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菱角 介绍

介绍摘要

  • 中文学名
    菱角
  • 拉丁学名
    TrapabispinosaRoxb.
  • 别称
    芰、水菱、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门
  • 双子叶植物纲
  • 桃金娘目
  • 菱科
  • 菱属
  • 分布区域
    菱原生欧洲和亚洲。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驯化和栽培利用。
菱角是一种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菱,又称芰、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菱科菱属,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原产欧洲,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最多。

形态特征

菱角,又叫菱。二角为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为芰。生长在湖泊中。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长。有野菱、家菱之分,均在三月生蔓延长。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很是光滑,叶下有茎。五六月开小白花,在夜里开放,白天而合上,随月亮的圆缺而转移。它的果实有好几种:没有角、两角、三角、四角。角中带刺,尖细而脆,长在角尖。 一种水生植物。一年生浮水或半挺水草本。根二型:着泥根铁丝状,着生于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淡绿色或暗红褐色。茎圆柱形、细长或粗短。叶二型:浮水叶互生,聚生于茎端,在水面形成莲座状菱盘.
叶片广菱形,长3—4.5厘米,阔4~6厘米,表面深亮绿色,无毛,背面绿色或紫红色,密被淡黄褐色短毛(幼叶)或灰褐色短毛(老叶),边缘中上部具凹形的浅齿,边缘下部全缘,基部广楔形;叶柄长2—10.5厘米;中上部膨大成海绵质气囊,被短毛;沉水叶小,早落。
花小,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一1.5厘米;萼筒4裂,仅一对萼裂被毛,其中2裂片演变为角;花瓣4,白色,着生于上位花盘的边缘;雄蕊4,花丝纤细,花药丁字形着生,背着药、内向;雌蕊2心皮,2室,子房半下位,花柱钻状,柱头头状。
果具水平开展的2肩角,无或有倒刺,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端阔7—8厘米,弯牛角形,果高2.5—3.6厘米,果表幼皮紫红色,老熟时紫黑色,微被极短毛,果喙不明显,果梗粗壮有关节,长1.5—2.5厘米。种子白色,元宝形、两角钝,白色粉质。花期4一8月,果期7—9月。又称“菱角儿”。为种子植物。

生长环境

菱角一般栽种于温带气候的湿泥地中,如池塘、沼泽地。气候不宜过冷,最佳在25摄氏度到36摄氏度。水深要有60厘米。

分布范围

菱角原生于欧洲和亚洲的温暖地区。但只有中国和印度进行了驯化和栽培利用。中国南方尤其以长江下游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栽培,湖北洪湖最多。长江中上游陕西南部,安徽、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台湾等人工栽培。俄罗斯、日本、越南、老挝等也有栽培。尚志市也有发现野生菱角。

品种分类

菱角四角菱

1、馄饨菱,又称南湖菱,为浙江嘉兴名产。晚熟品种,清明播种,秋分到霜降收获。优质丰产,味甜而糯,亩产1000~1200斤。果皮绿白色,每斤40~50个,肩角上翘,腰角下弯,菱腹凹陷,菱肉厚实,皮薄,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1.5:1。
2、小白菱,产江苏吴江、苏州等地。中晚熟品种,清明播种,白露到霜降收获,亩产600~1200斤。肉质硬,含淀粉多,宜熟食,果形较小,每斤60~70个。皮绿白色,,肩角略向上斜伸,腰角细长下弯,腹稍隆起,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1.4:1。菱盘小,茎蔓坚韧,生长势强,抗风浪力较强,生长适应范围较广,宜湖荡深水栽培。
3、大青菱,产江苏吴江、吴县、宜兴等地。中熟种,播种与成熟期与小白菱同,亩产1000~1200斤。品质中等,果形大,每斤20~25个。皮绿白色,肩部高隆,肩角平伸而粗大,腰角亦粗。略向下弯。果皮厚,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2:1。
4、水红菱,产江苏苏州、浙江杭州以及嘉兴一带。早熟种,清明播种,立秋开始收嫩菱,处暑、霜降收老菱,一 般亩产800~1000斤。菱肉含水量多,含淀粉稍少,味甜,宜生食。叶柄、叶脉及果皮均呈水红色。果形较大,每斤25~35个,肩角细长平伸,腰角中长,略向下斜伸,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1.5:1。不耐深水,不抗风浪。
5、邵伯菱,产江苏里下河地区。早、中熟种,处暑到寒露收获,产量中等,亩产500~1000斤,每斤40~50个,皮绿白色,肩角较大,腰角尖锐,皮较薄,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1.5:1。
6、沙角菱,产江苏吴江、吴县等地。中熟种,清明、谷雨播种,立秋、处暑采收。亩产400~600斤。果形小,肩角细锐平伸,腰角向果侧斜伸,皮绿白而厚。菱肉坚硬,富含淀粉,宜熟食。根茎坚韧,叶小密生,抗风浪,耐深水及瘦地。

