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谱网 酥油 介绍

介绍摘要

酥油是藏族食品之精华,高原人离不开它。 酥油是似黄油的一种乳制品,是从牛奶、羊奶中提炼出的脂肪。藏区人民最喜食牦牛产的酥油。产于夏、秋两季的牦牛酥油,色泽鲜黄,味道香甜,口感极佳,冬季的则呈淡黄色。羊酥油为白色,光泽、营养价值均不及牛酥油,口感也逊牛酥油一筹。酥油滋润肠胃,和脾温中,含多种维生素,营养价值颇高。在食品结构较简单的藏区,能补充人体多方面的需要。

相关文化

酥油灯”由纯植物食用油脂精制而成的,火光稳定,持久,燃烧时散发清淡的天然奶油香味。
一盏盏酥油灯,传达着信徒无限的虔诚和祈祷,让活着的人和逝者的灵魂得以交流和沟通。很多外来者,来到西藏的寺庙,除了各种造型的佛像和护法神像外,最能吸引他们、震撼他们的就是那一盏盏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为什么酥油灯要这样昼夜不间断地点亮,而且数量这么多? 酥油灯在藏族信徒生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除了在寺庙,能看到千盏酥油灯闪闪烁烁的壮观场面,在藏族人家中,也能看到长明不灭的酥油灯。无论是家中举行念经法事,还是为逝者作祭祀活动,都要点上几盏或上百盏酥油灯。点酥油灯的最初用意是什么呢?经书上说,点酥油灯可以将世间变为火把,使火的慧光永不受阻,肉眼变得极为清亮,懂明善与非善之法,排除障视和愚昧之黑暗,获得智慧之心,使在世间永不迷茫于黑暗,转生高界,迅速全面脱离悲悯。 酥油灯在藏传佛教信徒心中十分的重要,把酥油灯比做是信徒们的精神之灯一点都不过分。生命的终结,如果没有酥油灯的陪伴,灵魂将在黑暗中迷惑。
酥油茶藏族的一种饮料。多作为主食与糌粑一起食用。此种饮料用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先将适量酥油放入特制的桶中,佐以食盐,再注入熬煮的浓茶汁,用木柄反复捣拌,使酥油与茶汁溶为一体,呈乳状即成。与藏族毗邻的一些民族,亦有饮用酥油茶的习惯。
天性活泼的“阿加拉”(藏族对妇女的称呼)们在打酥油时,竟令人感到那么轻松。她们给这一劳动插上歌舞的翅膀,为其增添了艺术色彩:当手将“甲洛”压向桶底时,随着奶液在桶中哗哗的响声,她们“基呷,基呷,那边来了一个人哪”(“基”即一)的歌声随起,接着松开一只手,并伸向侧面,腰同时下弯,上身前倾,至“甲洛”浮起时,腰直了,歌声亦落下;松开的手复又回握,“甲洛”又一次被压向桶底时,“尼呀,尼呀,牵着两匹马哟”(“尼”即二)的歌声又再次响起,继而松开的另一只手又向同侧伸展,弯腰倾身……如此一下一下地“打”着酥油,一次又一次地放松手臂、腰身的肌肉,活动着筋骨。她们动作舒展,节奏缓慢,歌声委婉。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如
“久尼,久尼,夜里来了狼呀,
久松久松,大家打狼至天亮
……
尼休,尼休,收音机里说卫星上了天,
匝基,匝基,卫星是个什么样?
洗阿,洗阿,那晚星星闪闪亮,
洗除,洗除,叫我如何去会情郎
……
瑞松,瑞松,刚才孩子跌了跤,
瑞洗,瑞洗,两岁的孩子就想跑,
瑞阿,瑞阿,哪比小牛小羊羔,
瑞除,瑞除,才三天就围着妈妈跳;……
敦杰,敦杰,恳求菩萨保佑我,
敦轱,敦轱,保佑我打出的酥油,
姐究,姐究,黄橙橙、香喷喷的像小山高……”
就这样,酥油在歌声中,在阿加拉们的辛勤劳作下,被“打” 了出来。
酥油,藏语发音为“玛”。酥油不正象妈妈抚育儿女那样抚育着高原人吗。藏民族正象童孩依恋妈妈那样常常地依恋着“玛”。
“久尼,久尼”,藏语即“十二,十二”之意。以下所有开头的两个音节,都是计算“甲洛”动作次数的藏语发音。
除西藏外,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也食用酥油。其制作工序类似于西方的黄油,主要成分也和黄油相同,换句话说,其实酥油和黄油是一种东西,只不过加工的方式略有不同。
酥油是瑜伽饮食中的珍品。酥油一向都被冠以“拉撒雅纳”的称号,意为这是一种能够促进全面健康、使人长寿的食物。
酥油是牛奶的精华,因为它是从纯净的黄油中提炼出来的。瑜伽文献中提过,谁储备有充足的酥油,谁就被认为拥有液体黄金。瑜伽师相信酥油滋养着人的精气(欧佳思),也就是在体内组织中,肉眼无法看见的活力精髓。关于酥油对健康的益处,瑜伽文献中有一处值得注意的描述:“谷类食物的影响会在体内保持5天,牛奶7天,酸奶20天,酥油一个月。”