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芦荟 介绍

形态特征

常绿、多肉质的草本植物。茎较短。
叶近簇生或稍二列(幼小植株),肥厚多汁,条状披针形,粉绿色,长15-35厘米,基部宽4-5厘米,顶端有几个小齿,边缘疏生刺状小齿。
花葶高60-90厘米,不分枝或有时稍分枝;总状花序具几十朵花;苞片近披针形,先端锐尖;花点垂,稀疏排列,淡黄色而有红斑;花被长约2.5厘米,裂片先端稍外弯;雄蕊与花被近等长或略长,花柱明显伸出花被外。

生长习性

1 、土壤: 芦荟以透水透气性能好,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 6.5 — 7.2 。
2 、光照 :喜光,耐半阴,忌阳光直射和过度荫蔽。
3 、温度 :适宜生长环境温度为 20 — 30 ℃,夜间最佳温度为 14 — 17 ℃。低于 10 ℃基本停止生长,低于 0 ℃芦荟叶肉受冻全部萎蔫死亡。
4 、水份:芦荟有较强的抗旱能力,离土的芦荟能干放数月不死。芦荟生长期需要充足的水分,但不耐涝。
5 、生态环境: 芦荟的生态环境(空气、水体、土壤等)不能受污染,注意通风。
6、芦荟不仅需要氮磷钾,还需要一些微量元素。为保证芦荟是绿色天然植物,要尽量使用发酵的有机肥,饼肥、鸡粪、堆肥。蚯蚓粪肥更适合种植芦荟。
芦荟一般都是采用幼苗分株移栽或扦插等技术进行无性繁殖的。无性繁殖速度快,可以稳定保持品种的优良特征。

地理分布

芦荟原产于非洲热带干旱地区,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在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非洲大陆和热带地区都有野生芦荟分布。在中国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也有野生状态的芦荟存在。芦荟的野生品种至少有300种以上,其中非洲大陆就有250种左右,马达加斯加约有40种,其余10种分布在阿拉伯等地。

栽培技术

芦荟喜温怕冷,当气温降低至15℃时即停止生长,降至0℃以下时开始死亡,因此北方地区须大棚种植或室内盆栽。芦荟是热带、亚热带喜光植物,生长要求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同时,芦荟又是热带沙漠肉质植物,忌积水、潮湿、不通风透气。芦荟适合在透气性强、渗水性好的沙质土壤中生长,需肥量不大,以有机肥为主,辅以微量元素肥料。
一、选地整地
土壤以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佳,将土适当施以厩肥或堆肥,耕细耙平,一般亩施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然后作宽0.8-1m,长视地形而定的畦。过湿过粘事的土壤不宜栽种。
二、分株育苗
分株繁殖于每年春季(3-4月),或秋、冬季(9-11月),将芦荟每株周围分蘖出来的小苗,连根挖取,并切断与母株连接的地下茎,即可定植。芽插繁殖是从母株的叶腋处,切取长5-10cm的新芽,放在阴凉的地方,夏季4-5小时,冬季1-2日,待切口稍干,扦插在搭有荫栅的苗床上。插后20天生根,在苗床培育2-3个月即可出圃定植。
三、定植
于春季(3-4月),或秋季(9-11月)均可定植,用10-20cm高的分株苗或穿插苗,植距为50cm×50cm或40cm×50cm,每畦种2行,每穴栽1株。定植时将根舒展,覆土压紧,如土壤干燥时需浅水定根,并用小树枝做临时遮荫。
四、田间管理
(一)淋水排水 夏季天热时必须淋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宜过于潮湿,注意排除积水,以免烂根。
(二)松土除草 生长期间要勤除草和松土,雨季除草要将除下的杂草清除出园外,堆沤作肥。旱季除草,要将除出的杂草覆盖根际。在除草的同时结合松土或培土。
(三)施肥 为了促进植株的生长,要及时施肥,以腐熟有机肥为主结合化肥。每年施化肥3-4次,每次每亩施腐熟有机肥4000-5000kg,混合尿素6kg,过磷酸钙50kg。

