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摘要

海鲜菇学名[Hypsizygus marmoreus (Peck) H.E.Bigelow],又名玉蕈、斑玉蕈,真姬菇,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具有海蟹味,在日本称之为“蟹味菇”、“海鲜菇”。隶属于白蘑科、玉蕈属,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如今栽培的有浅灰色和纯白色两个品系,白色品系又称“白玉菇”、“玉龙菇”,多为工厂化栽培。菌盖直径3~15cm。夏末至秋季生阔叶树枯木及倒腐木上,丛生。

栽培特性

海鲜菇属中偏低温型食用菌,在自然条件下多于秋末、春初发生。菌丝生长温度5~30℃,最适20~25℃,超过35℃或低于4℃时菌丝不再生长,在45℃以上无法存活。原基形成需10~16℃较低温度刺激。子实体生长温度以13~18℃最理想。
培养料的含水量以65%为宜,出菇前栽培袋应适当补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70~75%,才能满足海鲜菇的生长;菇蕾分化期间,菇房的相对湿度应调到90~95%;子实体生长阶段,菇房的相对湿度应调到85~90%,如果相对湿度长时间高于95%,子实体易产生黄色斑点且质地松软。
菌丝生长阶段无需光照,直射光线不仅会抑制生长,而且会使菌丝色泽变深;但在生殖阶段需要一定的弱光来促使原基的正常发育,光照与原基发生量有一定的相关性,黑暗会抑制菌盖的分化而产生畸形菇,黑暗中海鲜菇易白化,导致产品质地不佳。子实体生长过程中有明显的向光性。出菇阶段光照控制在200~10001x较为理想。
海鲜菇为适度好气性真菌。菌丝对空气不敏感,但在不透气的环境中,随着呼吸时间延长,二氧化碳浓度提高,菌丝生长速度也会减缓。而在子实体发育过程中对CCh相对较敏感,尤其是菇蕾分化对二氧化碳浓度非常敏感。菇蕾分化时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在0.05~0.1%,子实体长大时菇房的二氧化碳浓度要求在0.2~0.4%,实际操作中,往往通过减少换气把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在适当浓度,关窗盖膜来间歇地延缓开伞、促进长柄,提高品质和增加菇的产量。但如果菇房二氧化碳浓度长时间高于0.4%,子实体易出现畸形。
菌丝在一定范围内(pH5.0~8.0)对酸碱度要求不严格,菌丝在pH4.0~8.5都可以生长,不同菌株对pH要求有所差异,菌丝生长阶段以pH6.5~7.5为好。因此,实际操作中,培养基以pH8.0左右即可。
海鲜菇是一种低温型草生菌或木生白腐菌,有较强的分解木质素能力。在自然界,海鲜菇的主要营养基质包括山毛榉、七叶树等阔叶树木。由于栽培技术的提高,只用柳杉、松树等的木屑也可以栽培海鲜菇。单独用针叶树的木屑栽培海鲜菇时,应注意木屑堆积发酵的程度和木屑粗细的分布。还要注意辅料(营养剂)的种类和用量。这些因素配合起来刚好适合海鲜菇的栽培。针叶树的木屑堆积在屋外最少需6个月,期间进行3~4次喷水和翻堆,这样做不仅可以把木屑中所含的阻碍海鲜菇菌丝生长的成分一多元酚和树脂成分溶出、去除,而且可通过微生物分解,促使木屑软化、吸足水。因此,通过这种处理木屑的(木材)细胞壁内保持大量水分(菌丝易利用状态的水),可确保海鲜菇培养中有充足的空隙。阔叶树的木屑如果长期堆积在屋外,则会发生分解、腐朽,就不适合作为海鲜菇的培养基原料。因此,必须搭一个屋盖等,不要让木屑淋雨。一般来说,都把阔叶树木屑和针叶树木屑混合起来用,但大约15年前,从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2~3∶1变为阔叶树木屑∶针叶树木屑1∶2~3。这并不是仅仅由于阔叶树木屑的价格猛涨,也由于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辅料(营养添加剂)。木屑的粗细在确保培养基的空隙度方面是极重要的。细的木屑降低了培养基的空隙率,致使海鲜菇菌丝生长缓慢,同时也推迟了菌丝生理成熟期,也影响到菇蕾发生和子实体的成长,木屑过粗,培养基的持水力差,培养基容易干掉,为此,希望木屑粗细能适当搭配使用。缺乏木材资源的地区及大部分封山育林地区,人工栽培则多利用稻草、麦草、棉子壳、玉米芯、作物秸秆等各种农林产品下脚料作为碳源。玉米芯因其本身含有相当多的糖质(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作为培养基的原材料,而且作为营养源(营养源添加剂)也很好;以米糠、麸皮、大豆粉、玉米粉、棉籽仁粉作氮源,微量元素可促进菌丝生长。栽培生产上,棉子壳、玉米芯(粉)是比较好的培养基原料,添加辅料如麸皮、玉米粉等有利提高产量和品质。有试验证明,补充玉米粉后的培养基增产显著,但不宜过多(一般条件下不超过6%),否则容易引起菌包大量杂菌污染。培养料的碳氮比在30~34∶1较适宜海鲜菇的生长,最适碳氮比为32∶1左右。海鲜菇的栽培工艺,由培养料制作、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催蕾、子实体发育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