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韭黄 介绍

介绍摘要

韭黄也称“韭芽”、“黄韭芽”、“黄韭”,俗称“韭菜白”,为韭菜经软化栽培变黄的产品。韭菜隔绝光线,完全在黑暗中生长,因无阳光供给,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叶绿素,就会变成黄色,称之为“韭黄”。因不见阳光而呈黄白色,其营养价值要逊于韭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种子和叶等入药。具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

文化底蕴

《别录》:“安五藏,除胃中热。”
陶弘景:“以煮鲫鱼蚱,断卒下利。”
《食疗本草》:“利胸膈。”
《日华子本草》:“止泄精尿血,暖腰膝,除心腹痼冷、胸中痹冷、痃癖气及腹痛等,食之肥白人。中风失音研汁服,心脾胃痛甚,生研服,蛇、犬咬并恶疮,捣敷。”
《本草衍义补遗》:“研汁冷饮,可下膈中瘀血,能充肝气。”
《丹溪心法》:“经血逆行,或血腥、或吐血、或唾血,用韭汁服之。""跌扑损伤在上者,宜饮韭汁,或和粥吃。”
《滇南本草》:“滑润肠胃中积,或食金、银、铜器于腹内,吃之立下。”
《纲目》:“饮生汁,主上气喘息欲绝,解肉脯毒。煮汁饮,止消渴、盗汗,熏产妇血运,洗肠痔脱肛。”
《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年久喘吼,又可通经催乳。”
孟诜:“热病后十日不可食热韭,食之即发困。”
《本草经疏》:“胃气虚而有热者勿服。”
《本草汇言》:“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
《本草求真》:“火盛阴虚,用之为最忌。”
朱震亨:“心痛,有食热物及怒郁,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用韭汁、桔梗加入药中,开提气血。有肾气上攻以致心痛者,宜用韭汁和五苓散为丸,空心茴香汤下。盖韭性急,能敝胃口血滞也。又反胃宜用韭汁二杯,入姜汁、牛乳各一杯,细细温服,盖韭汁消血,姜汁下气消痰和胃,牛乳能解热润燥补虚也。”
《纲目》:“韭叶热,根温,功用相同,生则辛而散血,熟则甘而补中。一叟病噎膈,食入即吐,胸中刺痛,或令取韭汁,入盐梅卤汁少许,细呷,得入渐加,忽吐稠涎数升而愈。此亦仲景治胸痹用薤白,皆取辛温能散胃脘痰饮恶血之义也。”
《本草经疏》:“韭,生则辛而行血,熟则甘而补中,益肝、散滞、导瘀是其性也。以其微酸,故入肝而主血分,辛温能散结,凡血之凝滞者,皆能行之,是血中行气药也。心主血,专理血分,故曰归心,五脏之结滞去,则气血条畅而自安矣。胃中热,乃胃中有瘀滞而发热也,瘀血行,热白除矣。病人之气抑郁者多,凡人气血惟利通和,韭性行而能补,故可久食。”
《本经逢原》:“韭,昔人言治噎膈,惟死血在胃者宜之。若胃虚而噎勿用,恐致呕吐也。其心腹有痼冷者勿食,食之必加剧,《黄帝》云,冻韭不可生食,动宿饮,饮盛必吐水。韭花食之动风,风气人勿食。韭子辛温壮火,治梦泄尿血,白带白淫,男子随溲而下,女子绵绵而下。惟肾气过劳不能收摄者为宜。若阴虚火旺,及亢阳不交,独阴失合,误用是抱薪救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