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鳀属
  • 动物界
  • 鲱形目
  • 鳀科
  • 辐鳍鱼纲
  • 脊索动物门
  • 体重
    80~150g
  • 体长
    2~3.5cm
  • 别称
    鳀、小银鱼
  • 二名法
    Engraulisjaponicus
  • 中文学名
    丁香鱼
  • 分布区域
    印度洋非洲东南岸,东至菲律宾,北达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等
  • 拉丁学名
    Engraulisjaponicus
丁香鱼(拉丁学名:Engraulis japonicus),鳀科鳀属动物,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南岸,东至菲律宾,北达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等。其背鳍特别大,口腔底膜呈褶膜状,有脂鳍,尾分叉,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在胸部侧面鳃盖后方,有一条椭圆形淡黄色斑纹;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外形特征

香鱼属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香鱼科。其形体最显著的特征是背鳍特别大,口腔底膜呈褶膜状。有脂鳍,尾分叉,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在胸部侧面鳃盖后方,有一条椭圆形淡黄色斑纹,显得鲜艳夺目。 个体小,细长近圆筒状,一般体长6 8厘米,头甚平扁,嘴短,嘴的两侧稍向内凹。 自然产丁香鱼一般体长150~250mm,体重80~150g。人工养殖的可长达250~300mm,体重可达150~200g。
鳀(学名:)为鳀科鳀属的鱼类,又有抽条、离水烂、小银鱼、海蜒等叫法。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南岸、东至菲律宾、北达日本以及中国沿海等,属于温水性中上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日本。
体圆状而侧扁,身长2—3.5厘米;背部青绿色,腹部银白色;眼大,吻圆突;无棱鳞,无侧线。其个体虽小,闻之似丁香花味,体形似渔家女耳垂的金丁香,故雅名丁香鱼。

生活习性

香鱼喜栖于水质清新,水流湍急,水温偏低,河底多石砾,无污染的通海河流中。每年9~10月份为产卵季节,在江溪上游肥育的成香鱼集群降河洄游,到河下游咸淡水交汇处产卵﹑孵化。幼鱼孵化后随水流入海越冬。翌年春天,当水温回升至12℃左右,体长40~80mm幼香鱼陆续溯河肥育。

分布范围

分布于我国东海,主要产地在浙、闽两省的近海水域。

食疗作用

据祖国药典记载:“海蜒,味咸性温,有清热、止泻[1]之功效。”民间还用于治疗慢性肠炎、肺结核等症。
据分析,丁香鱼含大量烯酸(DHA)和廿碳五烯酸(EPA),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对人体预防和治疗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疾病具有特殊疗效。而脂溶性的VA、VE,对人体防癌,抗癌延缓衰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丁香鱼要冷冻保存才不会变色变味,食用时用温水略为漂洗,可以去除冰渣,日本人常用来煮粥食用,台湾人民也如此,对儿童与老人最为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