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用途
    自食,拜年赠送的礼品
  • 外文名
    YearsBaBa
  • 类型
    吊浆粑粑,糍粑
  • 中文名
    年粑粑
年粑粑是湘鄂黔边界地区的传统食品。是用糯米、高粱、荞麦、小米、糯玉米等多种带黏性的杂粮经加工、浸泡、蒸熟后,用木锤捣散米粒,再用手工做成圆饼而成。当地人叫粑粑,因为一般都作为过年的年货,所以又叫年粑粑。

年粑粑的做法

做糍粑俗称打糍粑,是土家族农家春节前的一件盛事。因打糍粑是一件力气活,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互相到各家帮忙,惹得年轻姑娘到场观看。各家将糯米饭弄细成团的方式不尽相同,有的用碓舂,有的用木杵杵,有的用木槌槌,有的则用细竹扎成把子戳。因糯米饭太粘,虽然冬腊月的天气,严寒,小伙子们也要脱掉上衣赤膊上阵,仍然累得汗流浃背,力气不济者往往被饭团粘扯打倒栽冲,引得姑娘们不停地嬉笑。对那些力气足,动作干净利落的小伙子,姑娘们会大声喝彩,有的还会唱山歌给予奖励。这时满屋欢声笑语,人们早已把劳累与严寒抛到了九霄云外。小伙子们将糯米饭打细成团,上了年纪的人开始做粑粑,将粘饭团扯成小坨,放进木模中挤压,再磕出即成了又圆又大的糍粑。因木模内雕刻的花纹不同,做出的糍粑花形不同,外圈有圆线纹、回形纹、点状纹、万字纹、缠枝花纹多种,中间则有寿桃、牡丹、石榴、仙猴、双喜字、喜鹊闹梅、鲤鱼跳龙门等图案,加上糯米原料质地的晶莹玉润,与其说是烘托节日气氛的年粑粑,倒不如说是一件件精致美丽的艺术品。
粑粑的大小一般有三种,经常用于食用的普通粑粑其直径两三寸左右,厚1厘米。大一点的直径约为一尺,最大的约需要糯米三、五斤,甚至十余斤的,此种粑粑一般用于婚庆之类的喜庆日子。在粑粑快做完时,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粑粑的的妇女做几个大粑粑,这种粑粑被称为“破拢粑粑”,它既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的大方,并且,这种粑粑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传说田姓土家族人祖先原有九兄弟和一个妹妹,妹妹嫁了后又多了一个女婿,由于他们强大的力量,皇帝担心他们独霸一方影响朝廷的统治地位,便派来官兵试图将其斩尽杀绝,官兵来时正逢腊月二十八他们打粑粑的时候,看到来势汹汹的官兵,弟兄们急忙将槽中打的粑粑分成几坨用簸箕端上山。官兵走后,几弟兄端着已经变硬而难以分开的粑粑回到家里,吃时只有用刀子切成小块烧起来吃和煎起来吃。后来,这九弟兄各居一方,生养后代,他们都没忘记当年的苦难,为了纪念当年之事,此后过年时他们都制作几个这样大的粑粑用来分食,这种习惯也被他们的子孙后代承袭了下来,并渐渐变成了一种习俗。后来,这种粑粑一般都要留到正月十五,有的甚至留到过清明节时才吃。
粑粑制成之后,五个一叠放在案板上冷却,干冷后在家中一干净的器具里放上七、八天,然后再用山泉水浸泡,隔个十天半月换一次水。

年粑粑的用途

年粑粑除了自食,主要用于拜年赠送的礼品和对拜年者回赠的礼物,特别是农村人给城市的亲朋好友拜年,年粑粑很受欢迎。
年粑粑有易存放、不易变质、易食用等特点,在土家人的生活中,粑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春天是农忙时节,粑粑便被派上了很好的用处,火烤或者油炸既简便实在又好吃,甚至可以带进山中,随便弄来一些干柴,燃起一堆火便可烧起粑粑来。家中来客,围着火塘拉了一段家常后,也能很快地用火塘三脚上鼎罐里烧的开水和着甜酒与粑粑一起煮来招待客人。拜年时,粑粑也有了用处,在土家族地区有“拜年、拜年、粑粑上前”的民谚,言下之意是说粑粑是土家人走亲串门的必备之物。尤其是土家人为儿子定亲拜年时,一对大如明月象征团圆的粑粑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