菱角两角菱种类

两角菱1、扒菱,又名乌菱、风菱、大弯角菱,产江、浙及南方各地。晚熟品种,清明、谷雨播种,寒露、立秋采收,亩产600~1000斤。果形长大,每斤约25个。皮暗绿色,两角粗长而下弯。品质好,含淀粉多。成熟时果柄不易脱落,可以减少采收次数;但皮壳厚,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2:1。寒露
2、蝙蝠菱,产南京附近。早熟品种,清明播种,处暑、寒露采收。生长势较弱,叶表面淡绿,背面赤褐色。果形中等,每斤约40个。皮色有红、绿两种,两角平伸,先端较钝。
3、五月菱,产广州市郊。早熟品种,两角平伸,产量中等,皮薄肉厚,菱肉含水多,为生食品种。
4、七月菱,产广州市郊。晚熟品种,果皮绿色,果形长大,两角粗长下弯,产量较高,含淀粉多,皮壳厚,宜加工制粉和熟食。

菱角无角南湖菱

南湖菱,又名圆菱、和尚菱、元宝菱、无角菱,产浙江嘉兴南湖。早、中熟品种,清明播种,处暑到霜降采收。品质好,肉硬而带粳性,果形中等,每斤约40个。皮绿白色,四角退化,仅剩痕迹,皮较薄,果重与肉重之比约为1.5:1。因易于落果,果实成熟必须及时采收。生长时要求水位适中,土壤肥沃。抗风浪力较弱。

栽培技术

高产栽培技术 据近几年种植菱角的实践,要获得高产,必须抓住以下几项技术措施供参考

菱角选择品种

选择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也是争季节、早占领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如以生食为主,可选菱角大的早、中熟品种(两角菱),分期分批投放市场。以高产为主,可种植熟期晚的乌菱品种。同时因菱角种性易退化,必须注意选择菱形饱满、充实度高、果皮充分硬化、无病虫害的菱角留种。

菱角适时密植

本地放养菱角的适宜时间,一般在清明前后,水温稳定在12℃以上时进行,方式可分为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直播适宜于水深 2—3m、底土较肥沃的河塘,当菱角胚芽长出1~2cm时,将菱种均匀撒在水中。播前要注意清除河塘中的水草、青苔和野菱,亩用种量一般为10kg,肥力差的河塘可适当增加用种量。对水面大、水较深的河塘,可采用育苗移栽方式。选择底土肥沃、水较浅的河塘,播前放干水晒硬表土,施足农家肥作基肥;种后放浅水,以后随苗龄的增加逐渐加深水层,亩用种量在60kg左右,可移栽水面5—6亩。苗龄在60天左右,有10片顶叶,菱盘在15cm,具有2~3个分枝时放养,放养时用草绳10株扎成一束,逐步插入水底。菱角长出水面后如密度过高,可采取人工疏密匀苗,防止菱头早封水面而开盘小,影响产量。

