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 原料
    蛤蜊500g
  • 工艺
  • 辅料
    线椒、葱、姜、蒜、香菜等
  • 调料
    二锅头酒、干辣椒、盐、鸡粉
  • 中文名
    红烧蛤蜊
红烧蛤蜊是一道美食,以蛤蜊为主要原料,以鸡粉、盐、二锅头酒等为调料。该道菜通过将食材倒入锅中焖煮烹饪制作而成。

红烧蛤蜊菜谱

红烧蛤蜊原料

蛤蜊500g。

红烧蛤蜊辅料

线椒35g、葱8g、姜8g、蒜8g、香菜15g。

红烧蛤蜊调料

辣椒酱10g(视个人喜欢辣椒程度而定)、二锅头酒15g、干辣椒5g(视个人喜欢辣椒程度而定)、盐5g、鸡粉5g、白胡椒粉4g、香油4g。

红烧蛤蜊做法

1、将蛤蜊用清水浸泡3小时,待其吐去泥沙;
2、将锅烧热,放油煸香干辣椒,将滤净水的蛤蜊倒入锅中;
3、烹少许二锅头酒;
4、投入线椒、葱、姜、蒜及调料,盖上锅盖用其蛤蜊因加热出的原汁焖30秒;
5、待所有蛤蜊张开壳,临出锅浇少许香油,再将香菜放入锅中即可。

红烧蛤蜊小贴士

1、放酒的目的可以去除海鲜的腥气。
2、待蛤蜊出锅后,凡是没有张开壳的,都属于“过世”较早的,应避免食用。
3、蛤蜊等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
蛤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江苏民间还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灵”之说。蛤蜊的营养特点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铁、高钙、少脂肪。许多贝类也具上述特点。

蛤蜊的介绍

红烧蛤蜊简介

蛤蜊,软体动物,壳卵圆形,淡褐色,边缘紫色,生活在浅海底,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诸多品种。其肉质鲜美无比,被称为“天下第一鲜”、“百味之冠”,而且它的营养也比较全面,它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铁、钙、磷、碘、维生素、氨基酸和牛磺酸等多种成分,低热能、高蛋白、少脂肪,能防治中老年人慢性病,实属物美价廉的海产品。目前发现最高龄蛤蜊为507岁(不幸的是在研究的时候,科研人员把它弄死了)。此外蛤蜊也被称为地球五大不死神兽之一。

红烧蛤蜊营养价值

蛤肉的营养价值丰富,在每100克蛤肉中含蛋白质10克、脂肪1.2克、碳水化合物2.5克,以及碘、钙、磷、铁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而蛤壳中则含碳酸钙、磷酸钙、硅酸镁、碘、溴盐等。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文蛤中有一种叫蛤素的物质,有抑制肿瘤生长的抗癌效应。

红烧蛤蜊药用价值

蛤蜊肉味咸寒,具有滋阴润燥、利尿消肿、软坚散结作用。《本草经疏》中记载,说:“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咸能入血软坚,故主妇人血块及老癖为寒热也。”除这种传统用法外,还对蛤蜊组织进行化学提取,提取物称为蛤素。动物实验证明,蛤蜊对小鼠的肉瘤和腹水瘤都有抑制作用和缓解作用。

红烧蛤蜊功效

蛤蜊肉以及贝类软体动物中,含一种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的代尔太7—胆固醇和24—亚甲基胆固醇,它们兼有抑制胆固醇在肝脏合成和加速排泄胆固醇的独特作用,从而使体内胆固醇下降。它们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胆固醇的药物谷固醇更强。人们在食用蛤蜊和贝类食物后,常有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这对解除一些烦恼症状无疑是有益的。中医认为,蛤蜊肉有滋阴明目、软坚、化痰之功效,有的贝类还有益精润脏的作用。

红烧蛤蜊适用人群

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胆固醇、高血脂体质的人以及患有甲状腺肿大、支气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为适合。

红烧蛤蜊适用量

每次3~10个(约50克左右)。

红烧蛤蜊特别提示

蛤蜊等贝类本身极富鲜味,烹制时千万不要再加味精,也不宜多放盐,以免鲜味反失,贝类中的泥肠不宜食用。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贝类,以免传染上肝炎等疾病。许多贝类是发物,有宿疾者应慎食。蛤蜊等贝类性多寒凉,故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