的传统。
秘鲁的粽子秘鲁人是在圣诞节时吃粽子,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欢庆圣诞节,边吃粽子,甚至已出嫁的女儿也赶回娘家,再尝娘家粽子的风味。
委内瑞拉的粽子每逢圣诞来临,国内家家户户包裹粽子,这已成了应节一景,届时,连平日卖点心的店铺也堆满了粽子。这种粽子以玉米面为主料,以火腿、腊肉或香肠为馅料,还加进橄榄、葡萄干,用新鲜蕉叶包成长方形,每个重约半公斤,焙干蕉叶,粽子即熟。
柬埔寨的粽子柬埔寨的粽子称为“布袋粽”,它不用植物叶包裹,而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热。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史籍记载

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
西汉把粽子做为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枭羹”。《史记》“孝武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西晋周处称呼粽子为“角黍”,《风土记》中有“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从南北朝以后,民间开始有粽子,源自百姓祭奠屈原的说法。话说当年屈原投身汨罗江之后,百姓莫不感叹哀伤,空有抱负的屈子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实乃国家损失。所以百姓为免让鱼虾侵蚀屈子,就纷纷将米粮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只顾吃这些米粮而不损伤屈子肉身。 而后,据古书记载,是屈原托梦百姓说,米粮投入江中实则被江中的蛟龙所食,如果用艾叶包裹,再绑以五色绳,则可以免遭蛟龙吞食;这才有了后来的粽子。另有民间传说:包粽子其实是暗示屈原是被绑着扔到水里害死的,并不是自杀的。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

获得荣誉

地球上最早
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
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
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
历史最悠久
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
体积最大
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
体积最小
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
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
最早速冻品种
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

注意事项

粽子食用禁忌

1.吃粽子时最好能同时喝茶水,帮助吞咽和消化,有节制的食用,一次少吃一点,可选择迷你粽子
2.吃粽时应该搭配凉拌青菜、水果沙拉,缓解肠胃不适
3.粽子要充分加热,煮热变软后才能吃;
4.如有胃病的人吃粽子可选白米粽,别蘸糖,不要吃得太甜
5.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的病人,不要吃肉粽、蛋黄粽等脂肪、蛋白含量过高的粽子。
6. 食用前需充分加热至软。
注意事项:
一个普通的咸肉粽子,含米量约一碗左右,热量约为400至500卡路里。因此,专家建议,吃粽子,女性一天最好不要超过3个,男性最好不要超过5个。
吃粽子的同时,搭配蔬菜、水果可帮助肠、胃蠕动,可以避免因吃粽子引起的肠、胃道消化不良。
此外,睡前两小时最好别吃粽子,不要碰含水分很多的寒性瓜果类,比如西瓜,以免造成腹泻或腹痛。
粽子应趁热吃,加了油脂、肉、蛋黄的粽子更不宜冷吃,对于消化能力差的人来说尤其要注意。有些质量差的糯米在冷后会有变硬现象,五谷杂粮粽子冷后的回生现象更明显。
粽子属于主食,三餐都可以吃,早餐甚至更合适。因为早餐通常食欲不振,饮食数量较少,清香温热的粽子吃起来方便。
素粽子的热量没有传说中那么高,但毕竟属于粮食,吃了粽子就要相应减少米饭、馒头、面条等主食,否则会带来过多的淀粉引起体重上升,还可能过于饱胀引起消化不良。一般来说吃一个大粽子减一小碗米饭即可。