病虫害防治

芦荟病害防治

芦荟常见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褐斑病、叶枯病、白绢病及细菌性病害。
芦荟锈病
症状:肉质叶上产生黄褐色病斑。夏孢子堆生在表皮下,裸露后呈红褐色,粉状。冬孢子堆生在表皮下,破裂后呈黑褐色。
病原物:Uromycesaloes(Cooke)Magnus,又称芦荟单胞锈菌。
侵染途径:病菌主要以冬孢子随病株残体留在土壤表面越冬。
发生条件:锈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日平均气温27℃-32℃,天气多雨,湿度大,锈病会严重发生。
防治方法:清除田间病残体,集中烧毁。
芦荟褐斑病
症状:芦荟褐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墨绿色的水渍状病斑,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凹陷,呈灰褐色或红褐色,边缘有水渍状坏死晕圈。发病后期,病斑上会产生成堆的黑色颗粒,此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病害发生严重时病斑密布,导致叶片腐烂。
防治方法:
1、选栽抗病品种。
2、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均衡氮、磷、钾肥。做好通风透气,降低田间湿度。
3、清除菌源。及时清除田间发病较严重地病株、病叶,将其深埋,并对发病区土壤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消毒。
4、药剂防治。苗期喷洒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5-20天喷1次,1年内喷3-4次。
芦荟叶枯病
症状:多从叶尖或叶缘产生褐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半圆形干枯,病斑皱缩,中央灰褐色,边缘具水渍状暗褐色的环带,后期病斑上生小黑点排列呈同心轮纹状。
发生规律:南方地区全年发病,经常可见到,比炭疽病轻,该菌以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菌丝体在土中可存活2~3年,靠雨水或昆虫传播。
防治方法:
1、严格检疫,防止该病向无病区扩散。
2、选用库拉索、中国芦荟、木立芦荟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3、采用组织块繁技术,提供无病优质种苗。
4、芦荟忌湿怕冷,注意科学用水,合理施肥,注意磷钾配合使用,增强抗病力。
5、发病初期喷洒27%铜高尚悬浮剂600倍液或1100倍式波尔多液、75%达科宁(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家庭盆栽芦荟,对病害宜采取预防为主,在病害发生前选择抗病品种和优质无病害种苗,其观赏价值已下降。病害预防:在病害未发生前,或已发病的植株去除带病部位后,将0.5-0.8的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即每100公斤水加硫酸铜和石灰各0.5-0.8公斤)施于芦荟叶面,可有效预防、抑制病菌侵入和蔓延。病害治疗。病害发生后,用内吸传导的治疗剂如托布津、瑞毒霉等,以及抗生素如硫酸链霉素、农用链霉素、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直接施用,能杀死芦荟体内的病原菌,控制病害蔓延。

芦荟虫害防治

防治病虫害上要采用科学的防治措施,大力推广无公害防治技术,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又能使产品农药残留量不超标。在防治上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适时早防。
农业防治
芦荟开始采收前分别于“立春”及“立秋”前晴天清除旧母茎,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园,消灭潜伏于枯枝落叶和土壤中的病虫源。清园要将旧母茎和新长出来畸形、病虫伤的嫩茎割除,搬离田间集中烧毁;同时喷洒除草剂清除田间杂草,并扒开芦荟蔸头的沙土,把残留茎清除干净,经阳光暴晒1-2天,每667m2用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各0.5Kg,辛硫磷1Kg混合加水500-600Kg淋浇蔸头,然后覆盖5-6cm客沙,消灭病虫源;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注意氮、磷、钾及微量元素的合理搭配,若笋园土壤偏酸性,可施入适量的石灰粉调节土壤酸碱度;注意防旱排涝,促进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不可采收过度,避免造成植株早衰。
药剂防治
药剂防治要掌握好防治关键期,对茎枯病等病害应抓住发病初期进行防治,保护好母茎萌发至成熟前这段易感病期:对害虫要抓住幼虫孵化高峰期至幼龄期防治。清园后,幼茎刚长出时就开始喷药防治茎枯病,喷施药剂要坚持到茎叶老化。药剂要经常轮换使用,不长期使用单一药剂,以免产生抗药性而影响药效。
母茎生长期:适当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如大生M-45可湿性粉剂或65%好生灵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80%新万生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65%代森铵水剂800-1000倍液防治茎枯病和褐斑病;防治害虫要在幼虫1-2龄喷药,用5%抑太保乳油1000-15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600-8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加少量乐果、或2.5%溴氰菊酯乳油600-800倍液混合敌百虫或安打3000倍液防治夜蛾科害虫:用10%大功臣1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蚜虫和蓟马;发生螨类和红蜘蛛可用杀螨特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采收期:应推行生物防治,可用12%敌力康1000倍液或3%克菌康800-1000倍液等生物制剂防治茎枯病;用菜硕星600-800倍液、或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1000倍液、或米满1500倍液防治斜纹夜蛾等蛾科害虫;用阿维菌素类生物农药防治蚜虫和蓟马。对地老虎等地下害虫和夜蛾科成虫可用糖醋液(糖3份,醋3份,酒1份,水10份加敌百虫0.1%)于傍晚置于田间诱杀成虫。

