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蛏子 介绍

介绍摘要

蛏子(拉丁学名: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是帘蛤目(Veneroida)竹蛏科(Solenidae)瓣鳃纲软体动物的通称,又称蛏子皇、圣子、竹蝗、蜻。贝壳长,近柱状或卵圆形,两壳相等。中国盛产蛏子,南北沿海多有分布。蛏子肉可鲜食,也可加工制成蛏干、蛏油等。中国养殖历史悠久,以福建、浙江产量最大,并有人工养殖。

分类

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俗称蛏(福建)、蜻(浙江)或蚬(山东、河北、辽宁)。贝壳呈长卵形或柱形,四角呈圆弧。壳面黄色或黄绿色,从壳顶至腹缘有一条凹的斜沟,形似缢痕而得名;壳顶低,壳质脆薄,如两片破竹片,生活时垂直插入浅海泥沙中;外套膜呈乳白色半透明,左右两片外套膜合抱成外套腔。出水管和进水管发达,伸展到贝壳的外面。足强大,多少呈圆柱形,被具有触手的外套膜所包围。雄贝生殖腺白色,雌贝生殖腺淡黄色。
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贝壳延长形,两壳合抱成竹筒状,前后端开口。一般壳长为壳高的4-5倍,壳顶位于最前端,贝壳背缘与腹缘平行,唯腹缘中部稍向内凹,这种情形在成长的个体比较明显,前缘自背至腹向前倾斜,后端圆形。外韧带黑色,呈三角形,前端细小,后端大,其长度约为贝壳全长的1/5。贝壳表面凸出,被有一层发亮的黄褐色外皮,腹缘及后端的壳皮均向壳的内面卷包。壳表平滑无放射肋,生长线明显,有时有淡红色的彩色带。贝壳内面白色或可看到淡红色的彩带。铰合部小,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长,其长度与韧带长度略相等,位于壳的前方。后闭壳肌痕三角形,位于距后缘的四分之一处。外套痕明显,外套窦略成三角形。动物体足部肌极发达,前端尖,左右扁,水管短而粗。两水管愈合,由若干环节组成,末端具触手,表面有相间排列的灰黑色和白色条纹。
长竹蛏(Solen strictus Could)又称直竹蛏。贝壳极延长,壳质薄,两壳相等,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背腹缘几乎平行,腹缘中部微凹,壳之前端呈截形,后端圆,前端较后端略粗大。外韧带黄褐色。贝壳表面光滑,被有黄褐色外皮,在成长的老个体壳顶的外皮常脱落而呈白色。生长线明显,呈弧形,后端有时形成褶襞。壳内面白色或淡黄色。铰合部小,每壳各具一主齿。前闭壳肌痕极细长,其长度超过或等于韧带的长度。后闭壳肌痕前后长略呈半圆形。外套痕明显,前端向背缘凹入,外套窦半圆形。动物体水管短,两水管愈合,末端具有触手,表面有黑白相间的花纹,但不如大竹蛏明显。外套肌及水管基部有一条黑色的色素带。足细长呈柱状。
剖刀蛏(Cultellus scalpellumSowerby)贝壳长形,背缘直,前端圆,末端腹缘向背方斜升,比前端尖。高度约为长度的三分之一。壳顶位于背缘略靠前端,从前端至壳顶的长度,约为全壳长的四分之一。外韧带黑色突出。壳表平滑光亮,生长线在顶部较下不明显,愈至腹缘愈为清楚。有时形成褶襞。壳面被有一层淡黄绿色的外皮。这种外皮少有脱落的现象。由壳顶至末端腹缘略呈现一条斜线,线的上部颜色淡,线的下方颜色较浓。贝壳内面粉白色。铰合部左壳具有三个主齿,中央一个末端分叉,右壳仅有两个主齿。前闭壳肌痕小,卵圆形,后闭壳肌痕大略呈三角形。外套线极明显,外套窦略成方形。
细长竹蛏(Solen gracilisPhilippi)又称黑皮蛏。本种体型与长竹蛏极相似,贝壳极延长,壳长约为壳高的6-7倍,背腹缘平行笔直。前后端大小几乎相等。壳表具有竹子色外皮,前端圆,后端方形。生长线明显,与背腹缘垂直。壳表对角线不达到贝壳的最末端边缘。贝壳内面白色。铰合部位于贝壳的最前端,左右壳各具一个主齿。前闭壳肌痕窄而长,超过韧带长度的一半。后闭壳肌痕近三角形,外套线与外套窦清楚。动物体水管短,愈合,表面有鲜明的黑白相间的条纹,外套膜腹缘没有黑色色素带。仅水管基部约略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