粽子制作禁忌

粽子的热量依其“大小”、“内容”不同有所差别,“肉粽”每个热量约含450至600卡,台式肉粽由385至671卡,平均495卡,而湖州粽则由400至520卡 ,平均459卡,肉粽的内容物当然也直接影响它的热量,如使用五花肉和使用叉烧肉当配料,所含热量自然不同。
包粽子时,最好选用符合“三少一多”(少油、少碱、少糖、多纤维)素材,增加粽子的纤维质,或将糯米混加普通大米,增加粽子的纤维;
另制作豆沙粽时,建议以“植物油”取代猪油,可降低粽子的热量。裸粽热量较一般粽子少,每个热量约含210至250大卡;碱粽也因体积小,相对热量较小,热量在未沾糖前约为100至120卡,沾糖后则含120至150大卡;“豆沙粽”每个热量约含500至600卡,在粽子王国中,它的热量可以数一数二,因除了砂糖或蔗糖含量较高外,豆沙粽多以猪油炒过,所以热量增加很多。
注重高纤:粽子使用的糯米所需消化时间较长,胃肠排空需时较久,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若主料能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少油低热量: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甚至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
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100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但消费者常误以为营养标示上的数据就是一个粽子提供的热量与营养素,正确的方法是以每份的重量或每100克与一个粽子的实际重量去换算。因此,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个人需求的粽子,才能让这个端午节既美味又健康。
食物搭配:端午节前后可别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
适量:不宜吃太多,吃后不能立刻喝冷水,粽子是糯米做的性热,遇冷凝结不消化,腹胀.
与食物的搭配
1. 茶
超甜的粽子,如枣泥、豆沙等,配薄荷茶、绿茶。能增进葡萄糖的代谢,清热去腻。
特别油的粽子,如鲜肉、火腿、香肠等,配普洱茶、菊花茶、山楂茶。帮助消化。
2. 木瓜,菠萝清甜消食,缓解吃完粽子后嘴里油腻的感觉,这种吃法既美容又助消化。
不宜食人群
粽子清香淡雅,软糯滑腻,口味多样,颇受人们喜爱。然而,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油性及黏性较大,过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并由此产生胃酸分泌增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所以不可贪食。 粽子蒸或煮熟后,能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进食后会增加消化酶负荷,兼之其性温滞气,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故以下人群最好不食或少食:
1.心血管病患者:肉粽子和猪油豆沙粽子所含脂肪多,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2.老人和儿童:粽子多用糯米制成,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如果一定要吃尽量选择小粽子,尤其是含有粗粮、薯类的粽子、不加油不加肉的粽子,吃时要细嚼慢咽,便于消化。
3.胃病、肠道病患者: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粽子,很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过于油腻的粽子,也会引起消化不良、胀气,使疾病加重。
4.糖尿病患者:粽子中常有含糖量很高的红枣、豆沙等,如果不加节制,就会损害胰岛功能,引起患者血糖和尿糖迅速上升,加重病情。

粽子挑选方法

要做到五小心:
一要看看粽子标签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别买变质粽子;
二要小心粽子的口味变化,如果尝到粽子馅有点酸、有点发苦、口味不正,不要再食用;
三要小心粽子的质量,一定要买商场、餐饮企业、超市的正规粽子;
四要小心粽子的外包装,买安全、卫生的粽子;
五要小心吃粽子是不是对路,有胃病的不要吃太甜的粽子,有胆结石、胆囊炎和胰腺炎不要吃肉粽、蛋黄粽和太油腻的粽子。

粽子携带禁忌

23个国家禁止粽子入境
端午节临近,一些市民在携带、邮寄粽子进出境时遇到了因检疫风险而遭拒的尴尬:有的国家禁止大陆粽子入境,有的则禁止特定品种入境。我国对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粽子入境也有规定。德国、法国、西班牙包括中国台湾等23个国家和地区禁止大陆粽子入境。
上述国家和地区为何要禁止粽子入境?这是因为一些粽子含有肉类成分,存在携带禽流感、口蹄疫及其他疫病的风险。而且,粽子经长时间旅程易变质,所以不少国家对粽子入境采取限制。
一些国家禁止粽子入境也分类别:荤馅粽子,许多国家禁止入境;有的国家禁止生粽子入境,放行熟粽子;有的生熟一律禁止入境。
如果想从国外携带邮寄荤馅粽子入境,也存在被扣的风险。
河南省粽子专项抽检合格率100%
2014年5月27日,端午节即将到来,连日来,河南省质监局对河南省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生产企业的粽子产品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检。5月27日,省质监局发布公告称,此次抽检实物质量合格率100%,较上年同期提高了3.6个百分点。
本次共抽检了全省32家粽子生产企业的70批次产品,重点对粽子产品的酸价、过氧化值、糖精钠、菌落总数等涉及人体健康的质量安全指标及标签进行了检验。抽检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粽子传统品种多,质量整体水平较好。
本次抽检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共有3家生产企业3批次粽子产品标签标注不规范。其中,1批次样品未标注制造者的厂名,1批次样品未标注营养标签,1批次样品未标注产地和营养标签。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企业对有关标准的理解不够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