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木薯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木薯
  • 拉丁学名
    ManihotesculentaCrantz
  • 别称
    树葛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 大戟目
  • 亚目
    大戟亚目
  • 大戟科
  • 亚科
    巴豆亚科
  • 木薯族
  • 木薯属
  • 木薯
  • 分布区域
    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
  • 命名者及年代
    Crantz,1766
木薯(学名:Manihot esculenta Crantz),直立灌木,高1.5-3米;块根圆柱状。叶纸质,轮廓近圆形,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3-7片,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顶端渐尖;叶柄长8-22厘米,稍盾状着生,具不明显细棱;托叶三角状披针形,全缘或具1-2条刚毛状细裂。

形态特性

直立灌木,高1.5-3米;块根圆往状。叶纸质,轮廓近圆形,长10-20厘米,掌状深裂几达基部,裂片3-7片,倒披针形至狭椭圆形,长8-18厘米,宽1.5-4厘米,顶端渐尖,全缘,侧脉(5-) 7-15条;叶柄长8-22厘米,稍盾状着生,具不明显细棱;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5-7毫米,全缘或具1-2条刚毛状细裂。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长5-8厘米,苞片条状披针形;花萼带紫红色且有白粉霜;雄花:花萼长约7毫米,裂片长卵形,近等大,长3-4毫米,宽2.5毫米,内面被毛;雄蕊长6-7毫米,花药顶部被白色短毛;雌花:花萼长约10毫米,裂片长圆状披针形,长约8毫米,宽约3毫米;子房卵形,具6条纵梭,柱头外弯,摺扇状。
蒴果椭圆状,长1.5-1.8厘米,直径1-1.5厘米,表面粗糙,具6条狭而波状纵翅;种子长约1厘米,多少具三棱,种皮硬壳质,具斑纹,光滑。花期9-11月。

地理分布

原产巴西,现全世界热带地区广泛栽培。中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偶有逸为野生。

生长习性

木薯适应性强,耐旱耐瘠。在年平均温度18℃以上,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地区,山地、平原均可种植;最适于在年平均温度27℃左右,日平均温差6-7℃,年降雨量1000-2000毫米且分布均匀,pH6.0-7.5,阳光充足,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地生长。

繁殖方式

木薯种子

种子处理
木薯种植主要是采用木薯植株的茎作种,种茎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出苗后的长势及产量。选择成熟的主茎作种。要求木薯植株的茎要充分成熟,粗壮节间短,茎皮完整,芽眼健壮完整,茎内的骨髓部充实并富含水分。 选择植株健康无病虫害的茎作种。 具体种茎选段及种茎段砍的方法是:选择植株茎的中下段作种,用木条垫底,快刀砍种。即:将木薯种茎置于木条上方,一刀斜面砍断。 种茎的长度以15-20厘米为宜,应保留3-5个芽,砍好的茎段要注意防晒、防雨淋。
播种
播种节令,春植薯选择在3月初种植,秋冬薯选择在10月-12月份种植。在整好晒熟的地块挖好种植沟后,将木薯种茎水平摆放,在种茎两端施上基肥,一般每亩施木薯专用肥50公斤,如果有条件的地块,可增施农家肥,然后用碎土覆盖浅埋,盖土厚度一般掌握在10厘米左右,效果更好。种植规格株行距为:0.8米×0.7米,一般每亩种植1200-1300株为宜。

木薯扦插

扦插方式随条件不同而不同,常用的有平放、斜插和直插三种:
平放:将种茎近似水平放埋于植沟或植穴中。它可四周结薯,水平分布,易获高产。宜 种于表土浅瘦、疏松、底土粘重的地方,但由于种茎全埋于土中,通气性差,发芽困难,易引发缺株,另外抗风能力差。
斜插:将种茎长度的2/3与地面呈15-45度角埋入植沟或植穴里。它出苗快、出苗率高, 但结薯多向一个方向伸展,收获高但抗风力不高,宜在湿度大和起畦的地方用此法。
直插:将种茎的2/3垂直插入土中,只留1/3露出表土。它出苗早而齐,结薯多但不均匀,由于入土较深,抗风抗旱好,收获难,花工多,宜于土壤深厚、起畦情况下采用。 [4]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木薯种植区域应选择阳光充足,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有机物质丰富,排水性良好,肥力充足的土地进行深耕翻晒。拴地时,杂草高度不得高于10-15厘米;土层深耕15-20厘米,把耕作层的土壤耕碎挖细,确保土层深松透气,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
田间管理
木薯田间管理是贯穿木薯生长发育全过程的农事活动,是木薯获得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管理上主要抓住以下环节:
幼苗期管理(出苗后15-30天) 及时查苗补缺,如果出现缺株的地块要及时补苗,对补种后出的幼苗,要及时进行追肥,确保苗齐健壮,保证每亩的有效株数,以免影响产量。苗高20-30厘米时,进行除草间苗,去弱留强,每个植株留1个健壮的幼苗。
生长中后期管理(出苗后160-200天) 是木薯块根伸长膨大和淀粉积累充实的时期,此阶段进行摘顶打叉,把三叉茎摘除二茎,其作用是节省养分,减少水分消耗,有利于增加日照,增加土壤温度,集中养分,促进块根生长膨大。 [3] 

病虫防治

木薯一般病虫害较少,主要病害有:
木薯细菌性枯萎病 防治:可以用饱和石灰水浸种处理。对发病地块要及时拔除和烧毁病株,用300—500倍的波尔多液或其它杀菌剂防治。
木薯细菌性角斑病、褐色角斑病、炭疽病等 防治:目前还没有有效的药剂防治方法。只能选用无病种茎进行轮种或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才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
朱砂叶螨、木薯单爪螨 防治:用40%氧化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20%双甲脒水剂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
白蚁 防治:用土壤处理法,即在整地时或起垄时每亩撒施甲敌仪1.5千克左右,或特丁磷0.5千克、蔗虫六绝1千克。 [3] 

物种毒性

该物种为中国植物图谱数据库收录的有毒植物,其毒性为全株有毒,以新鲜块根毒性较大,食用木薯中毒的报道很多。中毒症状轻者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严重者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瞳孔散大,以至昏迷,最后抽搐、休克,因呼吸衰竭而死亡。还可引起甲状腺肿、脂肪肝以及对视神经和运动神经的损害等慢性病变。
致命毒素:亚麻仁苦苷
致命机理:尽管木薯的块根富含淀粉,但其全株各部位,包括根、茎、叶都含有毒物质,而且新鲜块根毒性较大。因此,在食用木薯块根时一定要注意。木薯含有的有毒物质为亚麻仁苦苷,如果摄入生的或未煮熟的木薯或喝其汤,都有可能引起中毒。其原因为亚麻仁苦苷或亚麻仁苦苷酶经胃酸水解后产生游离的氢氰酸,从而使人体中毒。一个人如果食用150-300克生木薯即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
解毒方法:要防止木薯中毒,可在食用木薯前去皮,用清水浸薯肉,使氰苷溶解。一般泡6天左右就可去除70%的氰苷,再加热煮熟,即可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