菱角菱塘管理

①施足基肥。菱角作为水生蔬菜,需肥规律与旱生作物有所不同,需肥量较集中。种前可亩施猪粪或腐熟泥粪2000kg,当菱角发芽后,可亩施5kg尿素作速效肥,开花后分2~3次结合防病治虫用强力增产素2~3包或用2%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以防早衰。
②病虫防治及除草。菱角常见的虫害有蚜虫、叶蝉等。在危害初期,可用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敌杀死5—6支兑水50kg进行小机喷雾,每隔 10天喷一次,严格禁止使用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以减少残毒,防止菱角畸形或空壳。菱角的常见病害主要是菱瘟,致使叶片腐烂,可在发病初期用5%井岗霉素400g加200g多菌灵兑水50kg小机喷雾。掌握一生防病治虫3~4次。在放养菱角的池塘内,水生杂草种类较多,有深水鱼莲草、浅水细绿萍、板萍草、蜈蚣草、苔藓草等,必须及时进行人工清除,否则会影响菱角的光合作用。一般在菱角投放后,每10天清除一次杂草,直到菱角封满水面。

菱角及时采摘

采收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因品种成熟期和不同用途分期采摘。菱角在开花后20—30天开始成熟。我地早熟品种熟期在8月15~20日,晚熟品种在9月底10月初。如作蔬菜或生吃,可在萼片脱落,果皮还未充分硬化时采收最佳。如作熟吃、加工或留种,必须在充分成熟时采摘。早熟品种每5天采摘一次,晚熟品种7天采摘一次,整个采收期分6~7次。采收时注意轻提菱盘,轻摘菱角,采后放平,以免损伤。 如要留种的菱角,采后要及时在水中清洗,除去上浮的嫩菱角,以后每隔10—15天更换一次清水,以保证来年菱角的发芽率。

植物文化

芦花飞舞,船摇,水荡。一池碧水就如凝结的翡翠。荷花荡里传来玲珑婉转歌声,那曲声柔美动听。让人的心儿也跟着曲声荡扬。一舟缓缓划过,舟上坐了几个妙龄女子。她们口里吟唱的是采菱曲,江南流行唱这个曲子。她们卷起衣袖,露出白皙丰润的手臂。她们裤腿也挽起,腿上肌肤也如同凝脂般润滑。她们唱着歌儿,同时把手伸进水里,富有节奏的采摘着菱角。斜阳照耀在水面上,把水面也染个通红。相映而下,更显得她们动作的婀娜。
女子唱的《采菱曲》是乐府曲调,其曲柔美动听,写的人很多。在南朝时候特别的盛行,它和《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调。直到唐朝仍有不少人写《采菱曲》。
南朝梁江淹写《采菱曲》,曲中言道:“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他说采菱可以缓解忧愁,其实应该是优美的曲调让人淡忘心中忧愁。我心中烦恼的时候,听一些轻柔的曲调心情会舒缓许多,而且百听不厌。就如唐朝张九龄说:“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刘禹锡也写《采菱曲》,而且他写的很长。他写到:“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 菱角如锦缎一样飘荡在水中,采菱女子连心上人都来不及顾及,争着去采菱角,她们争着划向那菱角多地方。兰桨一道道划过掀起一层轻浪。菱角吸引力确实很大啊。他又写采菱曲声:“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美丽曲声连三千里外长安都能听到,可见其魅力巨大。
唐朝的温庭筠在长安看到有人坐船东归(唐朝的大运河可以从长安坐船直下江南)。想起故乡菱角。他写到:“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小小菱角勾起人的思乡的愁绪。可见菱角的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南朝的《采菱曲》轻柔婉转,而北朝诗作多豪迈之气,像北朝的《木兰辞》中木兰豪迈之气就很浓。我想木兰不会多温柔的,否则怎么会做一个刚强的军人。
在农村,很多人在中秋节的时候除了会吃月饼,还会吃菱角,以及石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