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海胆 介绍

介绍摘要

海胆(Sea urchin)是棘皮动物门下的一个纲,是一类生活在海洋浅水区的无脊椎动物。主要特征为体呈球形、盘形或心脏形,无腕。内骨骼互相愈合,形成一个坚固的壳,多数种类口内具复杂的咀嚼器,称亚里士多德提灯(Aristotle’s lantern),其上具齿,可咀嚼食物。消化管长管状,盘曲于体内,以藻类、水螅、蠕虫为食。

下属亚纲

胆壳呈球形,五辐对称,每二列步带板与二列间步带板相间排列,具亚里斯多德提灯。胆壳的直径多数在6-12厘米之间,但有的种小于1厘米,也有的种大于36厘米。体表多呈灰褐色、黑色、深紫色、绿色和白色等不同颜色。身体的口面向下、平坦,中央有口,反口面向上隆起,呈半球形,顶端中央有肛门及围肛区(periproct region)。
身体沿口与反口极轴呈放射状相间排列着5个步带区及5个间步带区,每个步带区及间步带区分别由两列步带板(ambulacralplates)及两列间步带板(interambulacralplates)组成,因此整个胆壳由20列骨板围成。在每个步带区靠边缘处分布有二列管足,在骨板上留有管足孔,间步带区没有管足孔。
口的周围有围口膜,其内缘加厚形成唇。围口膜的步带区有5对突出的、很大的管足称口管足(buccal podia),其外围有5对葡萄状的鳃。在围口区还有许多小刺及叉棘。反口面中央为围肛区,它是由一圈大小不等的骨板围绕肛门组成,其外圈围有10个骨板,5个大的为生殖板(genital plates),中央有生殖孔(gonopore),其中一个生殖板变成了筛板,另外5个小的成相间位置的是眼板(ocular plates),对准步带区。10个骨板之内围有一块围肛板(periproct plate),其中央为肛门。
整个胆壳的表面伸出大量中空的长刺,赤道处的刺最长,两极处最短。刺的基端凹陷与胆壳的突起相嵌合,因此刺可以向各个方向转动。有的种刺上还生有成列的倒齿。热带的一种囊海胆(Asthenosoma)刺的顶端有一上皮细胞形成的毒囊,它的分泌物对人也有很高的毒性,引起剧烈的疼痛。石笔海胆属(Heterocentrotus)的一些种刺变成扁平的浆状。另外,整个胆壳及围口区均有叉棘,有柄。有的叉棘顶端有3-6个毒囊,对小型动物有很大的麻醉及毒杀作用。叉棘也有防卫及消除体表沉渣的作用。
许多海胆在步带区还有一种球形小体,其中含有平衡囊,因此均有平衡作用。这种球形小体或分散于步带区全长,或仅限于口面。例如头帕海胆(Cidaris);马粪海胆(Hemicentrotus pulcherrimus)壳半球形,褐色,棘短而多,状如马粪;细雕刻肋海胆(Temnopleurus toreumaticus)壳较低平,棘大而长。
胆壳非球形,肛门移到反口面顶板中央,口位于口面中央或非中央,提灯存在或不存在。身体呈不规则形,如心形或圆盘形等,或趋于两侧对称。一般较规则海胆小,具更多的刺,多数适合于沙中穴居。例如心形海胆身体的长轴成为前、后轴,口面平坦,反口面略凸出,口与围口区迁到了前端,肛门及围肛区迁到了身体后端,反口面的中心仍在背面中央,管足仅限于口面与反口面,反口面的步带区形成花瓣状,管足仅用以气体交换,口面的步带区也呈花瓣状,管足用以获得食物颗粒,体表布满浓密的刺。有的种刺呈纤毛状,仅分布在花瓣状的步带区,用以造成水流维持穴居。叉棘也是存在的,口面也有感觉的球形小体。砂币海胆及饼干海胆身体扁平盘形,口面及反口面中心又都在身体的中央位置,但围肛区仍在身体后端,反口面步带区呈花瓣状,口面步带区不呈花瓣状。例如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饼干海胆(Laganum)、砂币海胆(Echinarachnius parma)、楯海胆(Clypeaste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