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豆粕营养价值的因素

1 加工工艺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大豆粕的简化工艺流程为:大豆清洗→扎坯→蒸烘等热处理→预压榨→破碎→浸出→湿粕蒸烘→冷却→大豆粕。其中, 蒸烘温度、时间、压力是影响大豆粕品质的主要原因。
大豆粕中有多种抗营养因子, 其中通过大豆粕在热处理过程中可被破坏的因子有胰蛋白酶抑制素、尿素酶、血球凝集素、致过敏因子、致甲状腺肿因子、抗维生素因子等。胰蛋白酶抑制素对畜禽影响最大, 在消化道中能使胰蛋白酶和凝乳酶失活, 从而降低蛋白质的消化率, 并引起胰腺分泌亢进, 造成胰脏代偿性肥大。但这些因子在热处理中受到破坏, 进而使大豆粕营养价值得到提高。
在大豆粕生产工艺中, 如果加热不足可使抗营养因子未被充分破坏而降低氨基酸消化率;如果加热过度又因部分氨基酸被破坏, 或还原糖与氨基酸主要是赖氨酸之间发生美拉德反应, 导致这些氨基酸利用率降低。因此, 适度加热是大豆粕加工过程的关键技术, 不足或过度都会降低大豆粕的营养价值。
2 霉变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霉菌毒素是由生长在饲料谷物上的霉菌所产生的次生性代谢物, 据估计, 全世界有25%以上的谷物受到霉毒素的污染。霉变不仅破坏豆粕中的营养物质, 而且易引起动物霉菌毒素中毒, 主要是由于大豆粕在贮藏运输到配制过程中霉菌产生大量毒素 (主要是黄曲霉毒素) 所致, 周围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较高或大豆粕中水分含量大以及贮藏时间延长等都会增加霉菌的产生。霉毒能使大豆粕中脂肪迅速氧化, 蛋白质品质下降, 赖氨酸水平严重下降, 致使代谢能损失可达25%之多。近年来, 我国从国外进口的大豆粕中, 有的因长途运输到港后发霉或严重发热, 致使大豆粕尿素酶活性消失, 蛋白溶解度严重下降。
3 掺假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个别不法人员也瞄准了大豆粕的有利可图, 造成大豆粕的各种掺假现象出现, 从而使大豆粕的纯度降低, 营养价值明显下降。
4 产地、品种、收割及储运对大豆粕品质的影响
除上述几种原因外, 大豆粕还受大豆的产地、品种、收割时期等因素的限制, 以及运输、储存等过程中的环境因素的影响, 使其营养价值表现出不同的差异, 这也是影响大豆粕品质不可忽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