植物学史

关于芦荟的最早记载见于古埃及医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考古发现芦荟曾被置于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书中不仅记载 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还有包含了芦荟的多种处方。这部书写于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说,在3500年前芦荟就已经被当作药用植物了。这之后,由于马可多利亚帝国,芦荟被传到了欧洲。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书中有针对不同病症使用芦荟的具体处方,并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
另外,在《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人们埋葬耶稣的时候,将香根芹与芦荟混合以后涂在其身体上。
芦荟的效用,此后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2世纪时,被记载于德国的药局方里了,这也是芦荟首次在一个国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认。
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为“芦荟”,被称为中医医祖的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也出现了芦荟。在这部书中芦荟不仅仅被认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还有“色黑、树脂状”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所使用的是从欧洲传来的、将汁熬干形成的块状物。芦荟传到日本是在镰仓时期或室町时期,江户时代(1603-1867)称为芦荟(注:现日本人称之为阿罗艾),即日本的芦荟是从中国传播过去的。江户时期贝原益轩所著《大和本草》,小野兰山著《本草纲目启蒙》里得到证实,这些书里有关芦荟的插图。 这一时,葡萄牙的传教期士也将芦荟带到了日本,据说是木剑芦荟。这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布教,有些地方用芦荟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始发现芦荟的药理作用。公元1971年,日本医学学者发现了芦荟对癌症有抑制作用以来,人们对芦荟的热情便迅速高涨起来了。这以后,芦荟还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称“不需要医生”。

芦荟文化

芦荟产业现状

2006年,全球库拉索芦荟种植面积约为23589公顷,其中美洲大陆的种植面积最为广阔,约为19119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81%;澳大拉西亚(指亚洲和大洋洲的地区),如澳大利亚、新西兰和邻近的太平洋岛屿的种植面积为4170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8%;非洲大陆由于受地理和芦荟生长技术等因素的限制,芦荟种植面积仅为300公顷,占世界种植面积的1%。

芦荟芦荟花语

芦荟的花语是自尊又自卑的爱。花占卜是你总是背负著一个很大的包袱,里面装满感情的困扰,令您精神受损,消沉而无生气。其实您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勇於承受挑战和压力,只要您有坚定的意志,一定可以冲破心理障碍,重现昔日的光采。
芦荟中的“芦”字原意是黑的意思,“荟”则是聚集的意思。其名字的由来是因为,芦荟的叶子的汁液是黄褐色的,遇到空气会氧化成黑色,因而取名芦荟。

相关物种

芦荟属约有500-600多个物种,形态多样。2010年后的一系列系统发育研究将广义芦荟属中的部分物种移出,并分成了5个新的小属(绫锦芦荟属Aristaloe、什锦芦荟属Gonialoe、树芦荟属Aloidendron、蔓芦荟属Aloiampelos、折扇芦荟属Kumara [20-21])。
在拆分前的广义芦荟属中,既有二歧芦荟、皮尔兰斯芦荟这样可高达十余米的树状种,也有翡翠殿、琉璃姬孔雀这样株径不到10厘米的小型种,还有。叶序方面,大多数广义芦荟属物种的叶片均为互生,排列成莲座形;但折扇芦荟属(Kumaraspp.)和喜钙芦荟(Aloe calcairophila)等物种的叶则为二列对生。不同种芦荟的叶面质感也不尽相同,有些芦荟叶表覆有细腻的白霜(柏加芦荟、雪岭芦荟A. falcata),有些则光滑无粉,或具有粗糙的纹理感(美丽芦荟A. bellatula)。一些物种的叶表还布有显著的白色斑纹(斑马芦荟、索马里芦荟等)或纵纹(卡拉芦荟A. karasbergensis等)。
芦荟属物种的花颜色也十分丰富,以淡红色和正红色最为常见,也有黄色(斑痕芦荟Aloe maculata、圆锥芦荟A. conifera等)和白色(白花芦荟A. albiflora、喜钙芦荟A. calcairophila等);有些物种的花序还会呈现渐变色效果,例如皮刺芦荟,花序下部已开的花呈黄色,而上部未开的花呈红色;不同种芦荟花冠管的长宽比、花序的长度和花排列的疏密度也可能有差异。另外,还有一些形态十分特殊的芦荟,例如具有鳞茎的A. richardsiae、花序被绒毛且花呈绿色的A. tomentosa等。
以下列举了一些在人工栽培中较为多见的物种:
海虎兰
海虎兰又名翠绿芦荟,是细茎芦荟(现归入蔓芦荟属)与索科德拉芦荟(Aloesuccotrina)的杂种。易分枝。
木立芦荟
木立芦荟是芦荟属中分布第三广的物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东南部的特有种,在南非、马拉维、莫桑比克、津巴布韦等国有分布。因其灌丛状的植株型态,在其原产地常被作为围栏种植在牲畜圈舍的四周。扦插繁殖比较容易。
开普芦荟
开普芦荟成株高度可达2-3米,通常不分枝。老叶枯萎后不会脱落,而是堆积在茎干上。幼株的叶刺相比成株更为显著。原产地植株生长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多石山坡上。
不夜城芦荟
不夜城芦荟又名刚健芦荟,是常见的室内装饰绿植,木立芦荟与抱茎芦荟(Aloe perfoliata)的杂种。外观上结合了木立芦荟翠绿光亮的叶色和抱茎芦荟的株型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