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蛏子 介绍

介绍摘要

蛏子(拉丁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是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最大,并有人工养殖。

养殖要点

选好养蛏涂场
1.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中潮带海区作为养蛏涂场。
2.海涂平坦,倾斜度小,大风季节涂面稳定,一般不会遭泥沙覆盖。
3.涂质以泥质为佳(或稍有沙土),涂泥软硬适中,涂层结构严密,中间无孔洞和稀泥层,保水性能好。
4.每年春、秋季节,涂面有硅藻类(俗名“油泥”,一种黄褐色的浮游生物,是蛏子的主要食物)附生繁殖,发生面积大,停留时间长,为蛏子提供丰富的食料。
建设模式蛏田
模式蛏田的优点是地势高、土层实、泻水快,有利于蛏子穴居生活,又便于操作管理和清除敌害。
1. 蛏田形式。狭垄瓦背形,以利泻水。蛏田规格可根据涂面地形和潮流方向而定。该场蛏田全长50米,宽3米,间隔1米开挖1条排水沟,蛏田四周均开排水沟,沟宽20~25厘米,深15~20厘米。
2.筑堤防浪。距蛏田上方30~40米处,需建筑1条矮小的堤坝。这样可避免满潮时,潮流冲毁蛏田和夏天潮头水流进蛏田时烫死蛏子。
3.翻耕蛏涂。翻耕海涂是改良土质、消灭敌害、提高蛏苗潜穴率和散除土层内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重要技术措施。这项工作要求在冬、春季或蛏苗播种前1~ 2个月内用翻涂机将蛏田全面深翻1~ 2遍,翻耕深度为40~ 50厘米;并将涂面耕平,建成规格化的模式蛏田。
精心选运蛏苗
俗话说“苗好三分收”。蛏苗按繁殖季节有“冬子”、“春子”、“夏子”之分,以冬子体质最佳,成活率最高;春子次之;夏子最差。要挑选体质健壮、新鲜活泼的苗种,检验蛏苗优劣的方法为稍加摇动或用手拍击苗箩,蛏苗双壳紧闭并发出“唆—唆—”响声的为好苗。好的蛏苗总体要求为贝壳富有光泽,颗粒饱满(没有浸过淡水的苗),大小均匀,少碎壳及杂质。这样的蛏苗成活率高,通常可达到90%以上。
装运蛏苗要求做到轻装快运,力争在24小时内运到,运苗应安排在晴天进行,气温以10~15℃为宜。尽量避免在雾天或雷雨天气运苗,给蛏苗造成危害。运苗前,应先将苗箩放入海水中浸30分钟让其吐去泥质,利于蛏苗呼吸;另外,在运输过程中用草席等物遮盖苗箩,防止雨淋日晒,这也是提高蛏苗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1. 适时播苗。要求清明前后播种结束,有条件的地区可提早播种。因此气温低,运苗成活率高,同时可延长蛏苗生长期,以提高单位产量。
2. 合理密植。每亩蛏苗播种量,应根据蛏苗个体大小,体质强弱,涂质肥瘦,以及涂面上硅藻繁殖情况而定。
3. 提高播种质量。播种蛏苗应做到“播匀、播齐、播足”,不留死角。如发现漏苗,应及时补播,确保播种密度。
4. 蛏苗播种时间。播种蛏苗应在满潮期前1小时内结束,否则潮来时,蛏苗因来不及潜穴被潮流冲走,造成损失。
加强涂间管理
1. 刚播下的蛏苗潜穴较浅,应有专人巡视涂面,加强涂间管理,防止人为践踏和鸟类啄食。
2. 及时疏通沟道,排除蛏田积水。要保持蛏田之间沟道相通,潮流通畅,涂面不积水,要求达到“潮来同是满,潮退同是干”,使蛏田表面不积水。这样既可减少敌害侵入蛏田,又可避免高温期发生蛏田积水而烫死蛏子的事故。
3. 除敌害、保蛏子。危害蛏子的敌害很多,主要有箭鳗、虾虎鱼、涂刺、青蟹和水鸭,应及时加以清除,确保蛏苗播种密度。该场全年坚持6次巡涂除害,分别在5~10月每月全面彻底清除1次,达到“治早”、“治了”的目的。该场使用1%氢化钠溶液喷洒蛏田积水处,能有效地杀死箭鳗、虾虎鱼等敌害,对蛏子则安全无害。
适时采捕,颗粒还家
适时采捕对夺取蛏子高产至关重要,因蛏子生长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据现场观察,蛏子全年最肥壮的季节是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这时开涂采蛏,蛏子质量好,产量高。同时,要做到“深挖土、细采蛏”,尽量减少碎壳蛏,漏蛏,力争采捕率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